“春捂”也要讲技巧
2009-06-08兰政文
兰政文
“春捂”是老祖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荞生要则,与“秋冻”具有同等重要的保健意义,并得到了现代医学的认可。
“春捂”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奥妙在王无论季节如何变化,人的体温总要保持在37℃左右,而人体要保持恒定的温度,一是靠血管的收缩和皮肤的出汗来调节;二是靠增减衣服来维持。如果过早地减掉衣服,就会破坏人体恒定温度的调节,进而株连健康。
“春捂”有利于抵御风寒。人体也同自然界三样,在春天开始复苏,原先处于“冬眠”状态的皮肤细胞活跃起来,毛孔张开。若有冷风袭来,就能长驱直入体内,使人顿生寒意。
“春捂”有利于适应季节的变化,在初春时节,经常有寒流和强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急剧下降。如果不“捂”着点儿,就很难适应这种冷暖的变化,甚至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临身。
老幼病弱者更要“春捂”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春季多风,乍暖还寒,昼夜温差大,常有狂风怒号,寒潮偷袭。特别是早春季节,遇到晴朗天气则风和日丽,春光明媚;倘逢阴雨连绵,则冷风阵阵,寒气袭人,故有“春冷透骨寒”之说。虽不及“三九、四九”那样寒冷,但由于人们的穿着和精神上缺乏御寒准备,往往容易遭受寒邪袭扰,直接累及人体上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更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故人人都要注意“春捂”。其中老人、小孩、体弱和罹患各种慢性病之人,则是春捂的重点人群,脱减冬衣务必慎之又慎。
另外,在一定范围内与一定程度上,“春捂”也是一种耐热锻炼,可以增强人体对炎热的自然适应能力,为度夏做准备。
“春捂”7大技巧
怎么“捂”才算科学呢?其实“春捂”一直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虽然,老祖宗们也有一些这方面的具体说法,如“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等时间表,但对于现代人养生保健远远不够。随着医疗气象学的兴起,科学家对“春捂”有了许多更科学、更具体的研究,提出了一些供人们在实践中便于“操作”的依据。
冷空气到来之前的24~48小时是开始“捂”的最佳时机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开始,再晚便是“雨后送伞”了。
15℃是“捂”的临界温度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春天的气温,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面对这般“孩儿脸”似的天气,你得随机应变加减衣服。而何时加衣呢?研究认为日夜温差大于8℃时就是该捂的信号了。
“捂”的持续时间为7~14天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而减得太快,又可能出现“乍脱棉衣冻成病”的后果。怎样才算“捂”到位?医学家发现,气温转冷自然需要及时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逐渐适应。故7~14天为春捂的最佳持续时间。
不要捂过了头“春捂”也有一个合理的限度,就全国范围来讲,各地有别,不能一刀切。当南方步入3月份,或北方地区进入4月,天气明显转暖了,如果还穿着棉衣,就会超过身体的耐热限度,体温调节中枢就会适应不了,同样对健康不利,甚至诱发中暑。至于一天之中,早晚较冷,需要适当“捂”一会。而晴天的中午时刻,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便可适当减衣。近几年来,由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影响,气候异常的几率明显增多,春季气候就可能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春寒”和“倒春寒”;二是“暖春”。对于前者,当然要注意保暖,恪守“春捂”之道;对于后者,当天气连续几天都是艳阳高照,就不能“捂”了。
广义上的“捂”还应包括居室和被窝的保暖。一般来说,春季里可以使居室温度适当高一点,被子也要适当厚一点。
中医认为,防病如御敌,“春捂”只是被动的防御,要想防病健身更进一步,平时必须加强锻炼,增强人体的适应性和抗病能力。同时,还要注意科学饮食和起居有常。
重点要“捂”下半身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认识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古代养生家提出了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的主张。《老老恒言》明确指出:“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既养阳又收阴,与自然气候变化协调一致,可谓“天人相应”。这也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差,易受寒冷侵袭的观点相吻合。
遗憾的是,在乍暖还寒的春天,一些年轻女士却过早穿起了单薄的紧身裤、裙装或短裤,殊不知,这对身体十分不利。据报道,突尼斯妇女喜欢一年四季穿裙子,结果患风湿性关节炎的约占妇女总人数的70%。另据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学者的长期观察,日本现代青年女性所患的诸多妇科病,大多与感受寒冷有关。所以,在“风度”与“温度”之间,从健康角度来看,春天还是以遵循后者为好。
但“春捂”不能过度捂脚。春季之所以脚病高发,主要宥于鞋子不透气、脚部出汗得不到通风所致。医生特别忠告:春捂不能捂脚,脚部保持良好透气是预防脚病的最好方法。天气转暖后,人们外出运动频繁,尤其是一些中小学生,运动量加大后,若不注意脚部卫生,脚气病会随时光顾。对策:在气温升高的情况下,一定要穿透气性好的鞋袜,运动结束后最好能立即洗脚,注意保持脚部卫生。
“春捂”重在下半身还有一层意义,就是要加强下半身的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可以采取“干洗腿”等方法进行锻炼,方法是双手紧抱一侧大腿根,稍用力从大腿根向下按摩直到足踝,再从足踝往回按摩至大腿根。同样方法再按摩另一条腿,重复10~20遍。另外可采用甩腿、揉腿肚、扭膝、搓脚、暖足、蹬腿等方法来活动下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