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影像资源共享平台的研究与实践
2009-06-08刘杰毕天侠朴成植马银徽
刘 杰 毕天侠 朴成植 马银徽
一直以来学校的教学影像资料都存放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中心安排人员进行管理,教师现用现借。这种管理模式不光浪费时间,也不方便,而且限制影像资料对学生开放,利用率偏低,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建设一个方便、快捷的共享平台非常必要。
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给建设影像资料共享平台带来有利的条件。依托网络的共享平台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围绕“方便”“快捷”“实用”的目标,探索合理的结构模式和制定科学的技术标准。
1 共享平台的定位
共享平台应该是一个网页,网页的主体是数据库,数据库中存储各门课程的影像资料,包括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动画、视频录像等。对于任何一门课程来说,很难一次性把所有影像资料都拍全,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需要对原有的资料进行修改和补充。基于这一点,共享平台应该是开放性的,可以随时进行更新。
很多教师在日常生活、深入企业锻炼、指导学生实习实践中,把可以充实到课堂教学当中的内容,例如一些事物、现象、生产方法和工艺流程等,用随身携带的照相机或有照相和摄像功能的手机顺便拍摄下来形成影像资料。为统一管理这些资料,共享平台还应该方便教师在任何一个网络终端都能将影像资料上传到数据库中。
2 格式和参数的选定
建立网络共享平台,必须将影像资料转化成数字文件。影像文件有很多种格式,每一种格式又有不同的参数设置,不同格式以及不同参数的文件占用的存储空间和影像质量具有很大的差异。教学影像资料作为教师编写课件的素材,对它最基本的要求是影像清晰、稳定且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兼容性指的是影像文件能否被课件编辑软件所调用。一般来说,影像质量越好,文件越大,但文件大一来浪费存储空间,二来降低在网络上传输的速度,增加检索和下载的时间。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选择合适的格式和参数,在保证清晰、稳定的前提下,影像文件尽可能小。
1)视频资料。目前视频文件主要有AVI、MOV、MPG、GT、RMVB、WMV、RM和ASF几种格式。其中前几种格式压缩小,图像质量好,但占用的空间大;后3种格式图像质量稍差,但占用空间小。经过研究和试验,最终选择RM格式,窗口尺寸统一设为720*576。RM格式文件占用的存储空间是AVI格式的几十分之一,是MPEG格式的1/10,既可以满足教学要求,又可节省存储空间,用有限的网络硬件资源存储尽可能多的影像资料。另外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制作课件使用的PowerPoint等大多数软件都可以直接调用RM文件,也就是说RM格式的兼容性比较好。
2)图片资料。图片常用的存储格式有BMP、WMF、JPG和GIF等,其中JPG和GIF格式是互联网上通用的格式,可以很好地在互联网上跨平台传递,优点是占用空间小,图像质量足以满足教学需要,大多数程序都可以直接调用。经研究和试验认为JPG格式最为合适。作为教学用途,图片的尺寸和质量适当即可,尺寸太小在多媒体投影屏幕上显示的面积小,学生看不清细节;尺寸过大屏幕显示不开,给编辑课件工作带来麻烦,还浪费存储空间。实验表明,图片尺寸统一设定为900*675最为合适,文件大小压缩到120 K左右仍可以满足教学需要。
3 影像资料的数字化转换
目前几乎所有院校的教学片后期制作都是采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制作结束都可以生成RM格式的文件,个别不能直接生成RM格式的,可以先生成其他格式,然后再利用专门软件进行转换。对于早期拍摄的存储在录像带上的视频影像资料,则需要先采集到计算机中,然后再生成所要求的格式。
目前数码照相机拍摄的照片多数是JPG格式,因此可以免去格式转换的程序,但是要进行压缩和变换尺寸。对于非JPG格式的图片文件,则需要进行转换。格式转换、压缩和变换尺寸可用软件一次性完成。
4 共享平台的建立
作为共享平台,检索、浏览和下载是应该具备的最基本功能。
资源库建立之后,其内容将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数量逐渐增加,每一门课程中的内容也将根据需要陆续得到补充,因此资源库的容量会迅速膨胀。这就要求资源库具有较强的检索功能,否则会影响查找的速度。检索方式应该有2种。第一种是树形目录检索。在网站的主页面,列出学校所属专业的目录,点击某个专业导航条,该专业所属的课程目录全部显示在屏幕的左侧。第二种是关键词检索。为方便跨专业、跨课程查找,在主页上还应该设置“关键词”搜索功能,只要输入影像资料名称中所包含的字词,就可以将名称中包含输入字词的所有影像资料快速搜索到。
通过上述方法建立的教学影像共享平台,可以不断发布教学影像资料,师生可以随时随地到互联网上查找所需要的教学影像资料,这无疑有助于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这种共享平台的另一个作用是方便校际之间进行交流,实现分工合作,从而避免重复性开发。当然,校际之间的合作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机制,可能还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组织和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