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7-18世纪欧洲艺术中心的迁移

2009-06-08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09年11期
关键词:路易十四

高 明

摘要:路易十四时期,法国成为了欧洲军事文化最强大的国家,到17世纪晚期,巴黎已经成为可以与罗马相抗衡的西方艺术之都,并将此中心地位一直保持到20世纪中叶。 本文将从贸易、经济、文化、政治、思想等多个视角来解析17世纪后期欧洲艺术中心的迁移问题,使得我们能更深入了解艺术领域的迁移带来的变化与影响。

关键词:艺术中心的迁移;新航路开辟;路易十四;巴洛克艺术

一、17世纪艺术中心城市的背景

在历史上,某些城市作为艺术家和艺术观念的汇聚之地受宠又失宠,在西方艺术史不同的时期,雅典、君士坦丁堡、佛罗伦萨、巴黎和纽约都曾扮演过这种角色。17世纪早期,大量为了重振教会的重要订单需要很多的艺术家为之工作,结果造成大批的艺术家来罗马这个艺术之都朝圣。在这里很多人接触到了不同国度的艺术家。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艺术观的争论,但在法国和西班牙这种争论却没有间断过并持续到了18世纪中叶。17世纪法国巴黎的美术主导倾向和卓越成就,在普桑和洛连身上获得了最鲜明的体现。法兰西艺术学院得以发展同时路易十四以政治名义发展艺术事业。这一时代的艺术家标志着意大利才华自由入侵向路易十四时代令人肃然起敬的专制主义的过渡,他们比活跃于这个变幻的舞台之上的那些演员们更有资格成为历史见证人。

二、新航路开辟下的欧洲国家:

14、15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各国家实力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成为影响欧洲艺术中心迁移的主要原因。1453年土耳其亡东罗马,削弱了意大利城市在地中海贸易中的优势,1492年以后发现美洲大陆和开辟到印度的新航线,进一步加速了意大利经济的衰落过程。16世纪,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向大西洋沿岸,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处于新航线的中心,相互开展海外拓殖角逐。葡萄牙、西班牙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享乐,最终衰落下去,而过度依赖外界的经济和各行其是的地方政权是荷兰走向衰败的原因。英国显然处于全球经济活动中心,并且率先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但英国毕竟不是大陆国家,并且不是欧洲大陆的中心位置,使得英国在经济发达的情况下,却无法同法国的优势相媲美。一个在大西洋和地中海均有出海口的拥有众多人口、繁荣农业的国家奠定了巴黎成为世界艺术新中心的基础。

三、17世纪法国国家的社会经济

16世纪起,法兰西经济有很大进步。其经济繁荣的原因,一方面是基于小麦、葡萄酒等农产物和铁、木材、盐等原料产物丰富;另一方面是百年战争后一百年间,法国享受了太平。且王权日固,建立了统一与秩序,人民安居乐业,便开始了追求奢侈与享乐的需要。法国17世纪的经济其实并没有出现所谓的盛世,但在高尔贝的财政政策下法国经济出现了稳定富余的状态,也推动了国民追求时尚高档的生活风潮,为艺术中心迁移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条件,巩固了路易十四的王朝统治。

四、法国的君主专制政体

17世纪法国是一个典型的君主中央集权制国家,这是古典主义艺术在法国比其它国家更为发展的政治原因。文学、艺术都把歌颂王权、服务宫廷作为重要任务,法国路易十四处心积虑地利用王权夸示和显赫。艺术与专制主义的联合意味着它具有宣传工具的价值,它成为歌功颂德的手段;吸引着来访宗教界人士;促进了贸易的发展,这一切导致了“艺术有助于对君权的崇拜,艺术创造出了具有神权的国王从不做错事的神话”的概念。

五、艺术的社会赞助和国家赞助:

意大利文艺复兴是在公民们空前热情的激励下,通过广泛的社会赞助,当然也离不开美第奇家族的王朝赞助,这点与后来的巴黎成为一个绝对强大的艺术中心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有了国王作主要赞助人,艺术领域必然成为政府的一个部门。路易十四拥有一个齐全的文化仆人班子,其每个成员都是某个艺术领域中的专家。意大利赞助事业的繁荣,抑制了艺术个性或独创性,并将其转换成一种易于接受的“公共风格”,这种限制或许应对意大利艺术18世纪末期走向最终的衰落负责。 艺术家们很少被允许自由发挥各自的天才,无论宗教还是世俗的当权者,无不热衷于雇佣一流艺术家来为他们的野心服务。

六、理性与宗教的斗争:

17世纪中叶,反宗教改革精神最初的创伤已经开始愈合,艺术产品开始逐渐摆脱教会的资助。教会道德权威在一个日益崇尚理性的世界里崩塌,与欧洲国家及其殖民地的兴起、财富和独立是同步的。 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宫廷古典主义极盛,是因为唯理主义是古典主义艺术的哲学基础,表现为主张理性至上,克服个人情感,强调“美”的绝对概念即人性和理性。17世纪后期欧洲艺术中心的迁移实际上也是理性与宗教对立相抗衡的结果。

结语:

欧洲艺术中心的迁移是与法国贸易、经济、文化、政治、思想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变化分不开的,而后期的洛可可艺术更是法国艺术回归民众群体的体现,此后巴黎将此中心地位一直保持到20世纪中叶,并成为现代艺术的发源地。时装、风尚和18世纪上流社会的整套高雅文化,无一不以凡尔赛宫和巴黎为榜样,法语则成为有教养社会的国际语言。

参考文献:

[1]张敢编著,《外国美术史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八章,P255.

[2](美)约翰•基克西著,《理解艺术》第二版,海南出版社,2003年4月,P242.

[3](法)艾黎•福尔著,《世界艺术史》,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7月,P608.

[3]伍純武著,《法國社會經濟史》,商務印書館發行,各國社會經濟史業書,中華民國二十五六年,十二月初三版,P43,引自日本平貞藏著,郭成信譯,《法國經濟史》,第60頁.

[4](美)威廉•弗莱明著,《艺术和思想》,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P367.

猜你喜欢

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世界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路易十四真的不洗澡
路易十四是个“大胃王”
第一双高跟鞋
探析路易十四时代的宗教政策
皇帝写的“诗”
法国大革命的三个重要起因
凡尔赛宫助路易十四集权
试论路易十四的欧洲争霸历程及其历史启示
严肃点人家可是权谋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