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新的文化身份

2009-06-08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09年11期
关键词:文化身份新时代

唐 果

摘要:本文以介绍文化身份入手,定义了文化身份的具体含义和重要性质,并从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变革来着眼于旧的文化身份的摒弃与新的文化身份的追寻,每个人都必须面对这样的一场变革,努力去追寻和适应新的文化身份。

关键词:文化身份;新时代;重新定义

庙会,顾名思义,与宗教有关,即在寺庙周边举行的集会,又称“庙市”或“节场”。 庙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风俗,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它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

庙会,这种特定的空间活动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场所精神,亦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下的特定产物,特定的地理环境、人群以及特定人群对当时周边地理环境的适应方式所体现出来的具体形式,形成了这种特定的文化形态,而这一形态,也极大的影响了区域社会的发展形式,使之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与程式化特点。它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何谓地域特征,狭义上讲,是指特定区域土地上的自然与文化特征。它包括在特定土地上因为区域特点和自然成因构成的文化现象,也包括人类生产生活改造自然而形成的自然特征。不同区域的庙场节市,具有不同的地域特征,因此地域特征在维系庙会的地方性特点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是体现地域文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庙会地域特征的分析以及对庙会仪式的观察,在看似琐碎的民俗生活中去体味民俗心理,进而去研究民俗生活滋生出的文化观念。一个好的场所,它的精神是层次丰富的,能被不同文化背景和年龄层次的人接受。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文化被理解为共享生活方式的人群。比如我们传统的庙会,发展到今天,成为一种复合型的场所空间形式,商贩到那里是为了交换商品,孩子到那里是为了感受节日般欢乐的气氛,老人到那里是为了和朋友聊天,年青人则是展示自己的美丽衣服和寻找心怡的对象,不同的人群对同一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期待视野,拥有历史文脉的场所环境正如一部文学作品,普通的作品读过一次后就会被搁置起来,永恒的作品则吸引人们不断地解读,每一次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再一次通过作品和作者交流的经历。

庙会活动,作为中国传统公共空间活动的一种具体形式,其发展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在早期社会格局形态下,这种公共空间形式,基本上成为了人们精神生活的全部内容,在以宗教教化为核心的公共活动中,人们乐于聚集其中,享受各种活动带来的精神乐趣。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根据区域特点与具体文化形式的不同需求,依托于庙会活动的公共空间特征的商业性已经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公共空间的城市职能,更多的体现于物质性商品的交易往来,而最初的宗教性特征以及其娱众性特征,已如褪色的记忆一般,慢慢淡去了。而伴随淡去的,却不仅仅只是宗教特点,其内在的文化涵义,也有所变化。比照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商业步行街,还是市民广场,或是市政公园,其地域性特点已经不复再来,重复的建设,雷同的造型,空有其形的文化脉络,千篇一律的形体塑造,已经成为了当前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方向。我们随处可见的,是不同城市的相同空间形体,很少感觉到区域文化特色在地方空间中的明确反映。一方面区域特点的弱化确实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方便与舒适感;但另一方面,区域化的减弱,却使得我们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长此以往,我们璀璨的历史文化必将在这信息化时代的浪潮中消失殆尽。

不可否认,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发展的空间被压缩的越来越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受到自身的发展、后继无人等因素制约。走过了否认历史与全盘西化的拿来主义阶段,我们开始反思,也许,立足于现有的民间文化传播载体,对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尤其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进行传承式的创新,才是我们要走的文化之路、艺术之路。譬如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庙会,其起源绝大部分是源自宗教祭祀,逐渐发展为宗教祭祀、民俗娱乐、商业活动为一体。从人民生活的多方面丰富的反映了传统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极好的展现了民族风土人情,因为根植于历史,所以其生命力和吸引力极为强大,并且更容易让人亲近。

因此,面对传统庙会这一形式具体、意义深远的民间活动,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全方位的去审视它,从它所涉及的多个方面,把它所承载的民族气质与场所精神,尽可能的挖掘出来,使其作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张扬和传承的载体,具有新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04月版.

[2] [美]小霍雷肖•阿尔杰.当代民间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1.

[3] 蒋述卓.宗教艺术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6-1.

[4] 阎爱英.庙会.山西经济出版社,1991年5月山西1版1印.

作者简介:孙才博(1985年4月)、女、硕士研究生、环境艺术设计及其理论。

猜你喜欢

文化身份新时代
特定历史时期外籍译者戴乃迭之文化身份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保罗·马尔登《莫伊沙砾》中的文化身份重建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游移人群的生存空间与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