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

2009-06-08褚爱菊

现代教育探索 2009年2期
关键词:政治课人格教育

褚爱菊

摘要:人格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可以说人格就是细微的、隐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往往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

从采取诱导式教育方法,避免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内外结合,进行人格教育;坚持日常化教育,形成个人习惯。

关键词:政治课 人格 教育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需要培养出大量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青年一代。中学政治课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这副重担。要培养广大青年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首先必须对他们进行人格的培养 。

人格的养成教育是外化与内化的统一,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使知、情、意、行诸要素有机地形成合力,就能引导学生形成优秀的人格,使学生素质逐步得到优化和提高。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上,有些教师往往把力气仅仅花在正面显性的教育上,花在外部灌输上,很少从人格和心理角度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机械的政治说教,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化和潜移默化的效应。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市场经济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必须转变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把人格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紧紧柔和在一起,从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优势和效益。笔者认为,在政治课的人格培养中,应该做到:

一、以人为本,采取诱导式教育方法,避免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

初中学生的“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重要阶段。他们所独有的青春气息一方面给他们带来了活泼向上的激情,让他们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另一方面,也有不少青年在这一时期表现出逆反倾向”。

在今天,有部分青年学生,他们喜欢扮“酷”、搞怪、做出一些吸引眼球的举动以赢得别人的羡慕与追捧;更有甚者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吸烟、酗酒、拉帮结伙儿来显示自己的“义气”。这就要求我们的政治老师在人格教育中应以学生为本,多一些宽容和温暖,少一些简单和粗暴。

譬如:某校的一位老师,为了规范学生的文明行为,从2007 年秋季开学起,在班上试行“末位制”:每月末,由全体学生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结合每名同学的日常表现,选出全班公认的“末位生”,并当场“唱票”公布结果。这一措施的实行,不仅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反而使部分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

人格的形成应当是自然的,道德的养成也是如此。正如肖川先生所说:“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教育是一门艺术,其目的是春风化雨地使每一位学生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教育者应当以诱导为主,逐渐引导被教育者建立良性人格。

应该说这种“末位制”教育是强制教育,强制教育是建立在对人的威胁和制裁的基础之上的,不符合人的受尊重和以理服人的心理,应当慎重采用才行。中国有句老话叫“压而不服”。

二、内外结合,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进行人格教育

避免武断或一刀切式的作法。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外部灌输就是社会教化的过程。人的自觉性过程是个体内化的过程,只有外部灌输,而不注重社会个体的人格要素和思想政治内在化,人格培养就是一句空话。

譬如,在今天的中学校园里,学生随口说脏活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何消除这种不文明现象?并不是一件举手可得的事情,他需要我们的德育老师具备高超的艺术技巧才能妥善地处理好。

笔者认为,不同的情况应该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于恶意漫骂的、故意说脏话的、偶尔说脏话的和习惯说脏话的不同情况,应该区别对待,不应采取统一暴光的一刀切方式来处理,对于德育教师和学校而言,重要的是营造文明的课堂和校园环境,营造人人文明地交流语言的环境。

我国传统教育就十分重视从小培养人的自觉性,并主张通过“修养”建立自觉意识,这也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

有效方法。

三、坚持日常化教育,把人格教育的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为个人的习惯

作为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有机地对学生进行人格养成教育,使得培养的学生不仅有学问,还要人格健全,做人做事的能力强,以适应将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中国素有“三岁知老”、“从小看大”的说法,这说明,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格的日常化养成性教育。在努力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在学生人格养成的教育中更应该重视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培育学生的优良人格和高尚的思想品德。

譬如,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首先就要从爱家庭,爱父母、爱家乡,爱集体、爱学校做起。要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首先就要从给父母洗一次脚,倒一杯水开始做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出大批合格人才。

四、加强学生温和宽容,友好和谐人际习惯的养成

孔子说君子能“温良恭俭让。”在现实的社会里,人们更多地喜欢的应该是具有温和、谅解、恭敬、谦虚、礼让等性格的人,而不太欢迎象斗牛一样的好斗者。和谐的人际习惯是生成良好道德的基础。

人际习惯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和谐习性。如善于协调、宽容、忍让、妥协、合作等等。另一种是对抗习性。如争夺、竞赛、苛求、攻击、分裂、争斗、孤立、自我封闭等等。在努力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当把养成学生的和谐习性作为人格培养的首要目标,尽量消除学生的对抗习性。

即使在成人的人格养成中,对抗也只能作为一种权宜性人际关系或工作手段,而不应当成为一种人格习性。否则,社会的人际关系就会恶化,人与人的对抗和争斗就不可避免,建设和谐社会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实际上,学校各门学科、各项活动的教育都包含有人格教育的成分。作为一个政治教师,我们只要善于把政治教育和其他学科及学校的各项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在设计教学时注重强化人格培养要素,就能够增强教育活动的人格塑造力。

(河北省涿州市东城坊中学)

参考文献

1.贾东桥.《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2005.2

2.《中国教育报.“脏话曝光能否触动学生文明反思”》,2007.

3.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湖南: 岳麓书社, 2003.26

4.马振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0问》.河南:河南大学,2004.31

猜你喜欢

政治课人格教育
以鸟喻人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优化探析
高中政治课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教学策略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答案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谈谈“诱思导学”教学模式在农村中学政治课的运用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