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图书走进日本的路径刍议

2009-06-07诸葛蔚东

出版广角 2009年10期
关键词:书店书籍汉字

诸葛蔚东

中国和日本都拥有汉字文化的传统,中国出版界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传统文化领域开发读者市场,搭建共同的汉字文化平台。

在中国和日本之间有漫长的“书籍之路”。在隋唐时期,大批的留学僧把汉籍带回日本,并试图以其“复制”其所认同的汉文化。以奈良、平安时代的律令制为代表,日本的许多制度文化都是仿效中国而来的。从大化革新到德川时代。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政治、社会体制的形成和改革起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多数日本人的行为规范。在展示旧日藩校资料的长野资料馆可以看到,幕末藩校所用教材几乎全是中国的古典著作。

到近代以后,随着日本在法律、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制订上愈来愈以欧美社会为价值取向,从中国引进书籍的数量也骤然下落。也几乎是在同一个时期,中国从日本引进了“出版”、“著作权”和“版权”等许多现代出版的用语和概念。自此以后,中日间的“书籍之路”呈现出了一种逆向的输出现象,书籍之路由从中国向日本输出逐渐变成了由日本向中国输出。中国从日本引进版权的数量已远远超过了输出的品种。

新闻出版总署最近公布了2008年版权引进和输出的基本情况,有数据表明我国去年从日本引进了1134种图书,而向日本输出的图书只有56种。

自2002年以来,日本每年出版的有关中国的图书品种大致保持在1600种左右,其中包括新书和重印书,内容主要是关于中国的历史、语言和政治。

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始终是日本政界、财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在日本书店的书架中虽陈列着一些有关中国的图书,但是这些图书多是出自日本人之手,除了语言类图书,其他图书在内容上大多是负面的,正面的内容比较少。这一现象的形成涉及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阅读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对更深层的原因仍需做具体的分析。就向世界解释和传播中国的内容来说,中国的学界和出版界都有必要打造出能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所认同的出版物。在提倡出版业“走出去”的今天更应如此。

搭建汉字文化平台

中国和日本都拥有汉字文化的传统,中国出版界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传统文化领域开发读者市场,搭建共同的汉字文化平台。

就语言文字来说,其中就有不少可以开发的出版资源。日语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日文中至今仍使用大量的汉字。在日语中汉字被称为“真名”,根据汉字创造的日本文字被称为“假名”。汉字的历史和文化也始终是日本读者关注的内容。

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是,山东画报出版社于2005年7月出版了日本学者阿辻哲次所著的《图说汉字的历史》。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至今为止的汉字发展的历史进行了梳理,为读者提供了翔实的关于汉字的文化和历史知识,获得了读者的好评。与之相比,我国的出版界却未能在日本推出此类产生过广泛社会影响的书籍。可以说,这与近年来日本的汉语热持续升温和孔子学院设立的发展现状不相适应。

由于受到唐诗、宋词等汉籍的影响,日本人对中国的名胜和风土有一种向往之情。一个令人难以忘却的事实是,20世纪70年代,一个日本的游客曾因迷恋古都西安而在当地轻生。周恩来总理曾就善后处理工作做出过具体的指示。

实际上,每年都有大量的日本游客到中国来观光旅游,对旅游指南类图书有一定的需求,然而,由于我国出版业界对这类图书的体例、读者的阅读习惯和便利性等因素考虑不够,相关图书的出版缺乏创意,未能充分占有这一市场。

从1998年开始,中国旅游出版社开始从日本大宝石出版社引进了《走遍全球》丛书,至今已出版40余种,其中的《中国》卷在国内的发行数量也甚为可观,易读性可以说是该书的一个重要卖点。

对于中国出版业界来说,日本仍是一个巨大的有待开发的市场。

首先,因为中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传统文化领域寻求双方都感兴趣的创作素材。日本读者对《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名著都非常熟悉,围绕上述题材所开发的作品只要有原创性,就会有读者市场。如日本作家陈舜臣围绕中国的古典和历史写过许多畅销书,《水煮三国》以及近年来关于《论语》的书籍在日本的畅销也说明了这一点。当然,日本读者对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也有浓厚的兴趣,《狼图腾》和《兄弟》也一度成为日本媒体热评的对象。从经济和文化效益上来看,日本的出版市场都有开拓的价值。

其次,中国和日本属于共同的文化圈,在西方文化所带来的现代性面前所要回答和寻求的解答也具有相似之处。《挪威的森林》等小说在中国的畅销也说明了这一点。出版业者应注意把握中日两国读者的阅读心理,进一步挖掘潜在的读者市场。

再次,近年来日本的汉语热持续不断,孔子学院的设立也为汉语教科书的推广提供了机遇。但就日本的汉语教科书市场来说,尚没有被广泛认可的教材,如何出版适应日本市场的教科书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利用政策“借船出海”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国家先后出台了“金水桥计划”和“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通过资助国外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图书的形式,以扩大中国文化、中国出版在国际上的影响。

“金水桥计划”自2004年下半年开始启动。目前已与美国、法国、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外知名出版机构签署了资助出版中国图书的协议。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实施三年来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共资助出版中国图书翻译项目990种,1381部,涉及36个国家,21个文版,156家出版社,推荐目录的图书已有2000多种。

这种资助出版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减少出版发行工作的成本,而且有利于提高翻译质量,而出版机构“借船出海”,用不多的资金,就能顺利进入外国图书市场主流销售渠道。

中国和日本之间具有悠久的出版交流的历史。就“借船出海”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20世纪初期,商务印书馆与日本出版界的合作最为人知。日本著名的出版家内山完造自1917年在上海开设门店以来就一直致力于中日文化交流的事业,直至今日,位于东京神保町书店街的内山书店仍是主要销售中国书籍和同中国有关书籍的专业书店。作为主业的一环,该书店还出版与中国有关的书籍。

此外,成立于1951年的东方书店也是一家销售中国书刊的书店。东方书店在日本的同类行业中是规模最大的一家,其社长还是日本“中国书籍恳谈会”的会长。该店也是“金水桥计划”的出版资助对象,曾出版过数十种中国图书。东方书店与中国的出版业界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今后仍有不可忽视的合作潜力。

有必要说明的是,尽管有不少日本的出版社已开展了与中国的出版合作业务,但对于大多数出版人士来说,他们依然对中国的出版现状、流程和法规等缺乏充分的了解,因而对在中国展开业务也缺乏足够的信心。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是世界出版大国之一,在销售额上仅次于美国,中日之间的出版交流应比欧美频繁才是,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西方的主要出版社都纷纷在中国设立机构和开展业务时,日本的主要出版社对在中国设立相关机构却停步不前,这种现象直到近几年才有所改观。这说明在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他山之石

在东亚文化圈中,日本是最早推行出版产业化的国家,因而在日本也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出版文化理念。1947年,岩波书店所做的一个重要决定就是向中国的暨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寄赠新出的图书,并且,这种赠书活动一直持续直今。

岩波书店的社标是一个“播种人”的形象。对出版人来说,出版的首要职责应是传承文化,文化理性是第一位的,而不应该是经济理性。在通过何种方式能把文化传承的职责做深、做透上,岩波书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实际上,岩波书店在中国之所以能广为认知,也有赖于其与众不同的出版理念。一个企业的知名度并不一定仅仅来自广告和宣传。在这种意义上,岩波书店的经营和出版文化理念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在日本宣布投降后不久。岩波茂雄开始致力于制定独特的出版方针,他认为,在少数的知识分子中间即使有优秀的文化,但这种文化也无法避免亡国的趋势。为了不再让亡国的悲剧重演,他觉得有必要出版一种能提高大众修养的大众杂志。在当时的日本要创办一份以大众为读者对象的杂志,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编辑人员,岩波书店便暂时创办了作为综合杂志的《世界》。该杂志至今也是代表日本知识界思想和学术理念的知名杂志。

猜你喜欢

书店书籍汉字
鲁迅与“书籍代购”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最美书店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在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