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改下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2009-06-07罗丽文

现代教育信息 2009年6期
关键词:培养能力中学语文新课改

罗丽文

【摘要】应试教育受到升学考试压力的影响,学校老师在教学中,往往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课业负担沉重,教学效率低下。这样,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的今天,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能迅速的顺应历史潮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语文教学变得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创造性。特别是从享受性阅读、感悟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和拓展性阅读等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等。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教学、阅读教学、新课改、培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学习最基本的方法和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在不断的反复阅读中,我们才能真心领会语言文字所展示的思想内涵和所创造的文字魅力。一篇作品,依据其作品的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选择多种方法让学生去读:朗读,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和语言文字的优美;默读,思考文章里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道理;诵读,吸吮语言文学所描绘的动人细节和字里行间流动的深情;品读,体悟文章里所蕴含的哲理和灵性;精读,顺藤摸瓜,于细微处深化文本,通过文字本身去鉴赏、理解、体悟、发现和创见,让心灵在一个跳动的文字里自由地飞翔;熟读,积累优美的语言文字,将文章里积淀的修养、思想、观念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1.享受阅读,给学生的心灵带来诗意的韵味

阅读是人生的一部分,是生存的需要,阅读理应成为阅读者的一种精神享受。享受阅读理应被视为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和至上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人类的文化底蕴,人文内涵集中体现在传世文学中。语文教材选择篇目,又都是从这些浩繁卷帙的传世书海中撷取的精华,文质兼美,他们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无疑有着持久而深广的熏陶感染作用,这些文化中的精品、瑰宝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转化为个人的素养,这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特点所决定的。阅读这些篇目,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能够以一种自然的心境和自由的态度去与文本对话,进行思想的砥砺和碰撞,情感的体悟和对流,美感的激发与生成,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真、善、美的境界。

细品我们的语文教学,那些灵动可人,意蕴丰富的文学作品确实使学生们通过阅读,舒展了心灵的翅膀,让心性变得博雅;仰望着思想的星空,让目光变得深邃;搭建理想的阶梯,让岁月变得充实;品味别样的人生让生活变得多彩。读郭沫若的《石榴》,通过对石榴具体生动的描绘,感受到英勇无畏、蓬勃向上的精神。读冰心的《忆读书》,领悟到读书可以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感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我们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能感受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的北国风光;欣赏“小桥流水”的水村山郭婉约的南国情调,至于“金戈铁马”的大气雄浑,“晓风残月”的纤农缠绵。都会让人获得一种无法诉诸笔端的美感和快意。阅读,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进入了学生的内心,构建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2.感悟性阅读,给学生带来心灵和谐共振的情趣

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全部情感,使其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引导学生,以作品为媒介,借此来体验感悟,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和思想,探究个中滋味,与作者的情感在一个节律上跳动,与作者同构一个精神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乃至进行灵魂的拥抱,在忘我的投入与同化之境中达到心灵之间的自然契合,从而享受心灵和谐共振的情趣。

比如,学习《永久的悔》、《荔枝蜜》、《回忆我的母亲》、《小巷深处》、《背影》等叙事抒情文章,我们读着作者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会感受到字里行间那汩汩流淌的亲情——儿子对母亲的怀念,母亲对儿孙的厚爱,孩子对母亲的悔,儿子体贴父亲,父亲关爱儿子,父子彼此支撑,共度难关和危险的人间一幕幕真情等。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从而感受到人情的崇高和纯善,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广博,感觉到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阅读《凡卡》,通过作者饱蘸深情和含蓄隽永的叙述,一个与学生同龄的孩子的凄惨的生活画面便在我们的面前历历展现,那遭受凌辱的悲愤,那追忆乡村生活的神往,那愿望破灭的无奈,时时牵动着每个孩子的心,他们不仅唏嘘叹息,哀哀伤感,心灵至神情都为之怆然。“爷爷,快来吧;带我离开这吧”,几乎每个孩子都在发自内心地悲情呼喊。阅读,特别是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将作者输入而存储在作品中的情感的形式与阅读主体(学生)内心情感的形成发生异质同构的感应,从而领略到人物的风采和神韵,品读出作者寄寓文中的情绪、观念、理想。不仅能领略阅读中的审美愉悦,而且产生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共振。

3.理解性的阅读,给学生带来意象流动衍生的美趣

文学作品是作家心灵的产儿。作家在情景创设、意象组合、人物塑造、结构运思乃至言语描述上都以自身的思想、才智,赋予作品灵魂和生命,并由此融合为一个浑然的整体。文学作品的美是作为一个整体所焕发出来的神韵,是意象所辐射开来的情趣,是蕴藏在文字后面的灵气,它未必在于一词一句一个段落的精美。因此,理解性阅读,使学生可以感觉到作品前后连贯着的主旨意脉,言辞间渗沥出的情趣睿智,直观的表象后潜流着的思想、信念与追求。学生可以尽情地把作品当作飞鸟、游鱼、骏马去欣赏,感受一种飞翔、游动、奔跑的生命律动的活生生的美,体会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优美的意境。

《索溪峪的“野”》是收录在五年制人教版上册的一篇写景散文,作者紧扣一个“野”字,在我们面前舒展的是一幅冷峻、跳跃、绮丽的山野风光。从山高山陡的角度具体描写“惊险的美”;从山峰绵亘蜿蜒的角度写“磅礴的美”;从“像是一个从深山中崩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绕山奔跑,一会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闹去了”写索溪峪的水“无拘无束的美”;写动物“放肆的美”,写游人观光、嬉戏,光足过溪写人返璞归真的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没有一点人工雕琢痕迹的、纯天然的自然美,秾丽的辞藻中饱蘸着作者喜爱自然,追求淳朴的美好情怀。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没有给学生进行字的讲解,只是通过他们的熟读、诵读、选择读、欣赏读和与《荷塘月色》、《济南的冬天》、《秋魂》等散文名篇对比读,让学生写了一篇“索溪峪”的印象,学生无不为索溪峪的绮丽风光、野性的美而陶醉,唤起了学生回归自然的意识,从而油然而生一种快慰和清爽的感觉,生命的质地一下子透明了,并懂得了最真的也就是最美的。

同样《荷塘月色》、《竹林深处人家》、《夏天也是好天气》、《海滨仲夏夜》等写景抒情散文名篇,那许多意象衍生出的美景,那空灵蕴藉的语言所传达的审美蕴涵,那诗意的、弹性的文辞所展示的意境,那细腻的、温婉的格调所流溢出来的真挚的情感,都会在学生们深情地朗读,神往地诵读中产生一种直觉领悟的心理体验,并以一种艺术的思维方式走入作品所描绘的一个个空灵剔透、意蕴丰赡的境界里,领会文章的旨意。

4.鉴赏性阅读,给学生思想以多维砥砺的理趣

文学作品总是借形象说话,是“情动而辞发”,而意蕴又不能用纯粹的客观的词语来描绘,它具有飘逸、朦胧、含蓄、多元等特点。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就只有靠阅读来产生那种个体的独特感受。“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学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品质等不同,对作品解读、体验和阐释有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不能把参考书中对作品主题的阐析对人物的解读,对结构运思的评判为圭臬,而应重视学生的阅读思维的个性差异,兼顾作品本身多维的主题和丰富的意蕴,允许和提倡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体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进行解读。这种多元解读,可以使学生对作品的认识趋于全面、细致、深刻,而阅读中个体的认识差异以及由此形成的碰撞、砥砺,便是自由精神的闪烁,是个体意愿的满足,更是思想火花的迸射,从而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比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学生在对作者成年后感悟的那一段反复诵读和体会,充分的理解了父母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都缘于一个共同的出发点“爱”,正是这种理智的爱才对他的成长起到巨大的作用,让他不断进步,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同样,《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的灾难》一课,学生在品读中充分地理解了“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也太容易破碎了”的道理,不仅学到有关地球的知识,而且还树立了生态文明意识,增强了保护环境的自觉性。阅读是活动的基础,感悟的前提。课下,还可以相机地设计开放性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地球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展示地球上美丽的自然景观;可以鼓励学生做知识卡片,客观地、科学地介绍关于地球的一些知识,来阅释“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可以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表达对地球的热爱,可以点评课文中的一些句段,来提醒同学们要爱护地球,热爱自然,善待万物,节约资源,为保护地球环境尽力。同样,文言文《两小孩辩日》,从两个小孩的辨论中以及孔子的表现,学生也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有的认为两个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有的则认为,认识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有的人认为,孔子能正确对待两个孩子提出的问题,真正的像他自己所倡导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谦虚、实事求是的学习品德。

5.拓展性阅读,给学生创造一片自由的天空

什么是拓展性阅读呢?所谓拓展性阅读,就是一种自由的、理性的阅读,每篇课文学完以后,要向同学们推荐一些与内容相关的文章和阅读材料,以达到巩固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还要向同学推荐一些经典名著,因为这些文化中的精华,凝结着人类的智慧,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对历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塑造了今天的世界。学生们阅读这些经典,不仅能增强对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的了解,增强对语文学习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而且还对健全学生的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在思想道德的圣殿里领略圣贤和哲人的道德情操,找到人生正确的方向。向学生推荐一些时尚的、畅销的、实用的书目,可以让学生寻找轻松感和刺激感,品味别样的人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想像力,为他们有一个精彩的人生奠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拓展性阅读中的拓展迁移”,正好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平台。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思路和答案多元化,既开拓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下面,笔者简要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开展的“拓展性阅读”中的“拓展迁移训练”的几种形式。

5.1反弹琵琶式

打破传统思维,反向立意,允许学生发表另类观点。如《阿Q正传》中的阿Q是一个地位低微、逆来顺受的下层平民形象。他让人可笑,又让人可悲。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阿Q除了可笑可悲之外,还有没有没有闪光点之处,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呢?这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激起阵阵涟漪,引起学生去阅读课文的兴趣,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并且很快得出答案(善良、厚道等)。这种阅读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5.2冰糖葫芦式

在阅读教学中把相同的或者相似的人、事、物、景、情、理集中在一块,在整合中提高学生积累和感悟能力。如由“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就可以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等写景抒情的名句串在一起,并打印出来让学生读,让学生背,还可以让学生写等,使学生有所感知,有所感悟。这种由某一方面知识为出发点进行横向拓展,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认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5.3思绪放飞式

在课终时,老师要巧妙的利用语文课内容中的“空白”之处,诱发学生的去想象,纵向延伸,补充完善课文内容,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如《最后一课》的结尾中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后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和举动?这个问题使学生很快的进行想象,并得出多种多样的答案。可以叫学生讨论回答,也可以叫学生把课文的结尾进行续写(可以写一段,也可以写成一篇文章)。这样,通过想象使学生获得自信和成就感。

5.4比较异同式

将教学内容中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异的内容进行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如阅读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后,就可以叫学生对两位名家的创作内容、思想、风格、艺术等方面进行横向比较(也可以做纵向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对作品、作者等更深层次的了解。

5.5喜闻乐见式

(1)以乐配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章的意境、情感、主题等让学生配上相同或相似旋律的音乐,用听觉艺术阅读、阐述、解读文章,增强感染力。比如学习《菏塘月色》时,可以配《兰色的故事》、《天籁之音》等乐曲。这些优美的乐曲,一下就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他们如品着香茗,让淡淡的夜曲和流苏般的弥漫,令人无限的遐想。同时也使学生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好的理解了课文内容。

(2)以歌颂情。即用歌声抒发情感。如学了《我的老师》后,就可以让学生演唱歌颂老师的歌曲(如《走过老师的窗前》等)。学生在歌唱歌曲中,感受了老师博大的爱心,同时也抒发了老师的热爱、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

以上五种“拓展性阅读”中的“拓展迁移训练”形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这些阅读训练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

总之,课堂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得出正确的结论,阅读教学也不能局限在读懂文章,而应向外拓展延伸,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拓展延伸的方式灵活多样,选择切合实际的方式对阅读教学很重要,关键在于这种方式能否推波助澜,提升阅读质量和学生兴趣。

阅读,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支点。所以,只有让学生不断地阅读,才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会张扬他们的个性,让他们领悟到学习的方法,才会不断地去吸收我们五千年的文化、思想、道德和世界文明的精髓,才会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才会让学生的灵性飞扬,才思敏捷,知识积累丰富,从而走入语文学习的最佳境地。

参考文献

[1]石海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培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40-45页

[2]兰辉主编的《教育家》(中国文化出版社)(2005年)331-346页

[3]朱慕菊等主编的《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4]蔡碧涛•浅谈中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华教育改革文论 2004.12:999页

[5]施良方•学习论•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09页

[6]纪宝成•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制高点•河池教育 2001.4-5:78-79页

收稿日期:2009-11-20

猜你喜欢

培养能力中学语文新课改
初中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对九年级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