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语文还给生活

2009-06-07郭厚今

现代教育信息 2009年5期

郭厚今

【摘要】 "教无定法",语文尤其如此。理论上的东西,鄙人才疏学浅,孤陋寡闻,知之甚少,甚浅。但我总觉得,时下让人眼花缭乱的新课程理论未必放之四海而皆准。理论终归是为了实践,要能与实际相结合才行。在此,我想以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斗胆狂言,谈谈自己对农村中学后进生语文教学的的一些粗浅认识。

【关键词】贴近教学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还原语文实质

勿容回避,边远农村的多数学生都是后进生、厌学生。

长期以来,我都在苦苦琢磨、探究:为什么学生总是不愿学,总是学不好?

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原因:整个社会大环境、大气候的影响,有学生本身智力、素质因素,有家庭原因,也有教学方面的原因。但这教学方面的原因就绝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老师了,也少不了学校乃至考试体制、考试指导思想,出题人的因素。

我们的应试教育体制依旧不够完美科学,有明显的科举八股文考试之嫌,让很多学生感觉是为读书而读书。现行的语文考试要求,考题,教材内容的编排,从很大程度上说,有明显脱离现实生活的一面。

初中属于义务教育。农村孩子,上小学时,一是人小,单纯,二是觉得新鲜,对读书还有一定的兴趣。上了初中就大不一样了,很多孩子就不愿读书了。再加上感觉语文学习枯燥乏味,同时也学不懂,学不进去,慢慢也就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积极性了。这样下去,必然形成恶性循环,越来越学不进去,相应地也就越来越不愿学。再好的老师,任凭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逼学生学,劝学生学,诱学生学,往往都是自作多情,始终处于尴尬的境地。一句俗话道出了其中的真理:强摁牛头不喝水!

就拿背书来说吧。我一直注意调查部分并非顽皮的非优生。他们都坦诚地说,背诵内容那么多,那么长,很多又总是搞不懂,本来是费了很大力的,就是背不下来,于是也就不想背了。这是可以理解的呀。

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这一点,是新课标大力倡导的,也是语文老师普遍体会到,普遍认可的。并且,语言本身的根本目的就是用于交际的。

基于边远农村中学学生整体上远不能与城内相比的状况,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搞一刀切,不要让语文成为少数优生的阳春白雪。要考虑到农村中学孩子的实际情况,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应更注重语文的生活实用性,紧密联系生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接受这门学科,对它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1.精选课文

古今中外的好文章多如牛毛。课文不过是例子而已,应尽量选择生活气息浓、趣味性强一点的文章,避免远离生活、枯燥乏味甚至晦涩难懂的文章。

我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反复证明了,象下面这样的文章,是学生普遍敢兴趣,教学效果较好的:

《喂,出来》《端午的鸭蛋》《》《绿色蝈蝈》《羚羊木雕》《散步》《桃花源记》《口技》《关雎》《斑羚飞渡》……

反之,象下面的文章:《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我军解放南阳》(毛泽东)(好新闻多的是,为什么偏要选这一篇呢?)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上枢密韩太尉书》《早寒江上有怀》……老师读起来尚且感觉晦涩乏味,学生会感兴趣吗?教学效果会好吗?流传下来的诗文,肯定是有高下之别的。有的文章,本身就不是很好,价值不是很大,何苦要选作课文,要学生读、背,增添学生和老师的负担呢?如:《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别云间》(夏完淳)。

2.教学内容、考试要求降低难度,贴近生活

以字词为例。汉语的词汇相当丰富。作为语文老师,我想很多人都只能是保证熟悉常用或比较常用的,而对很多生僻的字词不熟悉。这是正常的,老师毕竟不是语言方面的专家,而只是专业工作者。老师尚且如此,何况学生呢?我认为应该只要求学生必掌握那些日常交流、日常文章中常见的,使用频率较高的字词——事实上,学生能做到这一点已经相当不错了。象下面这样的生僻字词就不该要求学生掌握:

骊歌、家醅、伧俗、告罄、砭骨、端凝、棹……

这样的词语,有多少老师在备课前完全搞得清楚,上过一便课文后又完全记得住的?

3.加强课外阅读

稍有见识的语文老师都知道,语文主要是一种素质、能力的培养。要想真正学好语文,光靠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大量的课外阅读。然而在农村,小书店的书太少,面太窄,学校又往往没有图书室、阅览室,家庭就更不用说了。于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风气、习惯早已不知不觉销声匿迹了,多数学生根本就没有课外阅读的意识了。他们的课外空余时间就是打打闹闹。由于学生中没有课外阅读的风气、意识,老师要倡导课外阅读也就相当难了。

这种现象,同时也是受了发达的信息业的冲击。网上、电视、光盘上可得到图文并茂、活灵活现的精神物质,自然导致学生普遍对纸面上的传统阅读不感兴趣,课外阅读就不会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了。事实上,电视、光盘就不说了,就是上网,看似灵活方便,也同样不能代替书面阅读。乡村孩子,普遍不具备这个方面的条件。而且,网上信息无奇不有,在那上面还可自由聊天。因而,就算真正上网,有几个孩子会自觉地,一本正经地去阅读好的文章呢?

由此看来,课外纸质阅读有其它信息媒体所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再说,课外阅读书籍、文章琳琅满目,对多数学生而言,应该总有他们感兴趣的。他们也就有阅读选择的自由而主动去读。只要他们愿读,只要是健康或基本健康的,多读总是大有好处的——有利于培养阅读意识、习惯,培养语感及对语文的兴趣,还可从中多学习好词佳句,受到启发或多借鉴。

4.多开展语文方面的活动

把语文和实际运用、表演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熏陶,还可营造一种学习语文的氛围,也有利于避免单纯在纸上读、背、写、考试的枯燥乏味。

可以搞的活动很多,如:演讲、朗诵、小品(课本剧等)表演、广播室(站)丰富多彩的栏目、新闻报道、作文竞赛、普通话竞赛、倡导校内公共场所交流用普通话等。当然,这些活动的开展,不能光靠语文老师,还得有学校的支持。

在涪陵第五届中小学艺术节活动中,我所任的一个班的部分学生自编自演了一个小品,虽不够完美,却也受到了师生的好评,获得了二等奖,着实让他们提高了对语文的兴趣。

5.注重口语表达训练

与城市孩子相比,农村孩子显然有明显不足,视野狭窄,思维不够活跃,普遍不善言谈,显得“笨嘴拙舌”。这固然是因农民憨厚朴实性格的传承,也跟生活环境有关。但学校教育之口语能力的训练薄弱也不容忽视。口语训练,一是为将来适应社会,为打工、创业中必要的人际交往打下基础;同时,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再说,现在的语文考试本来就常有这方面的考题,不训练怎么能行呢?

6.题目要贴近生活

分作文题目和其它题目。

出作文题目,看起来是个简单事。其实,老师不应这方面偷懒省事,要多动脑筋。不管是平时作文还是考试作文,都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平常作文,要有利于学生有话可说,可写,有情可抒,乐于写,不至于把写作当作是个苦差事。他们在一种较自由的心境中写,就得到了很好的训练。考试时,贴近学生生活的恰当题目也有利于让他们发挥出真实水平。

在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生书信大赛中,我的很多平常一惯不认真的学生都写出了情真意切、内容充实的较好的文章,有的还让我感动,是平时作文所不能相比的,让我感到了意外的收获。其实,这就是因为题目拨动了其心弦,他们于是就乐于写,动了真情实感。

结合我们当地青羊镇的实际——有出名的陈万宝地主庄园、坟墓雕刻,有秀丽的山水风光,政府正在着力把我镇开辟为旅游区——要求学生写作文赞美家乡,介绍家乡,也写作文想象家乡未来的美好景象。

其它题目。如:针对学校、班上象损坏公物之类的突出问题、风气,要求学生写公益广告;为家乡的旅游开发写宣传广告;在各种节日时给亲友、老师写短信。很多学生都较感兴趣,而且还写出了一部分好作品。同时,在我评讲时也乐于听并积极发言。

收稿日期:2009-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