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涌现生命的活力
2009-06-07董颖霞
董颖霞
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才能在劳动中呈现光辉与人性的魅力。
在轻松、活跃、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每张小脸都洋溢着光彩。独特的见解使人竞相表达,智慧的火花竞相迸射,张扬学生的个性,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感受学生旺盛的生命力。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和学生一起陶冶于知识的殿堂中,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 珍视感受的独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应站在新的高度审视阅读教学,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还学生以人性,给阅读教学带来一片生机。
美国现代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曾说:“在每一个社会问题中,尤其在教育中,尊重人的个性是智慧的开端。”课堂应成为学生解读文本的场所,张扬学生个性的家园,凸现学生人性的乐土。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之间存在着多种差异,生活经历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阅读水平的差异等等,都会引起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产生不同的体验感悟,形成对文本多元化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的观点,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思想、语言与文本、作者对话,敢于进行个性化的表述。
例如:教学《生命的壮歌》一文,课文结尾时设计一个补白: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此时,猎人们会想些什么?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各自有了不同的体验。有的说:“猎人看到这动人心弦的一幕,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有的说:“老羚羊为了年轻羚羊的生存,甘愿自我献身的壮举出乎猎人的意料,猎人们感到非常震惊。”有的说:“猎人们看到这些小羚羊,想到了自己的孩子,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不忍心再去伤害无辜的生命。”还有的说:“是一队队羚羊用自己的生命向猎人表示抗议,它们用行动教育了猎人,猎人才惭愧地放下猎枪。”……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使作品的 “空白”具体化、人文化,它丰富、开拓了作品的“原意”,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蕴含着生命意义的阐释或发现。
2. 领悟对话的精彩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师生间平等对话,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才能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平等对话的过程,在看似不经意的谈话过程中,师生融为一体,才能出现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现采撷教学中的一朵小浪花《黄河的主人》来谈谈自由对话给师生带来的享受。
师:黄河上惊涛骇浪,而艄公如履平地,他真不愧是黄河的主人。假如同学们是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即将上岸了,想对“我”这位艄公说些什么?(学生思考后交流)
生:艄公,你真了不起!不愧是黄河的主人!
师:谢谢你的高度评价!
生:艄公,你的驾筏技术真高超!
生:你真棒!在惊涛骇浪中,是那么的镇静和机敏!
生:艄公,你真勇敢!你处惊不变,真伟大!
师:能得到你们的夸赞,我真是太高兴了!除了夸赞,还想对我说些什么?
生:下次我再来这里,还要再坐坐你的羊皮筏子。
师:谢谢你对我的信任,咱们有缘会再见的!我一定会带你尽情领略黄土地特有的人情风俗。
生:你在惊涛骇浪中不害怕吗?
师:第一次我也很害怕,但是,人是不能向恶劣的自然环境屈服的。“人定胜天”,渐渐地,我越发勇敢,沉着了!
生:你高超的驾驶技术是怎么学到的?
师:“失败乃成功之母”,经过无数次的尝试,无数次与风浪拼搏,练就了驾筏技术。
生:坐在你的羊皮筏子上既刺激又兴奋。
师:你们坐在我的羊皮筏子上就感受到惊险与刺激吗?
生:不,我还感受到你的勇敢和智慧,对他人高度的责任心。
师:真是我的知音啊!这么多年,我就是凭这些闯过来的!能跟你握手吗?(真诚地与该生握手)
生:谢谢你,是你让我领略到惊涛骇浪的黄河;更让我领悟到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
师:你真不简单!不愧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我相信:只要努力拼搏,你一定能成功!
生:我希望像你一样,成为出色的艄公,做黄河的主人。
师:到黄河边撑篙显然不现实,而今,黄河上已架设了黄河大桥。但你同样拥有练习撑篙本领的黄河,那就是知识的海洋、生活的海洋。
师:愿你们在茫茫学海中,缤纷的生活海洋中,撑起自信的竹篙,扬起希望的风帆,做学习、生活的小主人!
师生之间的自由对话,是彼此精神世界敞开后的互动交流,整个对话过程融合着旺盛的生命活力。学生对惊涛骇浪中驾驶着羊皮筏子的艄公,无不敬仰、折服;并领悟到:只要不畏艰难险阻,奋力拼搏,就一定能成功!学生不由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与信心。这样的教学既促进了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体会,又促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协调发展。
3. 体验互动的愉悦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潜能的时空;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这是新课程标准下理想的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古今贤文(真理篇)》一文选取了民间的谚语以及熟语,古代典籍中的格言警句,阐述了遇事要实事求是和在日常生活中要培养自己良好品行的道理。教学时,我先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诵课文,并请学生就用文中的句子发表感想,巧妙地将语言的记诵与理解有机结合起来。随后,我又请学生选择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赠言,做成书签送给班上的同学,或是自己的亲朋好友,并提示作为礼物,还要写上最美的字体,画上精美的图画。最后,引领学生自由将自己精心的制作的书签赠送给别人。课堂中教师甘做“平等中的首席”,主动参与到“互赠书签”的活动中,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往,使师生共同沐浴在人性的光辉里,彼此感受到了相互沟通的欢乐和心灵契合的愉悦。
整堂课,我把语言的积累、理解与运用融为一体,习字、绘画与交际活动相机进行。这种互动,活化了书面语言,使学生在感悟格言警句无穷魅力的同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也使师生在语文课堂上相互勉励与启迪,共同演绎出了一幕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成长剧,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4. 共享合作的乐趣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新课程也强调:“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对于今天的学生,从小就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集思广益,博彩众长,培养其合作意识。教学中我把学生划分成四人或六人学习小组,在课堂上,互助合作学习。大家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开拓思维空间。教师不再是手持“指挥棒”呵斥学生的“指挥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朋友、引路人。
在教学《莫高窟》一文后,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通过网络合作完成自己的知识构建,拓展知识领域。学生热情高涨,小组长明确分工,组员积极行动。有的学生负责收集有关莫高窟的各种图片(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图片,丰富多彩的精美壁画);有的负责收集相关的文字资料;有的组成“星星旅行社”导游团,精心准备导游词;有的组成诗词朗诵组,用心中的赞美之词歌颂这座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汇报课上,学生都兴致勃勃,争着登台亮相,图片组的同学展示了许多幅精美的图片,有的组员还播放了相关的录象;小导游伴随着碟片将敦煌莫高窟的伟大的艺术成就娓娓道来,如临其境;诗词组的成员更是激情满怀,慷慨陈词,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怀……合作使学生在探讨、交流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领会“敦煌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在交往中,学生协同合作,共同发展。
收稿日期:2009-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