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海军走出“海防”思维

2009-06-05

报刊荟萃(上) 2009年6期
关键词:海防军舰海军

余 平

从近来国际形势的发展来看,中国在陆上发生大战的可能几乎不存在,国防的战略重点自然要转到海上。中国海军走向远洋,将由过去的“保卫海防”转为“争取海权”,即走出近海,保卫中国在远海之外的权益。

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成立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有不同说法,有人将1950年4月海军司令部成立定为建军日。 1989年中央军委最后确定,以1949年4月23日华东海军成立为建军纪念日。因前一天困在长江中的国民党江防舰队起义,有20余艘小吨位炮艇投奔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为接受这些舰只于4月23日在泰州白马庙宣布建立华东海军。如此算来,解放军的海军发展与共和国几乎同步,其由幼小走向强大的历程,恰恰是国家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能举行盛大海上阅兵式也是国家走向强大的一个标志。

近代中国海军命运悲惨

近现代海军是国家工业化的结晶,而近代中国是极其落后的农业国,虽有万里海疆,在十九世纪的洋务运动前未能建海军(只有沿海和内河水师),长期处于有海无防的状态。面对列强来自海上的入侵,清朝末年主要靠向外国买船建立过有八万吨位的海军,却大都在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中灰飞烟灭。抗战时期的民国海军因实力太弱和胆怯,没有能对日本军舰开过一炮,多数军舰便自沉,所余者也被日机炸沉。战后国民党靠美英援助重建起海军,总吨位只有16万吨,且多装备辅助陆军的登陆舰,后来大部舰只又退到台湾。解放军接受起义的军舰建立海军时,在 1950年时只有4万吨位舰艇,又多属外国淘汰的小型旧舰,有些还是前清遗物,加上无零配件等技术保障,几乎无法出海作战。

解放军是从陆军起家,建设海军是白手起家。久经陆战的名将粟裕到起义的军舰上看过后就感慨地说:“一条军舰就是一座小工厂啊!”解放之初,中国缺乏基本的工业和科技基础,既造不出军舰,也拿不出多少钱买舰船,一切都是“百废待兴”。 1950年2月,毛泽东在访苏时签订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苏联向中国贷款3亿美元,其中一半用于购买海军装备。几个月后朝鲜战争爆发,原定购买海军装备的钱款又用于购买急需的飞机,中共海军党委立足于国情和自身任务,经中央批准确定了 “空、潜、快”为主的建设方针,即以发展快艇、潜水艇和航空兵为建设重点,这一方针也决定了新中国的海军在此后几十年中只能是一支在近海活动的轻型海军。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迈开了工业化步伐,船舶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开始为海军提供厂一批国产的战斗舰艇。1955年到1958年,国内先后装配制造了4艘火炮护卫舰、63艘鱼雷快艇、14艘型猎潜艇。 1956年中国引进苏联技术装配制造的第一艘03级潜艇下水,1959年海军又研制成功第一艘护卫舰。从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中期,我国相继出现了经济严重困难和政治动乱,苏联又中止合同停止技术援助,海军建设和国家建设的全局一样处于艰难曲折的状态之下。在这一时期,海军和造船部门立足于自行设计,下水了051导弹驱逐舰、053导弹护卫舰,研制成功核潜艇,常规潜艇和航空装备也有了新发展,不过整体水平还很落后,水面大型战斗舰只的吨位和战斗力还落后于台湾。1974年中国海军在完全收复西沙群岛的海战中,对付南越这样的世界三流海军还要采取“小艇打大舰”的战术。据国际战略研究机构的统计,七十年代末中国海军舰艇的总吨位虽超过40万吨,却多属小艇,吨位最大的战舰也只不过是排水量3400吨驱逐舰,同以万吨级舰只为主体的美苏海军根本不可相比(当时美苏海军总吨位都在300万吨以上)。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前期,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为集中财力于经济建设,海军建设同样采取了“多研制,少装备”的方针,下水列装的舰只很少。进入九十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解放军海军建设进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状态,按外界一些评价是“像下饺子一样”下水新舰艇,而且吨位愈造愈大。根据美、日、台公布的数字,解放军海军目前已拥有700多艘舰艇,包括27艘驱逐舰、50艘护卫舰,58艘潜艇,海军舰艇总吨位达93万吨,已远超过日本海上自卫队的39.8万吨和台湾海军的20.7万吨。中国海军的舰艇数和总吨位已超过英、法,而仅次美俄,从规模看已是世界第三海军大国。

海军经费由末位跃居首位

发展现代海军需要大量投资,国外将其称为“贵族军种”。如美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建造的航空母舰单价就达3亿美元(当时折合8亿人民币),海军的年装备费都在数十亿美元。如今美国建造一航空母舰则需60亿美元,年度海军装备费上升到400亿美元。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财政开支非常困难,五十年代平均年军费不过50亿元人民币,年度装备费不足20亿元,又因优先保障陆军和空军和“两弹” ,海军年均装备费不足2亿元。在八十年代之前,中国海军在各军种的军费开支的安排中一直被安排在末位,这点少得可怜的海军装备费又要首先用于潜艇和海军航空兵,水面作战只能靠小吨位快艇也是事出无奈。

中国海军在经费和装备上的窘境,导致了近半个世纪只能采取近岸或近海防御,小艇在风浪不太大的情况下只能在距岸几十海里内作战,对远离大陆的岛屿自然难以控制。一些海上邻国正是看到了这一弱点,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便不断侵占本属中国的南海岛礁。如菲律宾、南越当局从1956年起便陆续占据南沙、西沙的岛屿,七十年代末期越南和马来西亚也扩大了对南沙岛礁的占领,当时中国政府虽发表声明抗议和谴责,却没有海军力量驱逐和打击对南沙群岛的入侵。直至1988年解放军海军才进驻南沙岛礁,可惜所有岛屿和大一些的礁盘都已被他人占据,只能以打水泥桩筑海上碉堡的方式驻扎到七个小礁盘上。

八十年代中苏关系缓和,随之国际上冷战结束,使中国在陆地上已经没有强有力的潜在敌手。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由封闭内向型转为面对世界,国内陆上资源的日益不足也要求加大海上开发和海外进口,这些都使中国领导人重新审视发展海军的重要性。八十年代以后,中国海军为保卫海洋权益,已经开始筹划建造能远航的大型舰只 (包括航空母舰),只是当时经费十分困难,加上国内造船业技术水平也比较低,到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的十年内只下水了两艘四千吨级的驱逐舰即112舰、113舰,舰上的技术设备还购自多国,被戏称为“八国联军”。为改变海军的落后局面,中国政府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大幅增大了对海军建设的投入,在陆军装备改进不大的情况下优先保障海军和空军。为了在较短时间内提升造舰水平,中国一方面采取了军民船结合的技术攻关,一方面购买俄罗斯驱逐舰、潜艇和舰载直升机,反舰导弹等装备,在解决重点装备的同时吸取其技术。

九十年代初苏联瓦解后,俄罗斯军工界陷入困窘,这给中国引进较先进的装备创造了一个历史机遇。中国以四亿美元的单价购买了号称“航母杀手”的四艘7000吨级的“现代级”驱逐舰,并参照其技术水平,使中国驱逐舰的建造水平很快提升了至少一代。中国以二亿美元单价购买了八艘因静音效果世界最好而号称“水下黑洞”的“基洛”级潜艇,这不仅大大增强了本国水下舰队的实力,也能吸收其优点研制出自己的新型潜艇。

改革开放后,中国船舶工业彻底改变了过去“军舰自造,民船外购为主”的方针,实行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原则。近3年来,中国每年下水的民用船舶都在一千万吨以上,由30年前的世界第十几位跃升到目前的第二位(现有订单已居第一位)。民用船舶业的这种大发展,不仅给军舰制造积累了资金,也提供了相应的技术保障。按专家们的评说,以现有民用船坞的1/10建造军舰,都可使海军舰艇的吨位翻倍,用现在制造30万吨油轮的船坞建造几万吨的航空母舰也很容易。由于有了雄厚的造船业基础,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海军投入,出现一个造舰高潮就轻而易举。按中国公布的国防费数字,目前每年都能有一千数百亿元的装备费,其中数百亿元可用于海军,如今中国制造单价几十亿元的大型驱逐舰和单价百亿元以上的航空母舰,其经费也完全可以保障。

从海防走向争取海权

了解今年青岛海军阅兵筹备工作的人声称,此次出场的主角将是大型驱逐舰、护卫舰和潜艇,都具有远洋作战能力。去年12月下旬,中国根据联合国打击海盗的要求,已经派出海军编队前往万里之外的印度洋西侧索马里海面执行护航任务。这些举措都充分表明,中国海军的舰艇建造水平不仅有了大幅跃升,海上战略的指导也有了根本变化 。

建设一支什么样的海军,不仅需要国家的财力和科技水平来保障,更需要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指导。古代中国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导,因而形成了千年间重陆轻海的防务观念。清末面对外敌海上入侵,朝廷建立北洋海军的目的也只是“守海口”,体现的是把军舰当成沿岸浮动炮台的消极防御思想。与此同时,日本建立海军的目标从一开始便是以主动进攻夺取制海权,北洋海军最终在港口内全军覆没,主要原因不是输在战术技术方面,而是海军建设思想的落伍所造成。

新中国成立后建设海军时,出于当时的经济困窘和技术落后,不得不采取近岸和近海防御,不过当时便强调积极防御而非单纯地守口消极防御。解放军一再以小艇生动出击打击台湾海军的较大军舰,迫其不敢接近大陆,后来又以主动出击完全夺回西沙群岛,这都体现了在近海主动争取制海权的思想。然而,现在中国的发展决定了海洋权益要向外扩展,例如国内石油企业就已在亚,非、拉美三大洲开展勘探和采油作业,国内所需的近一半石油、多数铁矿石都要从万里之外运来,中国在南海进行的油气勘探区域距大陆也有近千公里。面向世界的中国需要走向远洋,这决定了中国海军的任务必须扩展,将由过去的“保卫海防”转为“争取海权”,即走出近海,保卫中国在远海之外的权益。

目前台海形势虽然趋向缓和,中国统一的目标却仍远未实现,中国在军事上面临的重要任务又是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同样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目前大陆方面的海军对台湾早就具有压倒性优势,足以有效打击分裂势力,不过想对付外来的强力干涉则远远不足。中国政府一向争取实现和平统一,却要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才能遏制分裂,仅从这一任务而言海军就有进一步大发展的需要。

近些年来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使中国的国防战略也在相应地发生新变化。2006年12月,胡锦涛会见海军第十次党代会代表时就说过,“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军的地位重要,并提出努力锻造一支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要求相适应的强大的人民海军”。从近来国际形势的发展来看,中国在陆上发生大战的可能几乎不存在,国防的战略重点自然要转到海上。中国海军走向远洋,不仅是为维护在发展中日益扩大的海外利益的需要,也是发挥大国作用,与国际上合作维护和平的需要。

从2007年以来,中国海军连续派出编队分别前往阿拉伯海和马六甲海峡,广泛开展了海上反恐、多国海上联合军演等一系列非传统军事领域的海上行动演练。今年2月至3月,中国海军编队又赴巴基斯坦港口,参加了多国海上联合反恐军演。过去中国海军长期准备完成的是单一的海上作战任务,如今正在实现体现国家海上力量的综合性转型,重点执行多种非战争性质的和平使命。这些行动,有力地打破了国际上一些人鼓噪的所谓“中国威胁论”,雄辩地说明中国海军的壮大并不威胁其他任何国家,而只是服务于保卫和平发展的使命。今后中国建造航空母舰,同样也并非是想同美国这样的超强对抗,而是以海军航空兵更好地掩护水面舰只执行海外维权任务。

当今世界的陆、海、空,战略火箭(航天)军中,只有海军是一个国际性军种,在和平时期可以到外国访问。中国海军如今从近海的 “黄水”走向远洋的“蓝水”,也体现为日益加强与国际上的合作,以远航的实际行动面向世界。以培养国内海军学员的舰艇学院而言,八十年代以前只有个别领导才有出国访问的机会,如今却是入校学员都要有远航他国的训练经历。在“走出去”的同时,中国海军同样把别国海军“请进来”,今年的青岛海上阅兵邀请多国舰只到场恰恰体现了这一点。落后者往往封闭,先进者通常开放,这在中国海军的发展史上充分体现出来。青岛的海上阅兵,既显示出中国海军的日益强大,同时也将反映出崛起的中国及其军队已经更加自信。

(原载《广角镜》2009.4

现摘自《看天下》)B11

猜你喜欢

海防军舰海军
图解军舰
乌总统呼吁北约派军舰抗俄
走向深蓝
辽宁发现104处明清时期海防遗址点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海军协议1
试论中国国防领土观念的近代转型
姚莹保台思想与实践探微
小记者采访外国军舰
马来西亚海军最新型的护卫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