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颖超母亲在瑞金二三事

2009-06-05

党史文汇 2009年5期
关键词:桂平小平邓颖超

刘 洪 柳 浪

1946年9月,周恩来在南京同美国记者李勃曼谈个人经历时,有一段话是专门谈邓颖超的母亲的。他说:

邓颖超同志的母亲是一个中医,当她近60岁的时候,还在中央苏区的红色医院当医生。国民党“围剿”、我军撤退时,杨老太太被俘,被押送到九江,国民党法官要她劝劝邓颖超不要当共产党员,杨老太太回答说,子女的事情我们父母管不了,即使蒋委员长也管不了自己的儿子——蒋经国当时正在苏联——法官无言可答,就把她囚禁在九江反省院。直到1936年国共谈判开始,1937年初才把她释放出来。

叶坪村的“杨奶奶”

邓颖超的母亲叫杨振德,1875年生于湖南长沙。杨振德14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她没有兄弟姐妹,是个独女。亲人的不幸激励这位少女刻苦读书,发誓学医。29岁的时候,她嫁到邓家。1904年2月4日,她生下一女,就是邓颖超。

邓颖超才三四岁时,父亲去世。失去丈夫的杨振德没有乞求别人的怜悯和救济,而是勇敢地、坚强地面对现实,依靠自己的劳动去闯谋生之路。孤女寡母,从南方挣扎到北方。杨振德先后做过家庭教师,担任过医生。民国初年,杨振德在北京南横街一所平民小学落下了脚,在这所学校任教员,九岁的邓颖超就在这所学校开始念书。

这所学校被反动军阀查封后,杨振德和邓颖超母女俩辗转来到天津。不久,邓颖超转入天津“北洋直属第一女子师范”读书。在五四运动的风暴中,邓颖超与郭隆真、周恩来一起,酝酿成立了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的核心组织——觉悟社。1925年,邓颖超加入中国共产党。杨振德对女儿选择走共产主义道路是大力支持的。在这期间,杨振德仍以行医、教书来维持母女生活,跟着革命的女儿到处奔波。

1925年,邓颖超调往广东,同年与周恩来结婚,杨振德跟随来到广东。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邓颖超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杨振德同他们住在一起,替女儿、女婿料理家务,送信放哨,并用行医的收入贴补家用。

在周恩来抵达中央苏区后,1932年5月,邓颖超、杨振德先后离开上海,经过地下秘密交通线,来到苏区首府瑞金。这天,还在酣睡中的周恩来听到杨振德已经到达叶坪的消息后,披了件外衣就急匆匆跑到村口,在那棵大樟树下,周恩来高兴得像小孩子似的拉着老人的手连声说:“到了就好!”“到了就好!”

这一年,杨振德已经57岁,几十年的奔波劳作和艰苦生活,使她的身体受到严重损害。为了安排好杨振德的住处,周恩来在几天前就与瑞金县苏维埃政府的杨世珠一起,在叶坪村拥军支前模范杨姑发家里找好了一间空房。这种安排,周恩来是颇费了一番苦心的:一是考虑到杨姑发家是历代贫农,阶级成份好;二是杨姑发思想进步,待人热情细心,且平时很讲究卫生;三是杨姑发家离周恩来、邓颖超的住房不足300米。还有一条更为重要的原因,杨姑发与叶坪村的廖发娣是表姐妹,她们常有来往,感情很好,廖发娣的家里住着贺子珍的母亲杜秀,这为两位老人空闲时相互串门提供了方便。

1984年,笔者采访了年近90岁的杨姑发大娘。谈起当年的杨振德老人,大娘仍历历在目。大娘说:“当时我才30多岁,邓颖超的妈妈快60岁了,贺子珍的妈妈要小一点。两位老人都有文化,邓颖超的妈妈在中央红色医院当医生,贺子珍的妈妈在列宁小学当老师。空闲时,她们常会凑到一起。对于上面的一些事情,她们从不去打听,也不去议论。但是,她们对于当时的困难形势,和儿女们肩上的担子,心里是很清楚的。她们谈得最多的是妇女儿童和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记得是邓颖超的妈妈到瑞金那年冬天,两位老人办起了妇女扫盲班,她们不仅教妇女儿童学文化,还宣传苏维埃婚姻法,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谁家有什么困难,包括家庭纠纷,都喜欢找她们帮助解决,大家热情地称她们‘杨奶奶、‘杜奶奶。杨振德能为群众治病,经常走村串户,接触群众多,很快,附近村镇的群众都知道叶坪新来了个杨奶奶。”

解救童养媳

江西流行童养媳的风俗。那些还是孩子的童养媳被压在生活的最底层,饱受压迫和虐待,没有婚姻自由,被当作牛马使唤。苏维埃中央政府建立以后,苏区的这些苦孩子终于看到了一线希望,积极地想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文化学习。于是,她们的公公婆婆怕由此失掉自己的儿媳妇,就紧紧地盯着她们,不让离开家门半步,有的还被锁在屋里不让出来,甚至以“不规矩”为由把她们毒打一顿。看到这种情况,杨振德心里很难过。

有一次,杨振德正在为洋溪村一位群众治病,这时,一个只有十五六岁的瘦弱姑娘,慌慌张张地跑到她跟前,泪流满面,苦苦地哀求说:“杨奶奶,你要救救我呀,你不救我,我只有死了!”

原来,她是本村一家人的童养媳。这些日子,她一直与她婆婆吵着要求读夜校,婆婆不允,硬是逼她与比自己大20多岁的男人成亲,今天就是结婚的日子。她急坏了,突然听到杨奶奶来到村子里,就偷偷地跑了出来。她恳求说:“我宁死也不结这门亲!求求你同我公公婆婆说说,退吧!”

杨振德一问,知道这家人对党的各项工作都是积极拥护的,只是在儿女婚姻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封建思想。

她当即来到这户人家,一看,果然在准备办喜事,门上贴着双喜的红字,屋里摆着酒席,贺客也已经到了。

她把两位老人请到旁屋,耐心地对老人说:“共产党主张婚姻自由,你家的童养媳不愿同你儿子成亲,找我这个老婆子来了。我们党的政策,只要有一方不愿意,都不能勉强,这门亲事你们再考虑考虑。他们两个感情不好,勉强结了婚,也不会有幸福。再说,你家童养媳积极要求去读夜校,这是应该支持的,我们穷人苦就苦在没有文化上,让人愚弄欺负,有了文化就能参加工作,为革命作贡献。我今天来,就是同你们商量,先不要办这门亲事,让她乘年轻去参加文化学习。”

两位老人感到很意外,顾虑很多。杨振德反复给两位老人讲政策,讲道理,打比喻,两位老人终于架不住杨奶奶

的一片苦心,取消了这桩婚事。杨振德高高兴兴地带着这个童养媳到村夜校报了名。

超越亲情的关爱

在叶坪村东,住着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她体弱多病,孤苦一人。但她关心苏维埃的建设,人缘也好,杨振德常抽空去给她治病。这天傍晚,杨振德又来到老太太住的小茅屋里,在屋门口看到门前站着一个瘦小羸弱的女孩。杨振德走上前去,拉住小女孩的手问:“你叫什么名字?”小女孩柔声细语地答道:“我叫钟桂平。”“你怎么到这里来了?”“这是我外婆家。”正说着,老太太从屋里走了出来,见杨振德来了,热情地把她迎进屋内。在杨振德的追问下,老太太讲了钟桂平家里发生的不幸。

原来,钟桂平的母亲一年前就得病死了,桂平的父亲前不久在前线牺牲了。政府虽然给他家发放了抚恤金,但是桂平三姐弟没了爹娘,就似断茎的野草一样无法生存。于是,亲戚们决定把三个孩子分开领养。12岁的大女儿桂平回到了外婆家;9岁的二女儿细平到黄沙她小姑家;6岁的儿子小平到谢屋他二姑家。

杨振德将此事告诉了女儿邓颖超、女婿周恩来。周恩来要邓颖超找叶坪村苏维埃政府反映一下,关心照顾这一老一小的生活。在邓颖超的协调下,老太太享受了红军家属的优待政策,钟桂平也参加了叶坪村识字班学习。杨振德看望老太太的次数更多了,每次来,她总要带上几只红薯或一点大米,将自己节省下来的几个铜板塞给老太太,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她们的生活困难。

1933年5月的一天,桂平的小姑从黄沙来到叶坪,进门就急切地问桂平:“你妹妹来了没有?”桂平看着焦急的姑姑,预感不幸的来临,忙问:“没有,她是不是偷跑出来了?”。

原来,在几天前,钟桂平的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一个想法:将弟妹接回家中,姐弟三人在一起生活,有区苏政府和农会的支持,是能够维持的。那天,桂平来到黄沙小姑家见到了妹妹,聋哑妹妹见到姐姐高兴得手舞足蹈。

“姑,我和细平长大了,我把妹妹接回去,让村农会给我们分些地,我们姐弟自己干活自己做饭吃。”桂平对姑姑说。

姑姑看着可怜的姐妹俩,心里酸酸的,说:“你们年龄还小,能养活自己吗?再过几年长大了再说吧。”

桂平哀求的话说了好多,小姑就是不答应,她怕万一有个好歹,对不起弟弟。聪明的细平从姑姑和姐姐的表情中悟出了姐姐这次来的用意,姐姐和姑姑说不通,细平急得直跺脚,呜呜咽咽地哭起来。分手时,姐妹俩拥抱着痛哭一场。

小姑说:“你走后,细平哭了两夜,昨天晚上睡觉前还见她躺在床上,早晨起床就不见她了,四下找了一天也没找着。”桂平明白了,一定是妹妹晚上偷跑出来,迷了路,又不会说话,走丢了。刹那间桂平一阵目眩,几乎跌倒。

天下之大,到哪里去找她呢?杨振德得知此事,急忙与桂平及她外婆一起分路去找,找了很多村庄,也没有一点音讯。从这以后,桂平常常在半夜的恶梦中惊醒,惊醒之后暗自哭泣。她本来就性格内向,残酷的打击使她的性格更内向了。

经受这一次沉重的打击后,体弱多病的外婆也卧床不起,没多久便撒手人寰。又失去一个疼爱她的亲人,桂平好似寒霜打过的树叶,整日没有一点精神。

桂平的外婆死后,为防桂平姐弟再遭不测,杨振德经得叶坪村苏维埃的同意后,带着桂平来到谢屋,将她弟弟小平接到叶坪,安排在洋溪村刘庆堂家住,并让她们姐弟一起参加叶坪列宁小学的学习。

不久,桂平参加了赤少队,担负了站岗、支前的一些工作。这年入夏前后的一天,桂平从外面回来,只见弟弟抱着头坐在屋檐下。桂平一问,方知弟弟近来头痛得厉害,耳朵听不清,走路也定不了神,有些轻飘飘的。桂平心急如焚。为不让杨奶奶操心,桂平带弟弟到民间医生那里开了几副药。这些药吃后仍不见效,弟弟一直喊头痛。桂平感到这比刀子剜心还难受,万般无奈之下,她只好找到胜过亲娘的杨奶奶,将弟弟的病情告诉了她。

杨振德听说后十分焦急。她当即背着小平来到中央红色医院,又亲自跑去跟院长傅连商量。傅连抽空为小平作了检查。

检查结果,小平小脑中有个鸡蛋般大小的瘤,瘤体已侵犯到脑干和颅底神经,病情已经十分危险,必须尽快做手术。

手术那天,桂平坐在手术室外的椅子上,觉得从未有过的害怕和孤单,嘴里喃喃祈祷着小平的平安。

两个小时过去了,小平终于被抬了出来,放在了临时帐篷内的一张病床上。小平微微地睁开了眼睛。“姐姐!”小平艰难地叫了一声,桂平的泪水开闸般滚落下来。半夜时分,小平突然发高烧,喉中有痰;护士慌忙动手排痰,就在这瞬息之间,死神残酷地夺走了小平的生命。

刹那间,桂平仿佛感觉到世界末日的来临,脑子一片空白,只傻傻地愣在那儿。当护士把小平的尸体抬走时,她猛地一下头脑清醒了,跟在担架后面嚎啕大哭。

在后山,桂平对着弟弟的尸体伤心哭泣:“弟弟啊,你走了,妹妹也丢了,我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啥意思?姐姐不忍心把你一个人抛开,我要和你一起走,保护好你,不再让你头痛,不再让你得病”……

桂平决定随弟弟一起走,她找了块低洼的地方安葬下弟弟,又去找了一支铅笔和一张纸,她一边哭泣一边写道:“杨奶奶,你比我的亲娘还要亲,你是世界上最好的人。可这么多的灾难我承受不了啊!我要去找妹妹,去带弟弟,杨奶奶,我来生一定会报答你”……写完,她将纸条放在一个护士的桌子上,尔后来到绵江河畔的杉树排山包上,纵身往下一跳……

当杨振德看到桂平留下的那张纸条,已是傍晚。她急忙叫来两个护士,匆匆赶到医院后山去寻找。但是,任凭她们喊破嗓子,也没听到桂平的半点回音。这时,夜暮已经降临。杨振德要护士找来两盏马灯继续寻找,她说,再晚也要把桂平找到。三个人沿着后山那条小路一边喊一边看,一直找到三里之外的杉树排,在一块悬崖背后的河滩上,看到了满身血迹的桂平。原来,桂平是想从这块岩石上跳入河中,所幸被山岩上的一棵树枝挂挡。杨振德抱起昏迷不醒的桂平,嘴里不停地念叨:“你这个傻孩子,你这个傻孩子”……泪水决堤般流淌下来。桂平被背到中央红色医院抢救后,很快便苏醒过来。这晚,杨振德同桂平相拥而睡,说了一宿话,流了一宿泪。

为了那点硝盐

1933年8月的一天傍晚,杨振德和往常一样到病房里巡视了一遍病人后正准备回家,却见几个人抬着一副担架急匆匆赶来。杨振德定神一看,担架前面牵着马的正是周恩来的警卫员卢正标。她慌忙赶上前去,但见担架上的周恩来脸如土色,“怎么啦?”“怎么啦?”杨振德一时吓得慌了神。

经过仔细检查,虽说周恩来并无大病,但身体却十分虚弱。原来,这天午饭后,周恩来冒着酷暑骑马赶往位于瑞金九堡的彭杨步兵学校去上课,当走到石螺岭山顶时,周恩来突然从马背上滑落下来。卢正标吓坏了,只见周恩来四肢瘫软,浑身冒汗。卢正标轻轻将周恩来扶起,背他到大树荫下,并通知当地赤卫军准备了一副担架。正要将周恩来抬到红军医院去,周恩来渐渐苏醒过来,说:“赶快到红军学校去,不要耽误了上课!”“周副主席,先到医院去检查一下吧。”卢正标苦苦哀求道。“不要再说了。”周恩来坚定地说。无奈,周恩来坚持讲完课,已是疲惫不堪,他一头栽在担架上,全身像散了骨架一样。

这次周恩来从马上摔下来,一是中暑,而最主要的是因为长期缺盐导致体虚。

想什么办法为周恩来增加点盐呢?杨振德老人苦苦思索。那天,她找到杜秀,把周恩来缺盐晕倒的事讲了。杜秀说:“是呵,老毛(指毛泽东——笔者注)也常常冒冷汗,腿发软。可是,整个红区都缺盐,政府规定供给的标准都难落实,到哪里去弄盐呢?”杨振德说:“我到硝盐厂去问了,只要能挖到20斤上等硝土,就可以换取二两硝盐。”

于是,两位老人为如何挖到硝土精心筹划起来。可是,当她们利用空余时间、瞒着家人去挖硝土时,发现附近能挖到硝土的地方全被挖光了,一连几天毫无收获。她们只好到偏僻的山村去寻找,一点一点地将硝土积攒下来。当她们背着硝土去换回一小包又苦又涩的硝盐时,两位老人高兴得像孩子似的,把硝盐看得比金子还要贵重,细心地珍藏起来。这天,两位老人在安治乡一个小村发现了一个废弃多年的茅坑,茅坑墙上的土砖硝霜很浓,足可挖到百把斤上等硝土。两位老人像发现新大陆那么高兴,当即挥锹挖土。天色渐渐暗下来,老人全然不觉。就在这时,杨振德脚下的土墙松塌,老人来不及转移便掉进两米深的废坑中。

当杨振德被群众背到中央红色医院时已是深夜,焦急等候的周恩来、邓颖超听到消息,当即赶往医院,看到老人的双脚已经红肿,手和脸上划破的口子还在往外流血。经多方打探,周恩来才弄明白老人摔伤的原由。这时,周恩来僵硬的喉管里发出“哎——”的一声,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据杨姑发老人后来回忆:杨振德的伤口治愈后,周恩来破天荒对杨振德老人发了一通火。她和杜秀辛苦换得的硝盐,也被周恩来转交给了中央红色医院。

(责编韵心)

猜你喜欢

桂平小平邓颖超
Therapeutic effect of 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 plus medications for senile osteoporosis and its effect on serum BMP-2 and OPG levels
王桂平国画作品选
Operation of the main steam inlet and outlet interface pipe of a nuclear power station①
邓颖超:你用鲜花绽放我一世爱恋
新媒体技术在复原陈列中应用的探索——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为例
评方小平《赤脚医生与现代医学在中国》
该如何帮你,我的爱人
放风筝
CONSENSUS ANALYSIS AND DESIGN OF LINEARINTERCONNECTED MULTI-AGENT SYSTEMS∗
邓颖超令周恩来勃然大怒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