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笔千秋艺最精
2009-06-05孙国维
孙国维
一个周末,我应著名金石家王士宏教授之邀来到首都海淀魏公村小区作客。来到“爱月轩”,进得抱石斋,这里便是王老先生的书房了。举目四望,但见桌上、椅上和书橱里摆设的不是石头就是书籍,墙上高悬着一幅幅布局考究、装潢精美的“古典文学精品篆刻”系列挂轴和幛联。
自古文人偏爱月,壶中乾坤浸诗魂。这位“爱月轩”主把他的作品中含吟月内容的诸多作品都刻成了各种弦月形、月牙状或冰盘似的。他从北京钢铁学院的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遇上了“史无前例”的“文革”,被迫停止技术工作,进行劳动改造。白天繁重的体力劳动使人疲惫不堪,晚上枯燥乏味,无所事事。好在他家学渊源,自幼喜欢古典文学。在那峥嵘岁月,他一有空闲便诵诗文,读碑帖,琢磨画本印谱章法,默写李杜苏柳华章。为日后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半个多世纪来,王士宏潜心研究,刻苦磨练,师承颜柳,遍临晋唐名家碑帖,行草逼似二王,篆学李阳冰、吴昌硕、邓石如诸家前辈。大篆端庄古拙,小篆精巧秀雅。因他天资聪颖,勤奋创作,锲而不舍,技艺日精,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数十年刀耕不辍,所治之印已不可枚数,有的巨若磨盘,大如斗,小如粟。而且字体多样,造型各异,内容繁多,章法不一。他的集诗书画印于一石的巨作令赵朴初、舒同、启功等大家赞赏。赵朴老赞其“功德无量”,堪称世之大雅;启功大师题诗曰:“铁笔千秋艺最精,熔金琢玉属神工,士宏学贯周秦业,巨刃摩天刻彩虹。”
受到艺术大师创作上的启发,王士宏也大胆地在印章上作以诗配画的尝试。他选定了杜工部的《旅夜舒怀》作为实验的载体,在偌大的印章上设计了一幅壮美的风景画:在那浩瀚的江涛上,一轮皓月升起,岸边的细草在微风中飘忽,那诗圣杜甫正站在竖着高高樯桅的船头翘首悲吟:“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一画面惟妙惟肖地把作者同诗人的心灵对话畅快淋漓地表达了出来。他执著追求和不倦的探索,立志要把诗书画印这门“四通”创意艺术进行到底。为刻一幅题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大型组合章,他特地跑到京郊香山,选取最标致的枫叶用以治石,因诗赋形,以阴文篆刻,突出枫叶之红,再刻三枚品识闲章:“夕阳红胜火”“耿耿寸心丹”和“老有所为,乐在其中”,以引申诗意。由于布局得当,浑然一体,而成为足以显示老一辈精神的上佳作品。
王士宏先生说,同绘画相比较,大型多字印的篆刻艺术的难度要大得多。一方大印的刻制,从选材、磨石、设计、打样到篆刻完成,有的竟要花年把时间,还得根据要刻的题材来确定那种字体最为适合。而这就要刻者具备古文字学的学识和篆刻造诣。为此,王士宏曾刻苦研习古文字,如石鼓文、钟鼎文、铜盘金索、汉简碧落文……而各种篆体都有其不同的刀法和笔意及其连断虚实,都应默记在胸,否则就会临刻发怵,妨碍一气呵成。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句“添酒回灯重开宴”,这个“添”字的查考他就费了牛劲,不论在《金石大典》还是在《篆文书帖》,或者《说文解字》里都找不到,翻遍各种典籍,最后终于在《辞源》中发现它的古本字原来是“沾”字,回过头来再看《说文解字》果然有其解释,于是心中才有了底。这种“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治学精神常常使我们的篆刻家废寝忘餐,食不甘味。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是王士宏的大型多字篆刻艺术的代表作。这两件传世之作是他的心血结晶,也是“爱月轩”的镇宅之宝。上世纪80年代,他踏破铁鞋好不容易找到一大块叶蜡石,如获至宝。他先剥离外层杂质,再将它剖成两块,然后严丝密缝地拼接起来,镶成一块直径为60.5厘米的圆形巨章。两面琢磨抛光,用铜板箍住。表面光润无比,四周坚不可摧。要在这上面刻上绝妙好词那简直太理想了。这大小竟相当于30多方玉玺呀!经过他十多年的思考,最终决定篆刻上述两家大唐名篇,前者252个字,后者616个字。两者均以画配诗词,使诗书画印熔为一炉。为了体现《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别时茫茫江浸月”的意境,王士宏在被江水局部浸泡的一轮皓月之下,远景刻有月下两岸的山林、房宇、码头、碑亭、货船和篷舟;近景有枫叶、荻花、苦竹和衰草;中景显示主题:但见画舫中明灯高悬,宾朋满座,除了东船西舫之外,还得突出小舟中的歌女正怀抱琵琶痛诉身世。因为有“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描写,王士宏特地用了垂露篆,此篆法又名泪篆,最适合体现词义,可见用心之良苦。
由于王老先生功底深厚,创作勤奋,作品丰盈,成绩斐然。《金石古韵世之大雅》和《王士宏金石集》等专著问世后饮誉海内外,获得许多褒奖和殊荣。诸多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国内外文博界、商界、艺术界和政界名流收藏。如今他虽年近古稀,但仍壮心不已,还在不断完善“古典文学精品篆刻”系列,并在酝酿更多惊世之作问世。他将不辜负舒同先生赠予墨宝《志在千里》的嘱托和勉励,决心在有生之年漫游于翰海,为篆刻艺术而无怨无悔地操劳,坚韧不拔地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