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2009-06-04梁力生
梁力生
摘 要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卷入”学习活动之中,实现合理的“再创造”。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 创新意识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虽然许多教师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启发,但由于教师只注意从“知识结论是怎样产生的”、“如何顺利地得出结论”出发,因而提出的问题或者不符合学生实际,或者只限于记忆及简单的推理,看起来学生热热闹闹,似乎参与了很多,其实,学生的活动并没有深入到有价值的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之中。实际上,整个过程仍然是教师以“讲”和“引导”取代了学生亲自体验和自主的探求,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这样的课堂教学根本达不到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数学现实,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以符合认知规律的形式和过程,使学生“卷入”学习活动之中,实现合理的“再创造”。遵循教材的知识顺序和呈现方式,根本不可能构置学生思维和认知规律的过程,激不起认知冲突,使本应生动活泼的探索过程变成乏味的记忆、模仿和枯燥的练习,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鉴于以上原因,我用了大约三年的时间,试行了“四环节课堂模式教学”活动,在整个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分几步来阐述这种教学活动。
对新授课,基本上是这样进行的:
(1)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源于教学内容,抓住知识的本质,遵循现实性原则,从生活现实入手,从认知现实入手,结合学生的数学现实和认知特点,根据相应的思维发展过程,设置出次第相连的问题,同时,问题的思维容量要适当,既要有明确的思考方向又要有相当的探索性。
(2)让学生自主地对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把问题交给学生,使他们卷入问题的探索和求解之中,让他们自主地操作、思考,自由地研究、讨论。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把握全局,特别是“两头”的学生要注意引导,了解学生的各种认识和见解,作出诊断,有时需要从认知策略上给予适当的点拨或引导,但不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更不能武断地否定学生哪怕是有错误的见解。
(3)对学生不同的见解和方案共同辨析与研讨
将学生不同的见解和方案交给全体同学辨析与讨论,让各种意见充分解释其根据,鼓励异常,鼓励学生去争论,引起认知冲突,并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流。通过这一过程,使同学们在积极思考和正误辨析中统一到正确的认知上来,并完全明白了其中道理,对其中的认识也搞清其原因。
(4)反思与评价
“反思”是深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评价”是升华认识层次的有效措施,它们是帮助学生走向理性思维、健全思维品质的过程。这样的教学,特别注重知识形成的探索和研讨后的“反思与评价”,即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反思与评价:①新知识本身的知识结构;②新知识的产生及形成过程;③自己的思维过程、认知方式及处理策略。
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是整个活动的激发者、组织者和调控者。教师的任务,一是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热情;二是组织和调控学生的操作、思考、探究的活动,以保证活动的正确方向,并逐步走向深入,而且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其中;三是教师不把学生的学习局限于知识的结论上,而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体会和领悟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及认知策略,从而使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体现在每一节课的活动当中。这样,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者,也不是裁决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真正地教学“主导”。
以上四个探究和研讨的过程,在一节课上可来回重复几个回合进行。
对于练习课和复习课,基本上也是按照上述的思维和过程来进行。不再是先由教师讲解例题总结规律,然后是学生模仿练习,而是把题目按几个层次设置,先由学生探索和求解,让各种解法的学生讲根据和理由,师生共同对问题、解法、思维过程和处理策略进行评析。
如上教学过程,可概括为“问题—探究—辨析—反思”四环节课堂活动模式。
关于以上教学过程,做以下几点说明:
(1)教师必须确立数学教学的新观念。
要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以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来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应当注意到:学生的学习只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的替代不仅无用,反而有害。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能力时,才能学好数学。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
(2)整个的学习过程,只有和学生原来的认识结构及他们的数学现实、思维特征紧密结合,才能更有效。因此,教师对知识的研究与处理,要以学生的现实为基础,来设计教学过程。
(3)本过程的关键是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整个教学活动,发端于问题情境的创设,活动能否展开和实际效果的大小,也主要决定于问题情境的创设。
总之,任何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都是在一些原则指导下的活动框架,它只是为达到设想的目的提供了可能,而想使其有效彻底地发挥,使课堂教学真正地达到素质教育,还要靠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厚实的学科内功来活化并创造性地应用,进而达到真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