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励学生质疑问难
2009-06-04孔常山
孔常山
摘 要:众所周知,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激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两个方面,介绍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励学生质疑问难。
关键词:语文教学 激励学生 质疑问难
中国教育历经一个世纪的发展,一些现象仍然令人忧心如焚。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仍一统天下,学生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客体地位,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遭到扼杀。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处处依赖老师才能进行阅读的惰性。以至形成了“教师一步不放手,长期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自己脑子不会转”的局面。在此,我想大声的呼吁──在阅读教学中应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们都知道,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质疑问难是必要的和重要的,关键是如何落实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之中。学生质疑问难并非易事,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办到的,这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的激励、引导和培养。那么,怎样激励学生质疑问难?怎样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怎样解决学生的质疑问难?
一、激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
激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首先要求课堂氛围宽松和谐,教师教学民主,对学生热情洋溢。只有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才能打开头脑的大门,提出一个个问题。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金钥匙,毫不疑问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李政道博士也曾说过:“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教师应该给学生讲清主动质疑问难的好处,并善于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产生疑问。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又如我国最早的教育文献《学记》所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那样,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状态,灵活而开阔,少年儿童的好奇心使自己的思维积极如“喷泉”,便会主动地向老师质疑问难。这便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起步。
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
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思维积极如“喷泉”,便会敢字当头,热烈地质疑问难,但质疑问难的水平并不高,往往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那个句子我不明白”这样的低层面上。可见,只让学生质疑问难还不够,还得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怎样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呢?
1、引导学生懂得该在何处质疑问难
⑴“文眼”处。“文眼”即文章中提挈全篇的关键性笔墨。教师可根据“文眼”,引导学生找出它与全篇文章的关系,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我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首先抓住中心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的理解统领全篇。这句就应是全篇“文眼”。一个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呢?”学生的这个质疑问难就紧扣“文眼”提得很好。
⑵揣摩人物内心处。有些文章没有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只写了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就此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来透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月光曲》中有这样的句子“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你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一曲弹完了,贝多芬为什么要再弹一曲?”教师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揣摩贝多芬丰富的内心世界,找出许多的可能原因。
⑶相似处。大多数课文中有比喻句,从修辞上讲,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往往有相似之处。教师可凭借比喻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探求本体与喻体的相似之处。如学生学习”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这个句子时质疑问难:”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千斤巨石与‘邱少云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⑷略写处。现行小语教材有多篇名作,写作特色鲜明。课文内容叙述大多数有详有略,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文章略写部分质疑问难,多角度地补充内容。
⑸虚写处。课文中常有虚写与实写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就虚写部分质疑问难,再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推论、扩充,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⑹空白处。教材中有的篇章作家往往有意留下一些空白,令人暇想,令人深思。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质疑问难。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妈妈的死便是文章的空白处,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小金花的妈妈是怎样跟敌人搏斗,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然后引导学生去想象去补充去再创造。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的地方还很多。一般来说,还可以在难点处、困惑处、易错处、甚至无疑处质疑问难。
2、引导学生懂得该用什么形式质疑问难。质疑问难,有的是有疑而问,有的是无疑而问,有的是猜想而问;有的是是非问,有的是选择问,有的是特指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少提是非问和选择问,多提特指问。特指问又根据指向性的不同分为许多类型。有的指向于课文的内容和中心,带有理解性、探究性。如《邱少云》一课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烈火烧身,邱少云为什么纹丝不动?”有的指向于课文的表达形式和写作方法(包括遣词造句、写作技巧、修辞方法等),带有品味性、鉴赏性。如《燕子》一课,学生质疑问难,“作者为什么称电线为‘几痕而不是几根呢?”有的指向于课文所蕴含或表达的情绪情感甚至更广阔的范围,带有评价性、社会性。如我执教《假如只有三天光明》一课时,有学生质疑问难:“假如我们也只有三天光明,我们该怎么办呢?”“假如我们只有三天生命,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总之,我们要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该在什么地方质疑问难,该用什么形式质疑问难,鼓励和引导学生不仅敢质疑问难,而且会质疑问难。学生经过思考,能提出问题,会提出问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由浅层次向更高层次逐步发展。
(河北省武安市伯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