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文以入情
2009-06-04钱狄钟
钱狄钟
【摘 要】 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情感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针对教材实际,把作品和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共鸣,升华他们的精神境界。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情感体验
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语文教学应将情感熏陶贯穿到教学过程中。曾经被媒体广泛报道的清华大学一学生用硫酸伤黑熊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一片哗然,情感素质教育的确已经成了现在教育工作中无法被忽视的一个方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日常教学中,情感往往缺席。而作为工具课的语文,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具有不可多得的先天性忧势。这就使得语文教学很有必要担起情感教育这一任务。
“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教育一词,在英语education中有‘抚育、自身生成的意思,在德语Erziehung中则有‘引导、唤醒的意思,在古代汉语中,有‘上施下效的含义。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使人们在其生存的世界中获得一种舒适而诚实的谋生手段,然而又不致使人的至高无上的、敏感的精神追求遭受挫伤。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使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授之于人,赋予他作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而步履轻捷的力量。”[1]
因此,语文教学中,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墨子云:“志不强者智不达”,志者,感情也。没有感情或者求知欲望不强烈,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很难实现的。知识的传递不应该是冷冰冰的。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感情这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2]
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就把学生作为分数或升学率的代名词,忽视了他们同样也需要情感上的交流与尊重,情感在教学中长期地缺席,导致了教学活动成为了冷冰冰的知识的传递,学生也无法在过程中体验到情感,不能树立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所以也就会发生曾经的大学生伤黑熊事件。
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情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师,应抓住情感,寓情于教,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把握教材,挖掘情感
“诗言志”,志者,感情也,诗来自感情。“五情发而为辞章”“文质附乎性情”“情者文之经”[3]等。,这些无不说明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而由各类文章构成的语文教材是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语文课必须进行情感教育。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都说明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强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读书明理。
学习语言最主要的还是兴趣和热情。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自己要对它有一种亲切感,要对语文这一主要学科投入尽可能多的感情,因为任何时候,老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不可否认。作为“导演”,置身于课堂这样一个特定的“剧情”外,激情燃烧不了自己甚至远离了自己,这出“戏”(即这堂课)自然会失败。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4]作为一名教师最需要的是什么?一个字:爱。作为一名有爱心的教师最需要的是什么?两个字:情感。作为一名有爱心也有情感的教师最需要的又是什么?四个字:投入情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卜生在1968年做过一次震动教育界的试验:他们来到美国一所小学,从1至6年级中各选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煞有介事”地作发展预测,并以赞赏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嘱其保密。8个月后,他们对18个班进行复试,发现提供名单中的学生大有进步,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学习成绩提高了,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这个实验也证明了教师的关怀和期待回在教育中产生良好的作用效果。也只有热爱学生,感情真挚,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也会因为教师的“爱”而具有活力和生命。
要想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能感受到作品的情感感染,教师就要熟练地把握教材,细细体会其中的情感。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增强自身的知识,做“多桶水”老师。通过自己的感情来感受作家和作品的情感,并把这些感受传达给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同时也在此过程中完成一次精神灵魂上的洗礼。
二、启发想象,激发情感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的,成功的语文教学应该在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一个好的导入,能营造课堂气氛,使学生们蛰伏着的情感掀起波澜,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好奇心参与到学习中。而教师满怀激情的导语很容易能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兴奋点,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乡愁》这一课时,这样设计导入语:“(同时播放《江河水》音乐)同学们,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九章、哀野》中写到“狐死必首丘”,也就是说狐狸死时必将头朝向出生的山丘。兽尚且如此,人又怎能不承受思乡之愁?多少海外赤子抱着叶落归根的情感回到祖国回到家乡!是啊,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元论你走得多远,但总犹如风筝一样,有一根用眷眷爱心织成的线紧紧地握在母亲手中。你的根是在故园的井土之中。故园暂不能还,便滋生了那宝马香车也载不动的乡愁!乡愁啊乡愁,你是什么模样?为什么千百年来的人们想起你总是心惊魄动,总是泪水涟涟?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让我们走进那如烟似雾的乡愁世界。”这样,学生很快进入到了对故乡思念的境界中了, 带着被激起的情绪和兴趣走进课文。还有一位教师在进行关于标点符号的教学前,将一朵红花戴在头上走进教师,引起同学们的哄堂大笑,教师乘机问: “你们为什么要笑呢?”学生纷纷回答,这朵花戴在这个已近不惑之年的老师的头上是多么的不合适。于是教师随即进入正题:“大家平时不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经常用错标点符号,事实上就象老师在不适合的年龄,不适合的场合戴着不适合的红花一样,也会引起笑话的。”学生们都发出了会心的微笑,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名老师将枯燥的语法课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形式导入,让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进入到了学习中,就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其次,要善于创造问题情境,可以达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或者更有甚者“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在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比较,来开启他们的心灵。比如在教授《烛之武退秦师》时,我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前设想:“如果你是烛之武,当面对国家大难,临危受命时,你会怎么办? ”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深深为烛之武所表现出的的民族大义所折服,我也借这个机会让学生以“国家有难,我的责任”为主题,进行一次书面交流,唤起他们对社会和自身的责任感。学生通过这样的形式也更加领悟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
再次,可以配合多媒体的使用,把色彩和画面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令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刺激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如在教授《长亭送别》时,由于作者年代等问题,学生也许不能充分感受作者作品所想要传达的情感,那么这时候就可以借助课件,把送别的场景用几个片段展现出来,历历在目,理解背诵也容易许多。把理智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成带有情感的色彩和画面,用它们引导学生进入作品境界,甚至就化身其中的角色,展开丰富的联想,得到真
切的情感体验。
三、品味语言,激起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高尔基也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可见品味语言有助于揣摩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首先,可以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情感。
教师可以示范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如在教
《孔雀东南飞》这一首诗歌时,就可以发挥朗读的作用,教师可以先范读,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感情,通过一次次地朗读,学生们可以看到鲜活的形象:刘兰芝的善良坚强,焦仲卿的孝顺懦弱,焦母的蛮横霸道,刘兄的趋炎附势等等。并且读出了诗歌背后深深的悲伤,读出了一场无奈的爱情悲剧。那时,又有谁不会为焦刘的爱情悲剧扼腕叹息?有谁不为隐藏在悲剧后的社会问题陷入沉思?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魅力是任何讲解都无法代替的。
其次,还要重视指导学生的朗读,让他们在朗读中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生命的对话。有的课文感情强烈,字字句句都饱含深情厚意,学生只要用心去读,是不难体味作者的深沉情思的,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学生通过用心阅读,品味到了游子“断肠”滋味,获得了心灵震撼。
再者,要有丰富的教学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语文教师尤其要训练好说话的基本功,具备说书人的艺术,充分发挥语言丰富多彩的特点。《百家讲坛》的纪连海在这一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他以饱含激情的说书式的教学语言征服了学生和观众。当说到动情时竟禁不住泪流满面,学生在课堂上完全沉浸在教师和作品传达出的具有强烈的情感震撼中,在教师生动而激情的语言中经历了一次心灵上的独特旅程。 文学的作品都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灵魂”的“哑巴”,它充满深情地“凝视”着我们,我们也应该满含激情地与之“交谈”。试想,如果教师在上课时只是机械地传递语文的基础知识,强化语文的阅读训练,教学语言也是枯燥乏味,生硬刻板,那么又有多少学生会因为真正出于对语文强烈的兴趣和好奇而参与到学习中的呢?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语言的时候,要生动,富有启发性。把自己的情感也融于课文中。如在讲《出师表》诸葛亮发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时,教师也应该进入角色境界,声音哽咽,显出对故主的拳拳忠心和“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无奈。教师侃侃而
谈,妙语连珠,用充满感情的抑扬顿挫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才能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效果。
四、情感迁移,陶冶情操
语文教材中蕴涵着各种美好的情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这些作品对学生的感情熏陶。如《游褒禅山记》启发人们:只有努力探询,不怕艰险坎坷,才能成功。 《道士塔》让人们重新审视了过去的民族历史。<<边城》又展现了湘西的民俗和文化。培养学生对于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的关怀与高尚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树立美好的人生价值观。
语文教学是门综合性的艺术,包罗万象,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纵横八万里的地理等,都可在语文课上涉猎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语文教学是教师、作品、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所以,学习并不是教师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自己的头脑中装进学生的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要想为师生之间心灵的接触提供最广阔的天地和最畅通的渠道,语文教师就要在教学中,用渊博的知识、用博爱之心,仁爱之情去陶冶学生,理解、尊重、亲近和关心学生;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启迪。这样,语文教学才会取得理想中的效果,语文课才会获得学生的青睐。
注释
(1)肖川《教育的真义》2003年1月出版岳麓出版社
(2)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转引自韦志成主编的《语文教学情境论》第54页,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3) 刘勰《文心雕龙》
(4) 转引自成韵东《诱发情感体验,优化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情境论》 韦志成主编 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新编教育学教程》 叶澜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论史》 赖力行主编 岳麓书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