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权“火烧”张昭

2009-06-04黄忠晶

领导文萃 2009年7期
关键词:张昭孙策从政

黄忠晶

公孙渊向孙权称臣投降,孙权决定派大臣张弥、许晏率领一万人马以及大批珍宝物资渡海去辽东封赏公孙渊。张昭得知后上书劝谏道:“公孙渊背叛魏国投降,远来求援,不是本意。即使他现在愿意投降,如果到时候改变主意,打算在魏国那里表白自己。必定会把两位使者扣下,这样不就让我们被天下人取笑吗?”

孙权不听张昭的意见,与他反复辩驳,而张昭的口气越来越严厉和不客气,孙权实在难以忍受,终于手按着刀愤怒地说:如果再这样下去,他可能会杀死张昭。

张昭对自己的话没有被采纳十分气愤,便称病不朝。后来公孙渊果然背盟,杀了张弥、许晏。孙权多次向张昭表示歉意,请他出来,张昭坚持不出。孙权把张昭门外面塞的土去掉,呼喊张昭出来,张昭以病重为由还是不出来。

孙权急了,就烧他的门,逼他出来,张昭反而把窗户关得紧紧的。孙权无奈,又派人灭火,在门口守了很长时间,直到张昭的儿子一起把张昭扶出来。孙权用车把他送进宫里,在张昭面前深刻地责备自己。张昭没有办法,只得照常上朝。

这一段故事很有意思。在我看来,这君臣二人都有一点赌气的样子。老小老小,人老了有时行为像小孩。不过这里孙权的行为是很难得的。张昭的赌气却是过分了,要是别的君主就不一定有这个耐心。后人评论说,张昭在这里完全失去了臣子应有的态度。为人臣者,三谏不从则奉身而退,有什么要怨恨的呢?现在孙权后悔以前的错误而要求张昭原谅,他改变意见,屈己从人,没有继续错下去,这是他善于补过的好处。而张昭不是帮助孙权改正错误,使他以后避免过失,而是由于不用自己的建议而忿忿不平,归罪于君主,关门闭户违抗命令,坐着等待焚烧,这不是太荒谬了吗?这个评论是有道理的。

其实这时孙权在政治上早就不依靠张昭了,张昭多年来一直处于半休养状态。他这样做,很大程度上不是出于什么实际政治意图,而毋宁说是一种人情味的体现,有点像讲孝心的儿子对老得固执的父亲的忍让。

按通常情况说,像张昭这样的行为属于大不敬,是有罪的。孙权不仅没有定他的罪,还再三再四地请他出来,赔礼谢过,这种态度远远超过一国之君对待臣下的常规,也许孙权是记起了他十八岁刚继位时,张昭扶他上马,对他的辅佐之功。当时全靠张昭为他控制局面,稳定人心。所以他不但不忍心计较张昭的态度,还一定要亲自向这个老臣认错,让他满意。

张昭为中原名士,避难江东,被孙策重用。孙策看重的是他在士大夫阶层中的影响,曾把他比之为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孙策临终时托张昭辅佐孙权。张昭本是孙权手下第一个重臣。孙权对他也十分敬重,以师傅之礼相待。但从张昭后来的表现看,他确实不堪政治上的大任。

从政治决策上说,他缺乏远见和卓识。在是否送人质的问题上,他和大臣商议了半天也拿不出个主意采。最后还是孙权自己拿定了主意,召来周瑜在母亲面前作了决定。

赤壁大战前,在是否抗曹的问题上,他是力主投降的。

张昭的特长不在于从政,而在做学问。他从小博览群书,很早就有才名,写了《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

总之,从政并非张昭所长,是偶然的机遇使他登上政治舞台的。经过事实的检验,他确实不适于担当像丞相这样重要的职务。所以在讨论丞相人选时,孙权两次都拒绝了众臣的意见,没有任用张昭。孙权的决定是对的。

有评论者说,张昭接受遗命辅佐孙权,卓有功勋,忠诚正直,行动不为自己;却因为态度严厉而被孙权敬而远之,因为性情高傲而被孙权排斥在权力中心之外,既不让他当宰相,又不让他当太子太傅。最后让他闲着在家,养老而已。由此说明孙权比不上孙策。

这段议论恐怕是不确切的。孙策起事时,借助的是张昭在士人中的名声,主要还不是他从政的才能。那时事务简单,没有丞相这样的职位。到孙权接管江东政权,张昭扮演的角色,还跟以前一样。只是后来在各种重大事件面前,张昭的作为屡有不当的地方。孙权才没有让他担任重要职务,包括丞相在内。即使孙策再世,碰到这样的情况,恐怕也会有类似的处理。

不过张昭在从政方面并非一无所长。还是在曹丕封孙权为吴王的时候,魏国使者邢贞来到吴国。他自恃是上国天使,入吴王府大门竟然不下车。张昭向前对他呵斥道:“没有礼就谈不上什么敬重,没有法就谈不上什么实行。你竟敢妄自尊大,难道以为我江南弱小,拿不出一把小刀来杀死敌人吗?”邢贞赶忙下车。

由于张昭性情刚硬,常常倚老卖老,当众与孙权抗争,“辞气壮厉,义形于色”,使孙权下不了台,一段时间孙权没有要他上朝。后来蜀国有使者来,当朝夸耀蜀国的功德,吴国群臣中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出来与他抗议争辩的。于是孙权感叹道:“如果张公在这里,这人即使不屈服也会感到垂头丧气。哪里还能自我夸耀呢?”第二天他就派人慰问张昭,并亲自请张昭入朝。张昭要离开坐席行礼,被孙权跪立着止住了。张昭坐定后,抬起头对孙权说:“当年太后、桓王(指孙策)不以老臣托付陛下,而以陛下托付老臣,是想让我尽臣节,以报厚恩,使我死后有可称述的。然而我思虑浅短,违逆您的旨意,自以为从此以后要长久地沉沦下去,直到老死,没想到还能再蒙您的引见,得为陛下效劳。臣下是一心奉事国家,希望有益于陛下,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已。如果要改变自己的志向,为了窃取荣华富贵而取悦于人,这不是臣下我所能够做到的。”孙权再三向他赔礼道歉。

其实在我看来,以张昭的性格和脾气,作为一个外交官应该还是可以的,在敌国面前严词厉色,一定可以不辱使命。只可惜他此时年纪已经大了,不宜再出使外国。

孙权即皇帝位后,张昭由于年老多病,交还了官位和所统领的军队。但孙权仍然拜他为辅吴将军,改封娄侯,食邑万户,虽无实权,地位和待遇仍然很高,辅吴将军的职位仅次于三公。这是对他过去所作贡献的一种报答。孙权这样一种处置方法,也是富有人情味的。

(摘自《文史天地》)

猜你喜欢

张昭孙策从政
Monte Carlo calculation of the exposure of Chinese female astronauts to earth’s trapped radiation on board the Chinese Space Station
赛雷三国
先行者张昭深蹲跳跃
孙策缘何英年早逝?
孙策缘何英年早逝
从政德为本
70张昭为何难为相?
有必要制定从政道德法
普罗霍罗夫的从政历程
轻易不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