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资源开发”的误区
2009-06-04李卫明
李卫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证,并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目前许多语文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表现出的“喧宾夺主”、“顾此失彼”、“随心所欲”等现象,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误区一:“喧宾夺主”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挖掘因受课堂时空和教学目标的制约,必须有严格的选择。然而,在当今的课堂上,很多教师有意无意地堆砌了过多的教学资源,可谓八方联系、兼收并蓄,以致占用了太多的课堂时间,给孩子带来“信息过剩”的困惑。
如一位教师教《西门豹》(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课,在揭示课题时,从“西门”这个复姓联系到“百家姓”的姓氏趣闻;在介绍“邺”地时,又大谈我国行政区划和地名沿革的来龙去脉;在读到西门豹惩治官绅巫婆时,又介绍“三十六计”,说课文便是其中的“擒贼擒王”的一个引例;最后还要求学生依照《铁齿铜牙纪晓岚》把课题改为《××西门豹》……引用学习资源内容过多,分散学生对文本的注意力,是本案例表现出的主要问题。如此开发教学资源,必然大量占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学生能真正用于解读文本、品赏语言的时间将变得少之又少。所以,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遵循实效性原则,一定要从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来选择有用资源,并非越多越好。
误区二:“顾此失彼”
善于捕捉和利用学生学习活动中生成的典型性、思考性、普遍性的问题和事例进行教学,是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在捕捉学生的生成性资源时,往往从有利于知识教学的狭隘角度出发,只关注教学素材的获取,而忽略了资源生成者——学生的情感体验,导致教学中人文关怀的淡漠与缺失。
一位教师在教《丑小鸭》(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一文时,出了这样一道填空题让学生练习:“他曾经______,曾经______,曾经______。”当教师巡视到学生Y时,似乎发现了什么,就想把这个学生的练习本收起来,学生Y按住本子,说:“老师,我的练习还没做完。”“知道了,没事的。”教师强行收走了他的练习本。可在讲解练习时,学生Y的练习还是在投影仪上展示了出来,教师问:“这样做对吗?”有学生马上指出:“他很粗心,写句子的时候漏了一个伤心的‘心字,还将‘鸟错写成了‘乌。”教师更是“语重心长”地再次强调:“是呀,以后大家可千万当心,别因小失大呀!”只见学生Y满脸颓丧,木然地坐着。
错误是灵动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错误”资源,变“错”为宝,教学才更富有挑战性。但以上案例的教学与新课程强调的“情感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的理念是相悖的,这既不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也不利于学生自尊心的保护和自信心的培养,直接导致课堂中人文关怀的失落。为“资源”而失“人文”,得不偿失。遇到以上情况,首先应让学生Y先做完练习,即使教师要展示“错误”引以为戒,也应先让学生Y自己来评价并纠错,同时给予肯定:“他真不错!给我们一个这么好的提醒,大家要感谢他!”不然的话,该“伤心”的可能就不仅仅是丑小鸭,还有学生Y和这位教师了!
误区三:“随心所欲”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凭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几乎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都有或多或少的“亮点”、“疑点”、“空白点”可以让我们去开发和利用。教师要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产生质疑,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做到既走进教材,又大胆地超越教材。但什么地方该挖掘,什么地方该利用,我们必须好好钻研,仔细想想,否则就会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的现象。
以《恐龙》(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片段为例。老师问:“刚才我们研究了恐龙的亲戚,认识了鱼龙和翼龙。现在,你想研究什么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研究地上爬行的恐龙。”老师接着问:“你想研究恐龙的什么呢?”生A:“我想研究恐龙的武器和特征。”生B:“我想知道恐龙为什么会灭绝。”生C:“我想研究恐龙的名称和恐龙蛋。”生D:“我想研究恐龙的爱好。”生E:“我想研究现在世界上还有没有恐龙,恐龙吃什么,以及恐龙的化石和细胞。”学生一一介绍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五花八门,无奇不有。老师又问:“假如恐龙真的来到我们身边,世界将会是怎样的呢?你准备为恐龙的生存做点什么呢?”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是想通过探究性学习,将语文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你想知道恐龙的什么”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但就教学效果来看,课堂探究成了无度的开放,成了游离于文本的任意发挥。资源的开发便成了空中楼阁,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其实,教师如能有意识地对学生的问题加以整理引导,以探究“恐龙的种类与特征”为中心去展开,将其贯穿于整个读书探究活动中,那么学习的目标会更加明确、具体,“资源开发”的价值也会随之更有效地体现出来。
误区四:“滥竽充数”
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一方面是因为老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会“耳濡目染”地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另一方面,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但是,有些老师为了追求“即时生成的美丽”,不论自身水平如何,刻意模仿名师,东施效颦,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一位教师执教《小池塘》(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由于缺少挂图,课前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小池塘的画。由于教师的美术基本功较差,黑板上呈现出来的是一幅形象模糊、色彩暗淡的图画。随后,教师问:“小朋友,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什么?”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举了起来:“是小池塘。”老师表扬:“真聪明!”这确实是个聪明的孩子,她知道今天要上《小池塘》。然而她的答案并非观察所得,因为黑板上的画实在看不出是个小池塘。接着,老师又问:“你们说这个小池塘美吗?”少数几位学生回答:“美!”
黑板上画的“小池塘”显然不美,却要学生顺着教师的意愿回答。如此“滥用”教师自身的“可贵资源”,必将让语文教学陷入死胡同。所以,教师清醒地认识自身资源的优势,恰如其分地发挥自身资源的优势,是开发和利用“教师资源”的前提。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重蹈南郭先生的覆辙!
误区五:“画蛇添足”
课堂中引进课外学习资源是为了更好地解读文本、深化感情、凸显主旨、服务教学,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得以同步实现。运用得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有“画蛇添足”之嫌。
一位老师上《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上课伊始,播放中央电视台《关注伊拉克特别报道》录像,以此再现战争画面,然后,通过介绍近年来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不太平事件”,帮助学生理解句子:“世界并不太平,许多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以期学生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得到升华。
我们知道,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所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教学,应当“悟”字当头,通过对文本的充分阅读,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心灵碰撞中感受“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而上述案例中所引入的课外资源,不但占用了学生深读文本的时间,而且冲淡了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是“画蛇添足”吗?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南渡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徐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