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白求恩故居,别走错门
2009-06-04
本报驻加拿大特约记者 陶短房
白求恩故居很容易找,从多伦多开车向北150多公里进入格雷文赫斯特市,迎面便是蓝底白字的指示牌,顺其方向再开10分钟就到了。
不过说它难找也不为过,不少人就错把约翰大街297号那座白色二层小楼当作“白求恩故居”。实际上,白求恩生前从未见过这座小楼,它是后来才修葺的白求恩纪念馆。真正的“白求恩故居”在一条街开外的235号,是一座建于1880年的二层独立屋。按照流程,记者先来到纪念馆参观,再前往故居凭吊。
纪念馆几乎是“照片馆”,陈列着白求恩在蒙特利尔、西班牙和中国晋察冀时期的众多历史照。多数照片有一人高,给人以历史的凝重感。比较有新意的是陈列室一角新设的多媒体触屏,可以在这里浏览白求恩网站。一个是加拿大联邦政府设立的,资料相当翔实。最新的维护纪录停留在2月12日,这对于人手严重不足的加拿大,已是难能可贵了。另一个网站是格雷文赫斯特市刚设立不久的,访问量只有2.8万多,但讲解员称,这已经非常了不起,因为格雷文赫斯特总人口也不到3万人。
白求恩的故居则给人以异样的温暖感:古老的大键琴、木边沙发和毛线团、放置在落地长窗边的婴儿摇篮……一副似曾相识的乡村家居图。讲解员称,白求恩亲属希望故居按1890年、即白求恩出生时的原貌设置,因此记者今天看到的便是充满童趣的白求恩故居。
格雷文赫斯特市是座几乎没有外来移民和华裔的林业小镇。上世纪70年代修葺纪念馆时,当地人很少知道这位少小离家、为几亿中国人熟知的“老乡”是何许人。很长一段时间,这里的参观者多是华裔。但如今却有了变化:“长周末”访客颇多,白人居然占了多数。纪念馆能容纳30人的放映厅人满为患,不得不分批放人。故居门前,有公益团体在散发小册子,印刷很普通,但都是英文,显然并非给中国游客预备的。
据散发册子的义工称,近年来白求恩受到加拿大人越来越多的尊崇。人们发现,这位大夫不仅在中国功绩卓著,还是加拿大全民医疗的倡导者。他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一直呼吁“重视疾病的社会根源”。如今适逢经济危机,人们怀念这位致力于给穷人看病的医生,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离别之际,那位义工忽然感慨道:“据说中国年轻人中知道白求恩的不像过去那么多了。还好,加拿大人开始更多地了解他。”其实在中国,白求恩仍享有崇高声誉。不论如何,他并不仅仅属于加拿大或中国,他的事迹也远非两座小楼所能承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