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厦门市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2009-06-04宋超美宋鹏轩

体育教学 2009年3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体育课教学内容

宋超美 宋鹏轩

厦门市从2006年9月开始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通过两年多的实践,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了一些做法,且这些经验和方法对树立体育课程改革的信心,不断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具有十分有益的作用和影响。但在实验过程中,一些教师对《标准》的理解存在偏差,因而,在教学实践中走了一段弯路。例如,在备课选择教学内容时,难度把握不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繁杂,停留在形式上;在学生学习评价方面,忽视过程性评价等等。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及时厘清,将直接妨碍课程改革的开展。

一、高中新课程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1.对目标与内容的关系认识不清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目标统领内容的理念,给一线教师制订教学计划提供了依据。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究竟是先制订目标再选择内容,还是先选择内容再确定教学目标?目前在操作过程中仍有不同的争议,因此,导致了教师在制订模块计划和课时计划时有些混乱,并无所适从。

2.对体育与健康的关系认识不清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要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教学过程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这比以往体育教学大纲更突出健康。由于学生的健康受遗传、营养、卫生、学业负担、生活习惯、体育锻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体育课程的功能只能为学生的健康服务,通过体育课的教学,让学生学到一些体育知识,掌握一些运动技能和锻炼的方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那么,在体育课中要怎样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并能根据体育课的性质和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实施教学,这从目前来看,仍有一些教师认识不清。

3.体育教学过程没有遵循教学规律

在我国,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真正学到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和学练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那么,体育课中,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就必须遵循体育教学的规律,有的放矢地实施课堂教学。但在实际中往往有一些体育教师,由于平时对体育运动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缺少研究,以致造成学习、掌握动作技能过程操之过急,没有按规律进行教学,使课结束前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4.学习评价过程不能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以往体育课成绩主要以终结测验的方式,最后给每一个学生评定成绩。新的评价理念改变了这种单一的作法,采用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但有的教师在实际操作中过于害怕而顾此失彼,常常是考虑过程性评价又担心忘了终结性评价,试图面面俱到,却又难以做到,从而感到无所适从。

5.使用教材过程难度把握不准

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因为体育课是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实践中达成教学目标。当前体育课教学内容选择主要存在着教材低龄化、幼稚化的倾向,这些完全不符合教育因素。有的把游戏和身体素质的练习当作主教材;有的选择的教学内容动作难度低,练习手段幼稚,学生练习起来却感到好笑。例如,在教材选择方面,有的教师让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去学低年级的“拍手操”教材;有的让初中学生去学小学“低单杠”跳上支撑前翻下教材;有的甚至让高中学生去学本应在初中学的“蹲踞式跳远”等。这些练习学生练习起来虽然一时感到起劲,但我们应反思一下,这些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价值。

6.体育课的部分教学分段过多没有主线

当前体育课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体育课的部分教学过程分段偏多,准备活动和基本部分的学练最多分段达到十几段;2)整个教学过程没有主线,学练手段偏多,各教学阶段衔接缺乏逻辑联系;3)课的各阶段命名不恰当,例如把开始部分命名为导入等,把准备部分命名为活跃情绪等,把基本部分命名为自主学习、快乐参与等,把结束部分命名为稳定情绪、欢呼胜利等。这些命名是否符合要求,我们可进一步探讨。

7.体育教师的素质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新的体育课程改革,导致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碰上了一些困难。例如,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由于平时不重视教师专业技术的培训,加上教师平时没有花时间去再学习、再提高,造成在实施新课程中无所适从,使新课程实验难于推进。

二、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对策

1.正确认识《标准》中目标与内容的关系

《标准》中提出了目标统领内容的理念,一线教师在备课制订教学计划时应正确认识在不同层面上有不同的操作方式。例如,在体育课程设计的层面,目标统领内容体现在根据课程的总目标,确定课程五个方面(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具体目标,再根据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确定各水平阶段具体目标及内容标准(表1只列举运动参与)。

在体育课程规划这一层面,《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将中小学的学习划分为六级水平,并在五个学习领域按水平设置相应的水平目标。在规划时,教研组要根据课程的总目标、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及内容标准,结合学校的实际来选择教材并制订水平教学计划(表2只列举运动技能),这样可以从总体上把握课程目标的全面达成。

在教学实施这一层面,任课教师在一节体育课的具体教案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况来制订,因为一节课的目标与内容是具体的、相辅相成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只按照课程设计或课程规划的层面来照搬课程的总目标、五个方面的目标来统领教学内容,这样在实践上比较难操作。因此,在教学实施层面,要制定单元或课时计划先要根据内容来制订教学目标是可行的。根据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正确认识目标与内容的关系,这对第一线教师把好方向,制订教学计划是有帮助的。那么,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制订单元教学计划,先要根据水平教学计划规划好具体教学内容,然后再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本单元教学应达成的目标,并按照单元教学计划中每一次的具体内容,再来设计课时计划的目标(表3只列举篮球模块教学计划中的一个课次);制订课时教学计划,先要按照单元教学计划中某一课次的具体内容,然后再来设计教学目标(见表3)。

2.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要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贯彻课的始终,教师在备课时,选择的教学内容应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好动作难度,并在课堂上具有较强的教学因素;制订的课堂教学目标,能符合《标准》的精神、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教学过程注意以学生的身体锻炼和技能教学为载体,把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几个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并突出教学重点;在学练中,重视通过课堂的组织教学来发展学生的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重视课堂教学中运动负荷的安排,使学生能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最后达成健康目标。

3.体育教学应遵循教学规律

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包含身体机能活动的规律、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体育锻炼的规律,以及人的生长发育和动作发展的规律等。在体育课教学前,教师应根据这些规律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制订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学生身体机能活动的变化及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例如,在教学的开始阶段,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学生做练习,让学生体会动作的过程和要领,建立动作的概念,并粗略地掌握动作。在教学的复习阶段,通过学生的反复练习和教师进一步指导,逐步消除动作的紧张、牵强和多余的动作,不断提高动作质量。在教学的巩固阶段,通过反复练习和教师深入地指导,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质量,使动作逐步趋于巩固和运用自如。因此,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只有研究教学这个规律,才能使学生迅速地掌握、改进和提高动作技能。

4.处理好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新的评价理念和方法,增加了过程性的评价,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励和指导学生积极、主动高效地进行学习,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激励与评价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评价过程中,如果教师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无法发现学生的进步和学练中存在的问题,就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学习。在评价过程中,如果教师不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就很难了解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技能。因此,一线教师不仅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处理好过程性与终结性之间的关系,在评定学生学习成绩时更要处理好这个关系,使之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

5.选择的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要

《标准》提出: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超越或达不到应有的动作难度都不提倡。例如,选择的教学内容难度超越了,学生练起来完不成,甚至还可能造成害怕学习。又如,选择的教学内容难度太低,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选择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前提下,选择的教学内容应以学生体育发展所必须掌握的一些基本技术,将来能为学生未来的体育学习与终身体育打下一个良好的技能基础。

6.教学分段科学合理应体现教学的主线

体育教学设计应以学习运动技能与发展学生身体为主线,一节体育课应依据身体机能活动的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来分段。在体育课中,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与发展学生的身体,是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也是体育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体育课程其他目标的主要载体。为了达成主线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应围绕主线来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且教学分段不宜过多,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配合,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使之提高教学质量。至于体育课的各个阶段要怎样命名,我认为,如果各个阶段确实要改变传统的三个或四个部分的名称,就必须准确、鲜明地反映各教学阶段的本质特征,并要符合逻辑,使之命名更规范化。

7.体育教师应进一步提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主力军,课程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一支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无私奉献精神、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体育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能否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为此,要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要深入了解发现问题,研究策略,不断完善体育教师培训制度,改进体育教师的培训内容与方法,通过边实践、边学习的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使之能尽快适应新的体育课程改革。

三、几点建议

1)实施高中体育新课程,关键要吃透《标准》的精神,根据校情,选择教材,教师应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不断实践,不断总结;

2)实施高中体育新课程,每学期结束前应针对存在的问题,组织研讨,并在研讨中寻找对策,在思维碰撞中达成共识;

3)各市应成立学科课改指导小组,每学期开学初有布置、平时有落实、期末有总结,使之制度化。

四、结语

高中新课程实验在厦门已进入第三个年头了,实践证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特别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新的教育思想和旧的教育思想会有一个激烈的碰撞,第一线的教师对新生事物也有一个逐渐认识和理解的过程,并需要对《标准》和教材问题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完善,因此,一线体育教师在实验期间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都是正常并可以理解的,关键是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应摆好心态,以积极的姿态关心体育课程改革、参与体育课程实验、总结体育实验成果,使体育课程改革健康、持续、深入地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体育课教学内容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质量缺口与配强提升
体育课上的“意外”
讨厌的理由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体育教师压力大”折射了什么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