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文学作品中“冠”“冕”的社会文化内涵

2009-06-03范俊峰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3期
关键词:文化

摘 要:中国古代服饰繁复,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进程中,服饰被赋予了多重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从冠、冕两种头衣的源起和构成中,透视出强烈的社会意义和制礼色彩,成为了地位身份名分的标志,成为了庄严高贵体面的一种象征。

关键词:“冠” “冕” 文化内涵

“上古衣毛帽皮,后代圣人见鸟兽冠角,乃作冠缨。黄帝造冕旒,始用布帛。唐虞以上冠布,无緌。夏后以牟追,以收。殷制章甫,或以冔,形制并无文。至周六冠章数始备。”(《通典·礼制》)

汉代以前帽子叫头衣,《说文》曰部:“小儿蛮夷头衣也。”头衣又叫“元服”,“元”就是头,头上的衣服,所以叫元服。《仪礼·士冠礼》:“令月吉日始加元服。”郑玄注:“元,首也”,意思是挑好日子戴帽子。“帽”字是汉以后才出现的。与头衣有关的汉字,主要有冠、冕、牟、胄、皇、帽、巾、帻、陌头、笄等。本文拟就“冠”和“冕”二字的源起和本义,进而求其所蕴涵的社会制礼和文化意义。

一、冠、冕的源起

冠,贵族男子戴的普通帽子。《说文》冖部:“冠,絭也,所以絭发、牟冕之总名也。从冖。从元,元亦声。冠有法制,从寸。”从字形上看,冠从冖。冖象用巾盖物;从元,元即首;以巾盖头,即冠的功用。字还从寸,《说文》而部:“诸法度字从寸,”即从寸的字都与法度有关。“冠”字本身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一个缩影,因为只有贵族才可以戴冠,所以冠是一种身份象征。

冕,天子、诸侯、大夫祭祀的时候戴的礼帽,后成为帝王专用。《说文》曰部:“冕,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紞纩。从曰,免声。古者黄帝初作冕。”从字形上看,“冕”字从曰,可知是一种帽子。《说文》中“冕”的重文作“絻”,是强调制冕的质料。

二、冠、冕的构成

“冠”主要由冠圈、冠梁和缨组成。冠梁是一根不宽的带子,系在冠圈上,从前到后覆在头顶;缨是冠圈两旁的丝绳,“缨”字从系,婴声。系是材料,婴有缠绕义。缨绕在下巴下面打结,以防冠脱落。缨打结后垂下的部分叫“緌”。系冠还有另外一种办法,就是用丝绳兜住下巴,绳的两头系在冠上,叫“紘”。冠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附件“笄”,也叫“簪”,是用来把冠固定在头发上的细长签子。

“延”、“旒”、“紞”、“纩”都是冕的附件。“延”又作“綖”,也叫冕板,是覆在头上的一块长方形木板。“旒”又作“瑬”,是延前后挂着的一串串小圆玉,每串十二玉,用彩丝条贯穿,彩丝条叫“藻”,《礼机》中有“天子玉藻,十有二旒”,旒以蔽明,表示王者不视非和不视邪。“紞”是垂在延两边的彩条,紞上悬着玉石,叫“纩”,“纩”也叫“充耳”,纩以塞聪,表示不听谗言,不听不急之言。

三、冠、冕的制礼和文化透视

贵族男子到二十要行冠礼,《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少年男子行过冠礼,社会和家庭就以成人的标准对待他,他对社会和家庭也就负有一定的责任,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封建道德制礼。所以古人把戴冠看的很重,《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述卫国内乱,子路的冠缨被人砍断,在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他说:“君子死,冠不免。”毅然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人杀死。

冠是贵族和平民相区别的标志之一,也是达官贵人的代称。班固《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杜甫《梦李白》诗二首之二:“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达官贵人除非犯了罪或不懂礼节者才不戴冠,所以有“免冠谢罪”之说。与冠所构成的词语也多与古代的这种礼制有关:

冠盖:指达官贵人(盖指车盖)。鲍照《代放歌行》:“冠盖纵横至,车骑四方来。”成语也有“冠盖相望”。

冠者:指成年人(不包括庶民)。《论语·先进》:“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弱冠:表示二十岁行过冠礼后但是年岁尚轻的年龄阶段。王勃《滕王阁序》:“等终军之弱冠。”

汉语有成语“沐猴而冠”,史载秦末义军首领项羽攻入秦都咸阳、灭秦以后,不听谋士范增的建都关中控制全国的意见,而追求所谓的“衣锦还乡”,终于导致覆灭的下场。当时范增气愤才骂项羽是“沐猴而冠”,意谓猴子即使戴上了冠,仍然是猴子,成不了大事。

古人还以“冠岁”指二十岁。江淹《齐太祖高皇帝诔》:“于铄冠岁,腾华流艺。”因为戴冠要束发,所以古人又以“结发”、“束法”表示二十岁。如陈子昂《感遇》:“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先秦时代不戴冠者主要有小孩、罪犯、平民和一些少数民族。小孩头发长了,扎成一束,称“总发”,或扎成左右两束,称“总角”,后世即以之代称小孩;平民戴巾;罪犯或奴隶通常是以青布包头,所以“苍头”一词用以指奴隶;而当时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往往“披发文(纹)身”。

唐代以后,贵族妇女也戴冠,宋代政和年间规定受过封号的妇女以花钗冠为首饰。后代平民家女子出嫁用凤冠霞帔为饰,是宫廷文化流入民间的结果。

冕有等差,主要是以地位名分和祭祀种类而定。如《周礼·春官·司服》载天子吉服有九种,其中就有六种用冕,后来只有帝王才能戴冕有旒,因此“冕”、“旒”成了帝王的代称。其中由“冕旒”一词可见一斑。如唐朝王维诗《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成语“冠冕堂皇”即由此产生。因为“冠”和“冕”都是上层人物所用,“冠冕”这由两件服饰组成的词也就象征着庄严、体面、高贵,“堂皇”原指广大的殿堂,此成语本为庄严正大的意思,但上层人物多伪诈,特别在封建社会,百姓处在统治阶级的欺凌压榨之下,所以对那些达官贵人,甚至王侯将相都是畏惧和厌恶的,因此后世大都用作贬义,带有讽刺,厌恶之感情色彩。

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此二字的产生及演化进程中,不难看出作为服饰的物件,尤其是冠和冕,成为了地位身份名分的标志,成为了庄严高贵体面的象征,冠和冕二字被赋予了强烈的社会意义和制礼色彩。

参考文献:

[1]何九盈,胡双宝,张猛.中国汉字文化大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国安,王小曼著.汉语词语的文化透视[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3]彭定求等.全唐诗[Z].北京:中华书局,1960.

[4]唐杜佑.通典·礼制[Z].北京:中华书局,1988.

[5]周礼[Z].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

(范俊峰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710062;蒙城 安徽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史系 233500)

猜你喜欢

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文化镜头
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传统文化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摄影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