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真至诚 大爱大美
2009-06-03侯冬发
摘 要: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散文作家。本文就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即艺术源于现实生活——写实笔致,至真至诚;情感源于人生体验——柔中有刚,大爱无声;语言融入古典美学——珠玑玉言,大美无言。
关键词:情感 语言 至真 至诚 大爱 大美
每一位文学大师,都在身后留下长长的背影,几十年来,人们对朱自清的“背影”进行了许多近距离的赏析,精到之义不计其数。倘若我们走出他的“背影”,改变一下仰视的角度,进行远距离的鸟瞰和观照,或许会获得一些新的感受和认识。
一、艺术源于现实生活——写实笔致,至真至诚
朱自清的散文是他人格灵魂的写真。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写出了《论不满现状》、《论书生的酸气》、《论老实话》、《论吃饭》等文章,在谈古说今的议论中,针砭时弊,讲出了一个进步知识分子的心里话,真切之中,表现了朱自清思想上的进步。他已从“国学”之中走出来,成为民主的斗士。时代变了,思想变了,文风也变了,艺术上的“真”有了新的内容。
朱自清的散文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摹。朱先生笔下叙述的经历,记写的见闻,发表的意见和看法,表现了一个老老实实的“真”字。《背影》一文,便是不加形容和修饰。“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作者用朴实的文字描写了父亲去给“我”买橘子时的情景,他写了父亲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这些都是如实的描写,洗尽铅华,保存本色,至真至朴,细细道来,将人、事、情、感,原态原貌地呈现于读者的面前,如同亲历。
朱自清散文表现的是真挚情感。《给亡妇》一文,是悼念他妻子武女士的。作者用与武女士谈话的口气,回叙了她养育儿女和关怀丈夫的往事。作者叙述的都是琐细小事、儿女情常,但却处处蕴含了夫妻间的深情,充满了作者对妻子的怀念和感激。在结尾处说:“前年夏天回家,上你坟上去了。你睡在祖父母的下首,想来还不孤单的。……我们想告诉你,五个孩子都好,我们一定尽心教养他们,让他们对得起死了的母亲……”真情流于笔端,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这大概就是“真”的艺术的作用吧!
二、情感源于人生体验——多情丈夫,大爱无声
对家国的赤子之爱。朱自清热爱祖国,崇尚民主、自由,这种思想使他的文章品性中融进了阳刚之气。其中,在《执政府大屠杀记》一文中,他一反平日的平和温顺,怒不可遏地呼喊:“光天化日之下,屠杀之不足,继之以抢劫、剥尸……段祺瑞你自己想想吧!”他将自身的情感融进了文章,也对自身反躬相问:“我呢,这回是由怕而归于木木然,实是很可耻的!但我希望我的经验能使我的胆力逐渐增大!”他在文章中,坦诚地承认了自己当时的心态,对自己作了自我批判。这是一种十分真诚的态度,显示了他的诚朴与正直。他并未“因自我暴露而在读者面前倒下,而是刚强地站立了起来”,显示了人性中的大爱。
对家人的“丈夫”之爱。最能体现他的真纯情感的当属那些叙事记人的小品,这些篇章,通过对“身边琐事”的描述,倾吐了自身真切的情怀、细腻委婉的情感,充分体现了作者至诚至爱的一颗心。凡是读过《背影》的读者,无不为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读过《给亡妇》的读者,也都能为作者沉痛的哀悼而感到凄婉。这样的文章,是作者情感的宣泄,是在向读者倾吐衷肠,是作者本体生命的外延。在这些朴实的言语中,深深地打动了读者蕴藏在散文中那真正无言大爱。
对友人的柔肠之爱。直接爱的宣泄表现在一些怀人之作上,如《哀韦杰三君》《怀魏握青君》《白采》等篇章,这些文章无不浸染着深沉的感情,表现了一种哀怨的美。怀人之作,虽然是一种传统的题材,但由于作者真情拳拳,所以总能感人至深。这样的话语,是动人心魄、令人难忘的:“韦君现在一个人睡在刚秉庙的一间破屋里,等着他迢迢千里的老父,天气又这样坏;韦君,你的魂也彷徨着吧!”这是《哀韦杰三君》的最后一段话,这是一个导师对被杀害的青年学生痛切的悼念,以血泪凝成了一种凄楚的悲剧美。
三、语言融入古典雅韵——珠玑玉言,大美浑成
朱自清的散文美表现在艺术语言自然优美、音韵和谐。他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但又注意修辞,有一种清新、自然、古典优雅的美。如《荷塘月色》中用“泻”形容如流水一般自上而下普照的月光情态,准确而传神。同时,作者善于用比喻、通感等手法,如用 “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比喻荷花,用听觉印象的“渺茫的歌声”来对“缕缕清香”作通感修辞,文中还有了不少叠词,如“淡淡的”、“亭亭的”、“蓊蓊郁郁”、“隐隐约约”等,使行文气势悠扬婉转,舒徐不迫,富于音乐的旋律美。
在朱自清的文章中,我们感受最多的是沉静的古典美和纯真美。他的散文运用平凡朴素的口语来表现其深厚的感情,运用含蓄精练的语言显露出其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这正是他的为人不虚伪、不浮华、不讲排场和客套。他曾说“用笔如舌”是文章的极境。《背影》中的叙述语言是口语化的,人物语言尤其如此。父亲的几句话,不仅简洁,甚至朴拙,但却格外生动传情。如“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揉进生活谚语,将父亲的内心世界很好地表现了出来。父亲告别时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话语极为简单,但却表现出了作为父亲的那种“爱子”之心。杨振声说:“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然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平淡之中包孕了神奇,读起来明白如话,通俗平易,又形象生动,浓缩隽永。
朱自清的散文之美还表现在描写景物时注重画面美、细腻美。《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中,他借画题作为文题,将画面作了形象的介绍:绿色的帘子斜卷着;一轮圆月,“青光遍满纸上”;嫩绿色的海棠花的叶子,“仿佛掐得出水似的”,“花叶扶疏,玲珑有致”;两只黑八哥,“一只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儿半睁半闭”,另一只“别过脸来对着这一只,已缩着颈儿睡了”。这样的介绍已使人看文如见画。
郁达夫说过:“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朱自清散文中那至真至诚、大爱大美的艺术特点让他的散文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感,他丰富的艺术经验,需要我们认真地予以总结,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借鉴。江泽民同志在朱自清诞辰100周年时题诗道:“晨鸣共北门,谈笑少年情。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金。”我们确实不能忘却先生留在我们心间的美好背影。
参考文献:
[1][德]罗伯特·尧斯.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A].文化研究读本[C].罗钢,刘象愚主编,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余英时.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A].启蒙的价值与局限[C].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3]马焯荣.论朱自清的散文[J].文艺论丛,1979,(8).
[4]吴周文.论朱自清的散文艺术[J].文学评论,1980,(1).
[5]陈孝全.论朱自清散文[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79,(4).
(侯冬发 湖南省安仁县第一中学 42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