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标准 盘活语文
2009-06-03周利华
一老师上《两小儿辩日》,学生问到究竟什么时候离太阳最近,该老师请教室里听课的物理老师作了解释。这一节课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这样课堂上大谈物理知识,算不算语文课?
这让人联想起现在甚嚣尘上的“非语文”“泛语文”“反语文”的争议。有人认为,这是“非语文”,是“泛语文”,实质是反语文。
认为“非语文”者,是因为这一节课内有物理老师在解释物理知识,以为“泛语文”者,原因差不多,因为课内有这一插曲,尽管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但这已是物理的知识,与核心语文相关不多,说这些是语文内容,太泛了。
相似的引起争议的课还有,如初中课文《竹影》,有个老师就这样上,在上课时让学生用彩泥捏泥人……
我们撇开“非语文”“泛语文”“反语文”不谈,这么多概念,大家都在争议,不是一时三刻能辨得清楚,暂时也看不出什么明堂来,我们先换一个角度来看。
我们先来看,我们的教材,语文的内容杂得很。语文教材,历来都是夹杂着各科知识的。古代启蒙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幼学琼林》乃至十三经,哪一种不是这样。
我们不能把这叫做“语文的不独立”。近代语文独立了吧,现在语文的教材清楚了吧。《荷塘月色》是经典的语文教材,且是纯文学吧。这里面不也有夜蝉凄鸣的生物学知识吗?更不要说《泥石流》《物种起源》等各种各样说明性文章。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说,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语文课程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1]
不单是我们,别的国家的语文也是这样的。
《美国语文》是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的精选,是中国第一套系统引进的西方中学教材,由马浩岚编译。“本书的内容庞大,几乎涵盖了文学的所有形式,包括日记、神话、小说、散文、诗歌、游记、戏剧,而且其课文的设置与编排顺序非常有特色,它以美国历史的发展为线索,将美国200余年的历程分为六个不同的主题时代,而相对应的课文则取材于同时代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及文学代表意义的文章。每个主题时代都配以时代故事来讲解此时代中发生的大事件以及本时代文学的变迁与发展特征。每篇课文都有作者的生平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分析、要点聚焦,整个内容布局一目了然,简洁明快。学生通过文学的学习,即可了解到美国历史的演进、文明的传承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过程。”“而全书最精彩的莫过于每篇课文后的问题设置。……其课后问题的提出并不限于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而是更侧重置学生于时代事件、背景以及作者身处之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全方位启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与独特体验,注重在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收集、整理素材以及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这样的教材完全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开放性、综合性,不仅仅是语文教程,更是历史人文教程、思想实践教程。”[2]
这样的课本,算不算语文?
《两小儿辩日》这一篇文章中,本来就包含了物理的知识,教这一课文,就应该涉及到天文知识。这也很好地教育我们,语文老师要有很广博的知识。不单是这篇课文是这样,这样的课文比比皆是。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蕴含于天地万物之中。只要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都与语文有关,都是语文。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有关哪些东西是语文,哪些不是语文的争论,都是没有意义的。任何都可以是语文。
那别的样式的艺术呢,他们是不是语文?这其实与物理是不是语文内容一样,他们也是语文。那“语文”是什么?我们说,数学是一门有关数的学科,语文是一门听说读写的学科。只要涉及听说读写的内容都可以说是语文。所以我们可以在物理中、数学中、艺术中找到语文的影子,只要那些课堂发生了听说读写的语文行为。
听说国外语文教材广泛,老师自己选择教材,我们认为,只要是与听说读写有关,不管是什么,皆可以“入药”,都是语文。
这里不得不涉及一个问题,就是以前争议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也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实,只要是从听说读写的角度出发,不管是工具也好,人文也好,能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就是语文,不能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就不是语文。工具性目的可以在听说读写中找到,人文性目的也可以在听说读写中找到,但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我们语文的目的,语文的目的是听说读写。所谓语言知识与文学阅读之说也应作这样看。
这也可以解释近来的另一种提法“听说读写思”。认为语文也是一种思维。语文是有关学生思维,也需要学生思维参与,语文里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概括、演绎、推理逻辑能力等,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就说,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但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些思维能力别的功课也能培养,也是它们的目标之一。近来有一种多元智力理论,有情商、智商的说法。这也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但这不是语文的目的。语文只是所有中的一环,尽管是最重要的一环之一,但只能负担一环的责任,起到一环的作用。语文只要听说读写就可以了。
由此,我们回顾前面说的,语文体现在听说读写,任何东西只要是听说读写,就可以是语文,语文应该是开放的,起码内容上是这样的。这点外国的母语教学做得较好,他们语文的开放度高,他们的教师在开发课程教材教法上有很大自主权。
那么,我们有个疑问,是不是可以说语文就是听说读写呢?不能,听说读写是与语文关系最密切。我们可以说与听说读写有关的是语文,但不能说语文是听说读写。这里涉及一个语文核心的问题。就像数学的核心是一种思维一样,语文的核心是语感。听说读写只是达到这一核心的手段。其实,只要是增强语感的,不一定就是听说读写四种方法。不过,现在发现只有这四种而已。所以,语文的手段也应是开放的,不存在反语文一说。
这让人想起我国古代的一个概念——道与器。“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无形的;由它滋生出有形的万物,是有形的器,它们都是具体实际的东西。可见,语感是道,由道而派生出众多的语文教学内容,那是器。道是形而上的,器是形而下的。语感是形而上的,教学内容是形而下的。这中间就由听说读写连在一起。由听说读写连着的形而上的语感寓于形而下的内容中,也可以说内容是众生相,而语感是“空”,而听说读写只是那喻月的手指罢了。“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3]
所以,我们说,只要抓好语感这个核心问题,任何问题都可以是开放的,也应该是开放的。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有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马浩岚.美国语文[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组织编写.中学新课标资源库·语文卷[Z].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周利华 金华 浙江师范大学 321004;浙江温岭市第二中学 31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