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选读》指瑕

2009-06-03傅刚强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课后练习论语君子

任何一本教材都力求完美但都有可能存在瑕疵,语文出版社的《〈论语〉选读》也不例外。该教材选取了《论语》的大部分语录,使阅读者——高中学生能尽可能领略到原著风貌。根据内容不同分成十五课,亦便于知识的梳理。为降低阅读难度,每则语录后有疑难字词的详尽注释,并附上参考译文。其后的课后练习均分作课文解读与文言练习两部分,就文章的思想内涵与字词现象两大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巩固。最后还设置“相关链接”,以知识短文的形式提供文本相关素材,解析深入浅出,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此编写,与五本必修教材有诸多不同,确实为师生带来相当大的便利。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却发现该教材仍有许多费解之处,在此一一列举,希望引起深入探讨。

费解之一 课序的编排

教材“前言”提出,“为了阅读上的便利”,“课文内容按主题编排,大体分为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四个方面”。笔者对这种分类方式没有异议;但是有一点不敢苟同,既作教材,亦已打破原著体例,在编排时就应该着重考虑受教对象——高中生的特殊性,从其个体特征出发,调整课序,依次设定为“学习与教育、修身、哲学、政治”。理由很简单,广大师生可以从自身最熟悉的生活状态开始由浅入深进行一次儒家代表性文化的体验,循序渐进的教学特征也可通过它而得到充分体现。固然,我们的执教者也可以置现有编序不顾而自行其是,但教材编订毕竟要体现相关教育部门严谨的编撰意图。这样做是否称得上是一处小小的疏漏呢?

费解之二 文辞的翻译

《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独一无二的,无数学者对其曾潜心研究,但《论语》的语言又十分简略,因此前人的说解往往见仁见智。而被选为教材,笔者以为其宗旨即为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因此课本选用哪种说解,对惯于务求甚解的学生影响甚为深远。故编者对文辞翻译尤宜审慎,对众多不确之处,不可偏执一词,以免误导学生。本教材的译文极其详尽,但瑕疵明显,在此举例一二。

《为政以德》篇16.1章中有句“无乃尔是过与”,注释为“表示揣测、估计,这里表示一种委婉语气”。笔者以为“委婉”一说明显谬误,孔子一向温柔敦厚不假,但他爱憎分明,对不施仁政与助纣为虐是极为痛恨的,面对季氏的丑恶行径与学生的尸位素餐,孔子的态度必定是愤慨的,因此“委婉”实在宜改作“严厉”至少是“肯定”,方可体现孔子在听闻弟子以隐讳态度(亦是大不该)告之季氏无视鲁君威命讨伐颛臾时的愤怒情绪。

又如《克己复礼》篇13.3章中有句“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参考译文表述为“君子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大概应该存而不论吧”。将“盖”注释为“大概”,明显不妥姑且不论。“阙”字作为学生理解孔子观点的关键词,之前注释竟然没有明确解析,译文中也以“存而不论”一带而过,何为“存而不论”,比起“阙如”来并不浅显!无端耗神,实不可取。以笔者之见,不如改作“有所保留而不说”显得简捷明了。

再如《中庸之道》篇13.23章中有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注释为“和谐”,对应参考译文中则为“调和”,“和谐”与“调和”词性既已不同,当然词义也相距甚远,几乎可谓大相径庭。况译文又将“和而不同”译作“调和而不混同”,后者作为君子的品质而言,褒贬实在不妥,且意义极其抽象。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称: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比起教材解释,不知要高明多少!

费解之三 课后练习的设置

教材前言指出,“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据此,笔者以为课后练习不必反复纠缠于“礼和仁是什么关系”“中庸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等问题。因为这些问题都无非是要求学生熟悉教材,能够照本宣科而已。后者于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的能力的培养无实质作用。试想即使学生对类似问题的答案倒背如流,于其能力提高有何意义!不如编制诸如“现实生活中我们还要注重‘乐吗”“鲁迅先生对中庸之道的理解与孔子相异,你赞成谁的观点”“孔子的因材施教观于你有何启发”“你认为尽孝最难的是‘无违吗”等问题。

枯燥的说教不但无助于个体素质的提升,反而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不如大胆舍弃陈旧题型,费点心思努力激发阅读体悟,将孔子的名言“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真正落实于教学改革的具体行动中。

费解之四 研讨课的可操作性

本教材在十五篇课文后安排了一项体验与探究活动——“孔子与现代化”研讨会。这项设置充分体现了新课程重视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发展的理念。但不知道,究竟会有多少老师认真安排落实这个活动。关心天下事确实是当代青年的使命,而空谈大而无当的话题是否能真正唤起学生对当代生活的高度关注,并拓宽其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让心态变得开放起来?何况能否让学生畅谈还是一件很艰难的事!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研讨题的操作性不强。笔者的设想是改变论题,根据不同教学实际,由教师来自行安排研讨内容,如“德在校园生活中”“克己复礼与班级公约”“色难吗”“假如孔子遇见我”等等。

当然瑕不掩瑜,部分不代表整体,本教材的创新之处对教材改革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是面对育人大事,我们更需谨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傅刚强 浙江省余姚市第二中学315400)

猜你喜欢

课后练习论语君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如何读懂《论语》?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半部《论语》治天下
小学音乐教材课后练习使用方法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