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写作教学高耗低效原因浅析
2009-06-03李健芬
中学写作教学高耗低效,学生怕写作、不爱写作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痼疾。虽然作文在中、高考中占40%的比重,虽然广大语文教师大胆地进行作文教学改革,但据调查情况看,中学生的写作兴趣仍然很低。面对写作教学的这种现状,我们有必要对其中的原因做些探讨。
一、从归因效应上分析
有人曾将写作成功和失败之因归为十大类:①努力;②功底;③能力;④作文题目难度;⑤运气; ⑥指导;⑦教师评价;⑧同学帮助;⑨环境气氛;⑩遗传。结果表明,凡对写作不感兴趣、缺乏动力的学生, 将失败较多地归结于②③⑩项,将成功较多地归之于④⑤⑦项;而对写作较感兴趣的同学,则大多将成功归之于②③项,将失败归之于①⑤项。由此可见,归因对学生写作兴趣和动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但遗憾的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归因对学生写作的影响,在一些教学环节上做出了不利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言行。
教师对学生写作产生影响,通常集中在四个环节:个别辅导、写前指导、作文批改、作文讲评。
(一)个别辅导不但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归因训练的最佳时机,同时也是教师将自己的正确归因适度传递给学生的最好环节。面对面单独谈,即便教师指出学生在写作能力上有某方面欠缺,也不会使他太感难堪。而且只要教师的态度是坦诚的,还会引起学生的好感。 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基本以集体辅导为主。
(二)写前指导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规定哪些学生写哪种类型的作文题,这实际上是将自己对学生的能力归因泄露给学生,这会使写作差生有自卑感、羞辱感。课前指导太过卖弄自己,这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轻视,或者使他们视作文为畏途,他们会觉得教师的水平是他们难以超越的,或者将自己的写作水平低完全归于自己的能力和智力。
(三)作文批改中特别不注意评语的用词。评语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一种归因,因此,建议使用下列评语:你有能力,只是尚未把它挖掘出来;你的想象力很丰富,考虑一下,如何使这种想象力表达得更完美;你要是再努力一些,多下一点苦功夫,一定会有更大的突破;从各方面看,你的作文不比任何同学逊色,但合成整体反而减弱了表达的力量,显然,在结构安排方面你还得加把劲……切忌使用下列评语:语言功底太差;毫无想象能力;不是写作的料;乱七八糟,不知所云;幼儿园水平;这次作文得了高分,但并不表示你写作已经过关;这一次的题目比较容易,希望下一次较难的题目你也能写好……
(四)面对全体学生进行作文讲评,教师的归因不够慎重。一般来说,公开场合对学生写作成败均不宜归于能力的高低(这有别于个别辅导)。因为,这里还有对其他学生的导向性问题。若将某学生的写作成功归因于能力,对该学生自然是一种鼓励,但对其他学生尤其是差生而言,轻则无动于衷,重则产生自卑、畏惧心理。因此,作文讲评宜集中于写作方法、生活体验、观察角度及仔细程度、阅读积累、练笔多寡 、努力程度等等。因为,这些可控因素,对学生而言都是可以做到的。
二、从学生写作心理分析
事实上,部分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焦虑心理、惰性心理、应付心理、恐惧心理、挫折心理、嫉妒心理、自卑心理、虚荣心理、骄傲心理和趋同心理等。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积极鼓励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维护心理健康。
(一)焦虑心理
焦虑是一种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焦虑水平适度能促进人的社会技能的获得,激发最有效的学习行为。焦虑水平过低,会使学生毫无顾虑,学习时注意不集中。焦虑水平过高,则会引起抑制学习。作为语文教师,应尽可能设计一些让学生(绝大多数)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实”的题目,使孩子们在适度焦虑的情况下,努力完成写作任务。针对孩子的特点,对一些优秀学生,写作要求可以高一点,使之保持适中焦虑。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给予适当安慰、疏导,减少(轻)写作要求,以便使他们紧张的、高度的焦虑心理矫治到适中的心理状态。
(二)恐惧心理
恐惧一般在感受到特殊事件或压力的威胁时产生,它与未能满足需要、预料到失败或意识到某种失败的可能性相联系。恐惧心理容易引起人的心理胆怯、畏缩、退却、不安,容易引起大脑皮层的抑制,不利于写作思路的打开,甚至连常规的作文训练也会成为“挥之不去的包袱”。学生对写作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有:①掌握写作技能欠佳,特别是审题、选材、构思、成文的意识不够。②缺乏写作源头活水,特别是写作“素材”以及“积累”不够。③教师的指导欠得法,命题缺乏技巧,假、大、空,有时束缚了学生的手脚。④绝少体验作文的成功感,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孩子更得不到充分肯定,有些教师还会用“优秀作文”来衡量学生习作,评析过于苛求。
(三)挫折心理
写作挫折是指学生在写作活动或写作竞赛中,尚未达到写作的目的,没有实现写作目标,并引起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对心理健康的学生便是一次考验,但却会使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同学情绪消沉,一蹶不振。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教育,正确对待挫折,冷静地分析成败的各种因素,积极提高适应能力。
(四)惰性心理
惰性是指人们不想改变生活和工作习惯的倾向。学生在写作中常表现出①依赖教师;②依靠材料;③依靠家长;④依靠某个高年级伙伴。产生惰性心理的原因是:①主体意识不强;②迁就心理占优势;③意志薄弱的表现;④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应该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矫治学生的惰性心理。
(五)应付心理
应付心理是指学生在写作面前表现出一种消极的心理,随便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究其原因,主要是:①写作目的不明确,认为自己不当作家、记者,作文只要及格就行了。②写作材料缺乏,没啥可写。学校功课忙碌,负担太重,上学应付心理,两点成一线,在教室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虽有生活、活动,有的感悟性不高,只好胡编滥造。③时间不足,只好应付。④对作文兴趣不高,甚至还有些厌恶感。
以上是影响学生写作积极性的五个主要心理因素,另外还有嫉妒心理、自卑心理、虚荣心理、骄傲心理和趋同心理等。
三、从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上分析
一直以来,在应试教学中,更多的中学教师都很重视培养学生考试能力,对中考、高考出现的新题型、新内容尤为关注,每当中考、高考过后,所考作文类型常被那些应试意识较强的教师无休止地采用。一周两篇,甚至两天一篇,循环往复,可这样大剂量的强化训练下,学生的佳作却越来越难觅。我们应该从教学方法、教育理念上分析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自由表达、自由写作的空间
张志公先生在对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作文训练的步骤应该是“先放后收”,即写“放胆文”。作文教学改革,就得先致力于疏通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倡导写“放胆文”:让学生放开思想、放开形式,不拘内容、不受任何压力,使学生在思想解放、心情愉快、宽松自由的情境中写作文,写片段、写整篇都可以,只要能写出来就好,各自在自己的基础上前进;课内外结合,训练形式多样,逐渐地把文章写顺,把笔头放开。而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更多的时候是给学生很多的框框条条,尽量把学生引导到教师想好的思路上去,其实,每个人对一件事的想法都不一样,学生只好尽力去应和老师,哪有什么写作的自主性。
(二)教学缺乏合理科学的目标体系
写作能力是有阶段性的。中学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总目标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即是“通过写作关”;用张志公先生的话说,即是能具备“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敏捷准确的高效率的”书面语言能力。这样说当然还很笼统,那么,怎样才算是“通过”了呢?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将其梳理为“四大方面,两个等级”。“四大方面”指作文内容、作文形式、写作习惯和写作速度,“两个等级”指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作为教师,在这样的目标观的指导下,引导并培养学生写作所必备的取材能力、思考能力、结构能力、言语能力,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先使他们能写符合基础性目标要求的“合格作文”,然后引导他们深刻透彻地去认识生活、认识社会,采用新颖独特的视角,自由地、自主地运用精巧的构思和灵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写出富有创意、充满个性的佳作来。
中学作文教学高耗低能由来已久,但如果能尊重学生的个性,放飞学生的思维,减少过多的功利思想,这种现象会有所改观。
参考文献:
[1]章熊.中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0,(5).
[2]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3]王升.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2,(5).
(李健芬 广西贵港市达开高中 53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