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作教学中心理性因素教学的一点探讨

2009-06-03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技术性辅导作文

计 芬

一、作文中两个性类的区别及当前教学指导中的偏向

1.区分写作教学中的技术性类和心理性类

中学生写作,其整个完成过程包含有两个性类。

写作的技术性类是指写作者为了完成作文创作任务而必须考虑的技术性活动。它包括作文创作活动过程必须考虑的诸如文体格式、审题立意、谋篇布局、文句表达以及修辞手法等基本规则要求方面。掌握了技术性类的基本规则要求,写出的文章才能符合文体要求,明确主题要旨,才能做到语言规范、得体、准确。

写作的心理性类是指写作者的心理因素在写作过程中的包孕、显现和融汇的活动。它包括个人经验的体会与意识,社会现象(或现状)的认识与理解,以及个性心理状态(如对写作活动本身和写作内容的喜、恶表现的程度)的不同,心理性因素表现越有情感,越有力量,感染力就更强;反之,文章则枯燥无味,令人生厌。

中学生写作的技术性类与心理性类两大类因素在写作活动的过程中是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只有前者没有后者,作文就会成为干瘪的材料堆砌;只有后者缺少前者,同样也只能是无病呻吟的叫喊。我们在评判作文时,常用到“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等评语,实际上就是上述两个性类内容的完善、有机的结合。

2.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偏重技术性类指导的倾向

在当前作文辅导的教学实践中,针对作文写作的两大性类,并不是齐头并进的。相反,存在着明显的偏向,即注重技术性类的写作指导,而忽视或轻视心理性类的指导。这主要存在客观的两大因素;一是客观上对技术性类的研究较为发达、完善,而心理性类的探索偏少,教师手头接触的资料甚少。二是技术性的指导客观表现明显,易取得“成就”,学生也易从“不懂”到“懂得写法”中感觉明显,而心理性类因素潜藏性强,不易被挖掘,费时多而效果未必显而易见,往往给人以无多大效果的错觉。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实际的作文教学指导中必然削弱、忽视了心理性类的指导。为此,我们认为要从实质上提高中学生作文的水平,纠正偏重技术性教学,加强心理性教学势在必行,也迫在眉睫。

二、心理性类写作教学的立足点——激发情感

正像不少语文教师所遇到的困难一样,作文的心理性类教学指导确实是困难重重,其根本原因是每个人的心理现状不同,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有不同的心理作用,学生个人的生活经历、阅历,包括与亲人、教师、同学、好友的交往而受到教育熏陶或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自身经济状况与周围相接触相比较有所差异以及个人成就的成败不同等等内在因素,形成各人不同类至少是程度深浅不一的世界观、人生观、生活态度以及产生相应的意识、情感、思维、个性等等。

那么是否就因此无章可循了呢?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虽然各人的主观心理差异繁杂不同,有的甚至截然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也各有不同,但就作文写作而言,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其中主要的一条就是表现为对作文情感需要。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情感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中所表现出的对不同好恶态度的体验,而这种对客观事物采取的不同态度,是以这一事物是否满足其需要为中介的,是否满足需要,决定于客观事物和个体需要之间存在的关系。随着这种关系的不同,人对客观事物就抱有不同的好恶态度,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说来,这种情感体验可分为三种品质特征,即:当外界客观事物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了人们需要,符合人们的愿望与观点时,就会使人产生肯定的态度和引起满意、愉快、喜爱、羡慕等积极的内心体验;当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违背人们的愿望与观点时,则产生否定的态度和引起不满意、烦闷、厌恶、轻蔑等消极的内心体验;至于觉得某事物与人的需要毫无关系,或暂时没有关系的时候,人们一般对它抱着既不厌恶,也不喜欢的“无所谓”态度,也即它们不能引起人的情感。

情感需要在作文写作上的表现也是截然明显的。肯定、积极的情感需要形成热衷写作、爱好作文,情绪较为高涨,能密切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写作水平也会日益长进。否则,消极的情感需要,就变为厌恶写作,不愿意作文,情绪低沉,对教师的指导听不进,布置的任务完不成,写作水平不见长进,且有下降趋势。持“无所谓”情感需要的人,写作文仅仅表现为应付,不求上进,对教师的指导、讲评显得较为随意,虽能完成任务但显然未多加思考,用尽心思。

为此,我们认为,提高心理性类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其立足点应放在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情感上,提高学生渴求需要的增力性,即通过写作心理方面的探讨、研究,发现、利用写作者的个性特征,创设一定的写作情景,提高写作意识和情感需求,引起学生写作的欲望,产生写好作文的兴趣。只有把学生的这道感情闸门真正打开,他们的写作热情才会喷涌而出,才能变被动的、枯燥无味的写作为主动的、生机勃勃的创造。

三、对教师心理性写作指导的几点思考与探索

1.创设写作情景,形成浓厚的写作氛围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良好的大众趋势,势必引导着个别有益的顺从趋势,从而创造一个良性、和谐、积极向上的浓厚氛围。语文教师在写作辅导,甚至在平时课堂教学时,应密切注重这种“大众趋势”的形成,不失时机地有意地经常性地作出引导、暗示。作文辅导不仅是临写前的辅导,也不仅在写后的讲解分析中,而是要在语文课上进行点点滴滴的灌输,让学生天天有意识、天天有思考,形成良好的写作渴求的环境气氛。如教《荷花淀》,借水生、水生女人及其他妇女的个性化对话,摘录学生作文中的对话描写,引导学生讨论比较等等。通过课堂串讲,把名篇与习作联系起来使学生有范本、有对比,进而有总结,有领悟,从而更深、更明确地理解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提高了信心,也增强了兴趣。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写作的气氛由淡而浓,逐渐形成,写作的畏惧感也逐渐淡化和消失了。

我们还要营造轻松有趣的写作氛围,只有使学生做起来轻松、愉悦,兴趣才会长盛不衰。过分严肃的作文要求和单调乏味的写作内容也往往会使兴趣大减,所以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在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应设法采取灵活的生动活泼的辅导形式,使学生在“其乐融融”之中完成写作。笔者曾了解到这样一则写作趣事,很有启发:一位语文教师在上完《雨中登泰山》一文后,照例要写一篇游记。按照学期计划,学生近日还要进行一次某风景区的秋游活动。这位教师想充分利用这次秋游写游记。过去常用的做法是在秋游前布置作文题,让学生回来后写作,并在临行前嘱学生游玩时注意观察。其结果,学生秋游的趣味、热情大减,秋游成了学生实际的作文负担,感到有压力、不痛快。这一次,这位语文教师改变了一下程序,先对秋游的事秘而不宣,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布置写一篇游记。这一来,课堂上乱哄哄一片,因为过去去过的风景区,同学记忆模糊,印象不深,已写不出多少内容;更有不少同学根本没去过,更无从下手,虽从去过的同学那儿旁敲侧击地问了几点,实在也写不出什么,一堂课眼看就变成了吵闹课。这时,事先被教师暗中安排好了的课代表故意突发奇想:既然我们还都是没游过,写不出真情实感,不如去要求先游一番回来再写。课代表此语一出,立即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一位反应较快的同学立即站起来说:为了让教师能答应我们的要求,我们可以向教师保证游回后把作文写得更好。其结果是:学生游兴大增,情趣更浓,观察也更细。更多的是三五成群在游途中指指点点,分析讨论该怎么个写法。教师在评阅这次作文时,惊奇地发现:原先担心的几个问题也得到克服,整体水平仿佛也提高了一大截。事后学生也反映,这次作文写得最轻松。

创设情境,形成浓厚的氛围,把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像聚焦一样吸引到写作上,必将会使学生的心理状态调节到最佳位置上。

2.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个性心理做好有针对性的辅导

“从众心理”是一种风气,一种吸引力。对大多数同学来说,在这种风气、吸引力的作用下会有明显的改进。但也不能否认,个别心理比较“凝固”的同学,这种心理的适应力不强,甚至还有抵触反抗的心理,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障碍。这时,教师在作文辅导时仅仅局限于写法、技法之类的指导显然是不起作用的,重要的应在于“感化”,即进行个别的心理性类的写作指导。

现举一例。某教师刚接手一个高二年级班,连续三次作文,发现某女生不是未交就是草草写了还远不够字数的几段。经多次谈心交流,发现该女生各科成绩均较落后,自感反正已学不好,便自暴自弃,缺少责任心、荣誉感,当然也就无热情写作文了。该教师并不失去对该女生的希望,他设法接近、了解她。当他得知该生初中作文还得过一次奖,便决定从中找到一个突破口。一个偶然机会,他发现了她写给另一个班一男生的“情书”,该教师仔细阅读了这封情书,发现就单纯从写作角度来讲,这情书确实也写得有声有色,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较有感染力。于是这位教师暂时先避开早恋这个问题,就“情书”的写作与该生分析研究了一番,找出该情书写得好的重要一点是“感情投入”深。借此该教师进一步向该生点明写作文的感情也一样:“投入”愈深则文愈真,“投入”愈浅则文愈空,要求该生在写作之前先酝酿感情,等体会到真情之后再一气呵成。经过反复引导、训练,该生写作文时基本上能做到进入角色,投入感情,情况有明显好转。有一次教师布置写有关父亲题材的作文,该生开始觉得选题不新鲜,提不起兴趣,觉得没有什么好写的(加上她父亲因她成绩不断退步而常有责怪,心里有些反感),该教师就跟她细心交流,诱导她回顾、领会父亲的点点滴滴的往事,寻找父亲的闪光点,终于父亲的辛苦劳累、挚爱诚真感动了她,使她在声泪俱下中完成了《父亲——一双含泪的眼睛》,该文还成了在班上宣读的范文。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该女生的心灵被触动了,热情骤增,兴趣趋浓,连其他几门学科也有明显进步,相反,“早恋”的问题却终于“自生自灭”了。

像这种个别的辅导,无章可循,涉及面广,难度可想而知,但对解决个别的“疑难杂症”,却是非常有效的。

3.提高写作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写作的意志力

作文写作是一项难以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工程,它带给写作者的印象往往是提高不快,甚至是没什么提高。不少同学平时写作尚好,一到考试、竞赛等,写出的文章质量反而低了下来。面对如此情况,心理承受力薄弱的人往往会感到不幸,思想负担过重,心理受到挫折,削弱了写作的意志力。

为此,教师在辅导学生写作的同时,有必要对意志力进行适当的培养,努力使学生形成稳定的、坚定不移的自觉性、自制性和坚韧性,除了从心理上去分析探讨其症结,让学生目标明确,态度坚决,教师还可从言传身教、主动参与写作中,给学生以启迪、鼓励,形成心理上的定心丸。师生共同参与,以教师的毅力、信心和表率激发学生,提高心理承受力,克服困难,渡过难关,展望未来。树立信心,把学生的情感之弦始终调整在旺盛的热情的旋律之上,像教师写下水作文,让学生评改教师作文,这些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写作的技巧,更使学生从中得到心理上的认同,同时教师也不妨把自己失败的文章印发给学生,给学生以参照,体会失败人皆有之,重要的是从失败中站起来的道理,学生从教师身上得到自慰,增强自信,因而就提高了心理的承受能力。

另外,多参与社会性活动,多组织有趣味的写作,让学生在征文、投稿、游戏等写作活动中广泛接触社会,接触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各个角落,这样就既能发现和丰富写作的题材,又能使学生的思想从学校、教师、课堂这一狭小的圈子里走出,感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是生活的一分子。这样,在提高了写作兴趣的同时,也能较好地形成一种适应性,从而锻炼了意志力。

参考文献:

[1]伍棠棣,李伯黍,吴福元.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计芬 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315010)

猜你喜欢

技术性辅导作文
关于吹牛的一些技术性问题
边柱制栓锁技术性破坏痕迹的检验
新时期技术性人才的意义人才交流服务中的培养对策探究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