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课堂提问的艺术

2009-06-03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雷峰塔思维课堂教学

许 鹏

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普遍地进入课堂,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充分显示了教育教学发展的广阔空间和美好前景。然而45分钟的课堂教学仍然是目前中小学教师“传道受业解惑”,实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提问作为教师们的“常规武器”被普遍地经常性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说课堂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如何用好课堂提问这个常规武器,搞好语文教学工作,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这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设计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教师应该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总之,把承担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发展变化的学习中,让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疑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课堂提问就是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目的地设置疑问,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从而启发诱导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思维活动,以此实现不断设疑和解疑的教学目标,完成从有疑到无疑再由生疑到解疑的一个个教学过程。教师设置的疑问不同,提问的方式方法不同,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必然不同。教师精心设计问题,重视提问方式,讲究提问艺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就事半功倍,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改善课堂教学结构,而且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的探求欲望,真正做到培养学生能力,开发智力。相反,教师不讲究提问技巧,不注意吸引学生启发学生,提问不当,可有可无,或过于简单,或过于繁琐,那么课堂教学必然枯燥乏味,毫无生气,令人昏昏欲睡,这样也就很难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目的。学生在学习新课文接受新知识时,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及时的启发和诱导,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不了疑难问题,那学生就不可能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索,也就不会有深刻体验和大的收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注意提问方式方法,重视课堂提问效果。

教师要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主动求知,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应当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切实掌握和运用好课堂提问,如何组织好形式活泼多样、优质高效的课堂提问呢?

第一,课堂提问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钱梦龙老师教《多收了三五斗》一文,解题时不按常规设疑:“为什么多收了三五斗,农民不但没有得到好处,反而更遭殃了?”而是精心设计这样的提问:“有人认为,要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生活,写‘少收了三五斗不是更好吗?或者更进一步写一个大灾年,颗粒无收,农民卖儿卖女,逃荒要饭,不是更能反映农民生活的悲惨?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由于这样提问由果到因,由写法分析到阅读理解,是逆向思维,问题本身又把学生引向对社会制度的深入认识上,因此比一般顺序思维和常规提问具有更大的启发性和更多的新奇感,也使学生产生了更强烈的求答欲,学生由要我答到我要答,个个跃跃欲试,这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积极开动脑筋寻找答案的热情,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求知解疑的思维活动中。再如,于漪老师教《论雷峰塔的倒掉》一课,在请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之后,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雷峰塔已经倒了,为什么作者说是‘听说?既然雷峰塔确实倒了,为何否定倒掉之前的雷峰塔?”教师以读提问,以问促读,从字里行间寻找内在的问题,使学生由无疑到有疑,学生既不能否定雷峰塔的“倒掉”,又不能否认作者所说的“听说”,作者既不是不相信雷峰塔倒掉的事实,可又的确认为是“听说”,老师利用这种问题的矛盾性巧妙设疑,问题的答案又不容学生简单选择,结果学生思之不解,弃之不下,这一问题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他们积极思考,促使他们对事物的复杂性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然而,现实中有些教师设疑不从启发学生理解课文认识事物解决问题入手,而是在课堂上随意提问,所提问题又过于简单,往往停留在肤浅的是非问或者选择问上,他们常常用“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的方式来向学生发问,学生只要心不在焉地简单表态“是”或者“不是”,“对”或者“不对”,“好”或者“不好”就算万事大吉,因而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更谈不上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了。凡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应该反复推敲,认真琢磨,精心设计,使提问有利于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提问也应该首先使学生“乐之”,只有“乐之”才能“好之”,只有“好之”才易“知之”。

第二,课堂提问要有利于学生领会和掌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学生需要重点学习和理解的文中含义深刻的内容,或者是学生不易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如果由教师一语道破,再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则远不如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求得答案的效果好。比如《药》一文中,红眼睛阿义打了夏瑜,夏瑜却说“阿义可怜”,这对理解夏瑜的性格是很关键的地方,也是理解课文的一个难点,有位前辈名师是这样设疑的:“夏瑜被阿义打了,为什么还要说‘阿义可怜呢?”对这样的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问题的学生是十分感兴趣的。他们在经历了认真的思考和议论之后,就会得出“阿义做了反动统治者的走狗帮凶还不觉悟,自然是可怜的”这个答案。再如《荷塘月色》一课,文从字顺,明白晓畅,但如果不理解作者写作该文时的思想感情与夜游荷塘绘景状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所揭示的主题,因此,弄明白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就是理解该文的“钥匙”,“为什么作者不惜笔墨把淡淡月光荷塘的景物描绘得那样形神兼备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呢?为什么作者把荷塘上月色写得那么清淡和朦胧呢?”疑问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精心设疑,循循善诱,使学生逐步体会到作者对月光下淡雅荷塘和荷塘上朦胧月光的描写,既表现了作者短暂的喜悦心情,也流露出作者苦闷忧郁的心情,而这两种矛盾的心境又是作者当时不愿与恶势力同流合污,也不愿同恶势力积极斗争的矛盾心理的折射和反映,作者是因情生景,以景显情。这样提问重点难点,就使学生对文章做了深入的分析品味和理解掌握,学生自己动了一番脑筋,获得了答案,不仅能感受到一种思维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而且对重点难点理解得深刻,记忆得牢固。在对重点难点问题提问时,要设计好提问的“坡度”,适当注意难度,教师要切实把握教材的思路和学生学习的思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否则就很难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甚至容易使学生望而生畏,灰心丧气,《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讲的就是这个道路。

第三,课堂提问要有利于促进师生感情和知识信息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评价,要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教师提问应该面向全班每一位学生,先提问题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然后再让学生回答。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还存在着这样的提问方法:如经常向某个或某几个学生发问,或者先叫学生姓名,然后才提问,或者发问之后立即指名让学生回答,或者一问未了,又提一问,也有一些教师喜欢在课堂提出一些与本课堂无关的问题,天南地北,海阔天空,虽然课堂气氛活跃,但大大偏离了教学内容,这些不妥当的提问方法不利于师生感情和知识信息的交流,也就谈不上讲求课堂教学效率了。

第四,教师所提问题的含义应该是明确的具体的,不能是模棱两可的或者大而无当的,否则会使学生把握不住问题的实质,无法问答,也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如:“这样写表现了什么?”“这一段说明了什么?”

第五,教师提问要注意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是引导学生设疑释疑并指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的组织者,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他们往往会热火朝天地引出许多枝节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把握方向。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后,不管正确与否,总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尤其是得到老师的表扬,教师一定要及时鼓励学生,而不能简单否定学生的结论或说法,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新课标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建立新型的、和谐的、民主的、开放的课堂。在这种背景下,精心设计提问,讲究提问艺术,就成了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核心。课堂提问的方法多种多样,课堂提问也应该不拘一格。教学的提问应当以从学生乐于接受新知识为出发点,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开发学生智力为目标,这应当是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教师们应该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切实掌握和运用好课堂提问这个常规武器,高质量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

(许鹏 河北衡水中学 053000)

猜你喜欢

雷峰塔思维课堂教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传奇佛塔
思维跳跳糖
浙江杭州雷峰塔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要善于统筹解决两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