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彼达人之善觉 乃逃禄而归耕

2009-06-03袁开勇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园田桃花源陶渊明

《桃花源记》是魏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之作,在研读过程中,我们除了惊叹于作者的奇幻构思,向往于桃花源的世外仙境外,亦发现作品有多重所指。我们不妨从文章的几个关键词句入手,来解读作品的思想意义。

一、“避秦时乱”——对现实社会的退避

文中写桃花源中人道:“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其实一个“避”字何尝不是陶渊明避开官场,避开政治纷乱的心灵折射。在《桃花源诗》中作者写道:“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在崇尚“清谈”的魏晋,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曲笔”呢?因作者写此文时是宋武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所以“嬴氏乱天纪”其讽世的用意是很清楚的;“贤者”又何尝没有作者的影子。那么作者退避的动因是什么呢?

孟子讲分析一部作品要“知人论世”,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负担沉重。陶渊明最初并非是消极避世的,“中国历史上并不多天生的逍遥者。一般总是入世在前,后因入世无可奈何,或憎恶现实,才出世。怀才不遇,或因官场疲惫、仕途艰难竭蹶,使他们选择了逍遥。”[1]年轻时陶渊明曾踌躇满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读山海经》其十),“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其五)这样的诗句在早年的作品中并不罕见。或者因为贫贱,或者因为抱负,其间也做过几任小官,但宦海沉浮,几经起落,最后在那大家都熟知的“五斗米事件”后,他终于毅然决然辞官归家。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或大济于苍生” (《感士不遇赋》)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正如作者在《归园田居》其一所写,“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一本作十三年)”。陶曾在诗句中流露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其一)的志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的清淡,足见其天性的率真自然。然现实的碰壁,官场的失意,与天性的龃龉,他终于领悟社会现实非一己之力所能左右,不得不作出调整,这时他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自己的故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园田居》其一)家乡,在农村的家乡,才是自己的根。于是在一篇《归去来兮辞》中,诗人踏上了归途。

二、“桃花林”——现实、理想间的屏风

在文中,是桃花林引导渔人进入那“别有洞天”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寥寥数语,写出了桃花林的静谧、纯净,为桃花源的出现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道隔开现实与理想的屏风,更是桃花源这样一首田园牧歌的序曲。诗人在这之外徘徊了十三年,如今终于回到故里。这样一道屏风可能许多人一生都绕不过,而宁愿在现实的泥潭里挣扎,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迷惘,而其实理想离你不远,就在“林尽水源”处。功利之人是进入不了那理想境界的,正如文中的渔人,最初他是无意中发现桃花源的,但后来他没有遵循桃源中人的嘱咐,违背了承诺,放弃了诚信,所以,“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也就不足为怪了。这样的仙境也不为官宦所有,上述太守即是一例,更不为刘子骥式的好奇者所能见。一切不可刻意为之,正像“南山”一样,只有心如止水、宠辱不惊之人,方可悠然见得。

走过桃花林,彻悟的诗人来到了理想的世界。

三、“良田美池桑竹”——对田园生活的歌颂

在从政治漩涡中退避之后,他并未像同时代的许多名士或佯狂,或愤世,或放纵,而是真正找到了一种自己的归宿。正如在《感士不遇赋》中所写“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唯有像他这样的通达之人,方能身归故里,躬耕田亩。

在桃花源中,诗人极力叙写自己理想状态下的田园生活,如果没有身体力行,亲劳胼胝,是不可能写出那种恬淡平和的生活的。正因为诗人有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的切身体会,才可能描绘那样一种世外桃源。写作此篇时陶渊明归隐田园已经16年了,对田园生活已有了相当的体察,故写来得心应手。

在文中作者将桃花源里写得如此之美:

田园风光之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和“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归园田居》其一)是何等的相似;

人们劳动之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从“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二)中也可得到印证;

民风淳朴之美“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和“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归园田居》其五)的情境也比较切近。

这里没有官场的污浊,没有世俗的势利,体现的是一种人与田园的和谐,人与劳动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上之美可以看作是作者心理宁静的外在投射。“所以只有他,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农民生活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陶渊明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2]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儿表面上是极力描绘桃花源的风光人情之美,其实这更反衬了现实生活中的政局混乱、礼法丧失。

四、“后遂无问津者”——对丧失理想的哀叹

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写道:“后遂无问津者。”刘子骥死后就没人去寻找那桃花源的渡口了。以前刘子骥虽然没有找到就生病死了,可是他向往我们人间有这样一个安乐祥和的社会,他要去找;后来连要去找的人都没有了,连寻找的理想都放弃了,这样的结尾是令人感到非常悲哀的。

也有评论家认为作家营造的世外桃源有点消极避世,这与《老子》里所讲的“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有某种渊源,但其普世精神亦不可否认,“桃花源与一般仙界故事不同之处乃在于:其中之人并非不死之神仙,亦无特异之处,而是普通之人,此中人之衣着、习俗、耕作,亦与桃花源外无异,而其淳厚古朴又远甚于世俗矣,本篇超出个人之外,而及于广大人民之幸福。”[3]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本篇又有它的积极意义。

正因为桃花源的扑朔迷离,如梦似幻,于是它在成为陶渊明理想化的田园农耕生活的投影,成为其诗意的心灵归宿的同时,亦成为数千年来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注释:

[1]曹文轩.第二世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袁开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201100; 江苏省泰兴市珊瑚镇初级中学225414)

猜你喜欢

园田桃花源陶渊明
走进桃花源
你好,陶渊明
再造“桃花源”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归园田居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
羡闲逸,吟式微——《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与《登快阁》比较阅读
隐匿的桃花源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归园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