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2009-06-03刘黔欣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师

目前的语文教学中,“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法已有所改进。板书、图画用投影仪投出,范读、音乐用录音机,各种背景资料如电影、电视片段、动画等用录像机、电视机。但是这样一来不仅牵扯的电教设备多,掌握起来难度大,操作得手忙脚乱,使教师对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电教手段望而生畏,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各种设备的转换要耗费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使学生注意力分散,看得目不暇接。有没有办法将这些信息有机地综合在一起,用一种设备实现课堂教学的电教化呢?在信息化、网络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之可以逐步表示图像、动画、声音、视频,使得丰富多彩的世界都可以模拟仿真,可以出现虚拟的世界,几乎所有具体学科的研究对象都可以实际表示。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新世纪的教育应该是全面创新的教育。要使课堂达到省时高效,让教师享受教学,让学生享受学习,就要用现代教育方式,用创新教育手段培养创新人才。在新型教育模式下,教学系统中各要素间的关系,要进行如下四个转换,即教师由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由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媒体从演示工具变为学生认识的工具;教学过程从传统的分析讲授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活学生认知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我们要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由丰富学习资源支持的、民主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将信息技术的运用贯穿于中职语文学科教学中,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自主参与,培养创新意识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是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老师的教学方法再好,学生也学不进去。课堂上,一味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了一批唯唯诺诺、平庸驯服的“书呆子”。巴甫洛夫心理学观点认为,青少年学习目的、意志与兴趣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他认为:如果对某一件事情有了强烈的兴趣,就会产生力量和智慧,并且在实践中对其意义的认识逐步加深,形成明确的目的性。这就是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点燃学生心中探求新知的思想火花,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

心理学实验结果表明,让人识别一种东西,用语言描述需要2.8秒,而用符号、线条、图形则只要1.5秒,用直接实物仅0.7秒,所以,若将语文教材的文字材料转换为符号性的信息(少量文字、符号、线条、简表等)和模拟性的信息(图形、图像等),就能使教学内容更具体、更形象,缩短传递的时间。另外,实验还表明:人对信息的接受,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其中视听两项合计达94%。而人对信息的记忆保持,单凭视觉为25%,单凭听觉为15%,视听结合可达65%,所以,通过信息转换让多路通道同时输入,能使各种器官同时起作用,最大限度地强化信息,提高学生信息接受的效果。那么文字、图像、动画、视频可以作用于视觉;旁白解说、示范朗读、背景音乐可以作用于听觉;一致的界面,友好的交互式操作则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眼、耳、手等器官的协同作用。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一问一答,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网络环境中的人机交互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建立起学习者与认知材料之间的直接联系,是发展学生个性化的有效方式。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都知道学生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都有一种复杂的心理,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往往在学习伊始就自然而然地产生抵触情绪。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有鲁迅先生的作品——《药》,课文中有一段描写一群人观看杀夏瑜的场面:“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对“这群看客”,要是制作一张幻灯片:一边是一只被手提着的鸭子,一边是一群伸长颈项的人。制作时再夸张一些,教学中一放,不用教师多讲,学生就会有一个形象而深刻的印象。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动态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针对这一现象,笔者采用多媒体声像系统为先导,通过多彩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诱发学生探询知识的强烈意愿,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今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可以直接在许多教育教学网站找到适合我们的教学资源。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笔者就先在网上下载了有关的动画FLASH,上课时先将故事情节播放给学生,引导他们再到书本上去查寻,这段动画在古代用文言文是如何表达出来的,这样一来自然就减弱了文言文学习带给学生的阻碍。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最后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操作电脑,自主参与学习。电脑屏幕上展现出课文里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以轻松的游戏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再以多媒体动画展开重点、难点的教学。教学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的声、光、色、形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和产生疑问,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状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自主选择,启发创新思维

陶行知说:“创造力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学民主是创造力形成的阳光、雨露和沃土。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创设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大胆设想、敢于质疑、敢于自主选择。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萌发创造动机,才能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就我们目前的教学环境而言,我们还不能将美国人的那种民主开放式的教学方式照搬过来,但是,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共享资源。网上资料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自主地、有目的地通过计算机发送和接收信息,进行交流,促进相互之间的合作,强化学生对学习的参与,从而增大学生的信息量、知识量,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把选择学习内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或兴趣爱好进行学习,必能事半功倍。

在学习《天上的科学实验基地——空间站》这篇课文时,正值中国载人飞船“神舟5号”的发射成功掀起关注太空、关注宇航事业的热潮中,于是笔者将学习的课堂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组合,三人一组,自己在网络上查找有关空间站的内容以及他们感兴趣的有关航天知识的内容,然后各小组展开讨论,通过自学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发现他们各自收集的有关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的资料有些出入,有的资料显示该空间站已经坠毁,但有些学生的资料上尚无这样的记录。面对学生的提问,笔者不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而是指导他们利用网络进一步搜索,再找出正确的答案。这次练习也让他们了解到网络资源的更新问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挖掘了学生探索问题的潜力。其次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学习基础,设计一些弹性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主选择,以便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参与效果。

三、自主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唯有实践,才有创新;脱离实践,就会扼杀创新。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想境界。为了激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笔者注重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操作能力。游戏练习是其中一项很受学生欢迎的知识游戏,它把游戏和知识结合起来,学生要把知识运用于游戏当中,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我们现在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的提高版和基础版都有配套的光盘,里面就有不少妙趣横生的练习。此外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制作简单的图画来辅助学习。如学习《风景谈》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计算机制作六幅画面,借助声、像的巧妙结合,更好地理解作品。如“沙漠驼铃”一幅画面,先推出自然风光——辽阔、平坦、空旷、寂静、燥热、单调的沙漠;然后,推出人的活动——驼队出现,声色俱备,顿时使荒原充满生机,从而突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一主题。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由无意识向有意识发展,想象力由再现想象向创新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有了一个新的飞跃。

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引入教学过程,不仅能实现学生与计算机之间交流,还能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教师在总控台上能及时了解每个学生上机操作的具体情况,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调解教学过程;同时利用双向交流功能进行学生之间的对话、经验介绍及教师对学生的辅导,也可让学习方法得当、学的较好的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经验,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应用信息技术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必须能应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符合教学规律,能够应用于一线教学。如何保证在对基础知识精选的基础上,加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仍需解放思想,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持下,大胆做实验。

参考文献:

[1]莫雷.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何炳骅,云天椿,林志荣.语文教学系统理论纲要[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刘黔欣 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公共基础教学部510430)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