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情感飞扬在语文课堂上

2009-06-03董玉宇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情感语文课堂

笔者教了十几年语文,也经历了新课程的改革,总以为语文课堂会一改以往的沉闷,然而有时却事与愿违。明明在备课时预设了种种情景营造课堂氛围,但是在课堂上却发现气氛不浓,学生兴致不高,甚至反应迟钝。在不断地反思中,笔者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语文课缺乏“情感”,于是试着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营造和谐美好的课堂心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的情感往往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具体的情境可唤起人的相应情感。每当老师走进课堂,就应像走进一个纯静的世界,他眼里只有学生,心里只有教案,手上只有教法,其他的一切对他来说似乎都不存在了,这种全身心地投入,是课堂心境的最佳预备。在教学中,教师们精心设计情境,营造氛围,以激起孩子真切的体验,引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不论是什么课型,每堂课的开头老师都应顺利地启动心理流。比如在教《春酒》这一课时,笔者首先吟诵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这些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名句。然后问学生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于是学生大声背诵起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还有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渡荆门送别》《静夜思》以及余光中的《乡愁》,让课堂一开始就沉浸在诗情画意中,然后教师仍满怀深情地说:“叶落归根,更何况最富有感情的人呢?当一个人漂洋过海几十年,每逢佳节时,手里端着一杯故乡醇厚香甜的春酒,怎能不为之动容,怎能不尽情地倾吐呢?下面让我们走近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去领略她那美丽的乡情!”学生被这诗一般的意境所感染,良好的课堂心境开始形成。但绝不就此罢休,要扩大这个“磁场”,在学生“品春酒,懂琦君”这一环节后安排了写作活动,在满文军饱含深情的《望乡》的音乐中让学生仿照余光中的《乡愁》改写《春酒》,就这样,层层深入,推波助澜,走向高潮。在这样一种心境下,师生的话语很容易相互感染,相互激发,从而产生了一朵朵智慧的火花。整堂课使人人都笼罩在这种和谐的氛围里,这是一种绵绵不绝无处不在的“气”,一股勃勃的生气,一股神奇的灵气,师生双方都觉得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整堂课充满了活力和魅力。

二、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感情性,蕴含着博大的人文精神,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发挥语文“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教师就必须深挖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和积极向上的情感因素,用饱满的情感教学感染学生。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的要点、重点,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难点、疑点,也要分析教材中作者和某些人物角色的思想感情,并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努力体验其中的情感,以便真正把握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即在备课时既要备认知因素方面的课,又要备情感因素方面的课。在备情感因素方面的课时,要牢记一点:要使自己在教学中用教学内容所内含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自己必须首先被这种情感打动、感染。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在这方面,一些优秀教师为我们作了很好的榜样,斯霞老师在《我怎样备课》一文中曾详述了自己备情感性、体验性内容方面的课的体会:“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也是教师自己受教育受感染的过程,这一点,我在备课时体会比较深。我在备课时,总是要求自己从接触教材开始,自己的思想感情就和作品里的思想意境融合在一起,为作品里主人翁的爱而爱,恨而恨,忧而忧。每当钻研一篇课文,我总要反复地读,反复地想,反复地体会。”只有把“情感性、体验性”内容备到深处,在教学中才能确实深深地感染学生。

在教余秋雨的《信客》一文时,笔者把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懂得关爱和敬重社会上这类平凡而伟大的人作为教学重点。因为余秋雨的大文化散文,把感性的生命体验和理性的思考相融合,内涵丰富,打动人心。古人说得好:“文章合为时而著。”过去了一个世纪,作者为什么还要倾注那么大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呢?文章有无现实意义?笔者用此问题拉近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并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人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生立足于文本,可做多角度阐释。笔者适时提出两个角度的问题,把拓展探究引向深入。问题一: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诚信缺失”的不良现象,使学生认识到“诚信为做人之本”“诚信为立国之本”。并提供诚信格言。问题二:引导学生关注无私奉献的一类人,看看我们周围,是否有这样的人。学生各抒己见,师总结归纳:榜上有名者固然可敬可佩,如感动中国的杰出人物,但无名英雄又何止千万?像守望敦煌41年的樊锦诗、解读黄土天书的刘东生、种植希望的席宝力皋、从74岁开始用蹬三轮车攒的钱资助贫困大学生的白方礼……乃至许许多多在各行各业默默耕耘的无名英雄。帮助学生感悟:关爱他人,助人自助的一生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

三、要让自己的感情飞扬于课堂

刘勰说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之所以令人倾倒,首先在于它有深厚的感情,这是任何语文教师不应该忽视的。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不仅具有引导作用,而且还具有情感上的感染作用。教学专家李吉林老师曾指出:“情感是语文教育的‘渠道‘灵魂和‘根。”“而‘教材——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老师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一旦学生心灵的“情”弦鸣响,情感的火苗燃起,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迸射出生命的活力。而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该是将满腔热情播洒在课堂中,或喜或悲或怒或忧,情真意切,这样才能触发感情,感染学生,感染课堂。自然“拨弦”“点火”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我们可以用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甚至有一定幽默感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其次,教师言语表达的情感要真挚感人,而不是无病呻吟,故作多情。“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于漪老师谈我们当年的语文课时曾说道:最难忘的是老师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情景。老师讲着、读着“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时,眼里噙着泪花,对国事感慨万千,令人揪心;讲述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时,激昂慷慨,使一室振奋。我们跟随着老师朗读,吟诵,思考,体味,历史风云如在眼前,家乡装进胸中,国家社稷装进心中。课后,大家仍激动不已。星期日,三五同学结伴,奔赴北固山,登上北固亭,面对滔滔江水,大声背诵“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充盈胸际,人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豪气冲霄汉。于漪老师之所以对当年的语文课记忆犹新,完全是教师自身的激情。再次,我们还可以借助课文本身的情感力量来拨动学生的“情”弦。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学“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文字有血有肉,并不是枯燥的符号。文中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发的道理,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笔者认为,一旦通过我们的努力做到这一点,语文课就可能活力四射,魅力无穷。

四、必须缩短作品与学生的距离

目前中学的部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作品感情深沉,学生对此不易理解,更不易被打动。为了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教师必须缩短作品与学生距离,恰当地在作品与学生之间架好桥梁。常用方法有背景渲染法、情境创设法、换位思考法等。这些方法拉近了学生与作品的距离,更好地起到了融已入文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曹操的《观沧海》时,首先让学生自己课外查找关于曹操的知识,初步了解曹操的一生和写这首诗的背景;其次让学生问一问家长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联系自己读过的《三国演义》,评价一下曹操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了解了写作背景:曹操在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定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先后削平了各地的割据势力。建安五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八月,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统一了北方,统一全国的大业指日可就。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这样的背景下,曹操是斗志昂扬、意气奋发。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地理解了这首诗的基调:苍凉慷慨;以及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作者是在写自己的生活,自己那博大的胸怀。可以试想:若是一年之后(赤壁之战之后),曹操登上碣石山,他还能写下这样气势磅礴的诗句吗?那恐怕是“日暮途穷”“长使英雄泪沾襟”了。

五、整合资源自主阅读,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语文课堂是活的课堂,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动”起来。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他们的大脑才能兴奋起来,他们的思维才能动起来,课堂气氛才能活起来。著名作家吴伯箫先生生前十分关心语文教学,曾对语文教学提出过言之灼灼的忠告:“现在的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阅读原文上。” 课堂教学资源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适时引进生活中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学习素材,才能使教学资源真正发挥作用。在教胡适《我的母亲》时,有学生认为母亲对胡适管教太严,并流露出对自己的父母管教过严的怨恨之情。于是笔者选择了毕淑敏的散文《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和叶倾城的《母亲的心》,摘取《傅雷家书》中傅雷先生在不同时期写给儿子傅聪的两封信,《读者》上充满浓郁的父母之爱的散文《离开》,指导学生阅读并探讨什么是真爱。有的同学对傅雷先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起《傅雷传》,并借来了由傅雷翻译的巴尔扎克的作品。就这样,同学们由对一组文章的阅读,延伸到对相关作品的阅读,视野开阔起来,精神活动也随之丰富起来,当教学资源与学生心灵契合时,它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我们大可以在紧张的语文学习中抽出一点时间、挪出一方空间,让学生进行轻松自由的自主阅读。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在谈到如何提高美国人母语识字读写能力时,特别推荐一种阅读方法——随意自愿阅读。读自己喜爱的书,不用写读书报告,不要求在每章阅读后做思考题,也不要求查阅生词,碰到不爱读的书就放下,再去找另一本。 让学生在熟习课文的同时,去自由的读书吧!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之学好语文、用好语文,“自主阅读”是必由之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要为学生自由漫步书林而创造条件,让他们广泛涉猎。这是许多学有所成的人的成功经验。只有给学生以自主阅读的时空,让他们有时间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才能让他们热爱读书、热爱语文。

情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是促进课堂焕发生机的重要根源。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充分挖掘这一特殊资源,用满腔的真情去同学生“对话”,让教师、学生和作者的情感飞扬于课堂之上。

(董玉宇 浙江省上虞城北实验中学312300)

猜你喜欢

情感语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