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语文作业设计初探
2009-06-03周颖
周 颖
一、高中语文作业的现状
新课程语文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作业设计,是落实“课程标准”的措施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高中语文作业作为高中语文课堂与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养成的重要作用。高中语文作业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过程和生活方式,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学习需要、生活需要和人生需要。
作业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其作用不言而喻,然而传统教学中的高中语文作业,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方面:在作业设计布置方面,应试色彩浓厚,除了写作作业,一般都着眼在语言积累和语言训练上;往往以单一的练习为主,要求学生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作业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完成,学科本位现象严重,教师评价成了“专利”。学生方面:学生对作业无所谓,抄作业和不做作业现象严重。教师很少考虑课改中提到的“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三维目标,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在作业中荡然无存,久而久之,学生成为作业的“奴仆”,学生的情感在此泯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无从谈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遭到扼杀。语文作业的天空一片阴霾。新课标中指出:当前题海泛滥,孤立繁琐的字、词、句的训练盛行,弊端甚多,必须大力扭转。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对高中语文作业设计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二、教师在学生作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教师在学生作业设计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若教师在观念上存在误区,那就会极大地限制学生的知识视野,制约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与新课程改革相背离。那么,目前在高中传统的作业设计形式下教师存在着哪些误区呢?
误区一:语文作业都是课堂之外的学习任务
不少教师精心准备课堂讲解,生怕讲得不全不透,教师传授知识内容占据了整个课堂时间,为了检查学生消化吸收内容情况,课后才布置用于巩固所讲知识的作业就自然而然。对此大家习以为常,并无异议,似乎很少有人认真观察思考过语文课堂有讲无练的方式对帮助大多数学生复习、巩固、延伸知识和技能到底效果如何。笔者通过调查以为,这种把所有练习完全推到课后由学生处理的做法值得商榷。
出现以上现象,究其原因,教师不讲不放心、不踏实是其一,还有就在于舍不得时间,认为占用课堂来练习不合算。从根本上讲,还是教学观念未更新的缘故:不相信学生,低估学生,不相信学生有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未真正理解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定位。且不说完全的课堂讲解这种单向的信息传递形式单一、气氛沉闷、令人乏味,单就学生接收来看,教师讲的学生未及时应用,不实践就看不出问题,也就很难让学生把握重难点。如果能够在讲后当堂练习,在应用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出了错误在当时就纠正,这有利于加深印象、帮助理解,还不费时。再者,完全由学生课后完成,不便于及时准确反馈教学效果。学生课后解答作业问题,难免有些疑惑,而又无教师相应辅导点拨,实事求是地讲,在多种课业负担下,不少学生只得被动应付,抄袭相关参考资料。这样的作业质量可能误导教师准确判断学生理解掌握课堂内容情况,教师预期目的根本达不到,教学效果也就无从保证。
教师为求心安,语文课后必须布置作业或语文作业都留在课后的做法恐怕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自欺欺人并不为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呼吁过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成都二十中特级教师黄克明老师也一直积极倡导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多形式多角度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附加值,这都极富有启发意义。因而,我们提倡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留出充足的时间,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为依据,设计适量有针对性的旨在训练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的练习,既精讲又精练,讲练结合,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误区二:语文作业都必须形成书面文字材料
一提起作业,也许不少教师头脑中便想到作业本,因为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语文作业就是写在作业本上的练习题。诚然,要求学生在听课之后,就运用课堂学到的有关知识、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这有利于培养他们动脑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还可以检查听课效果及练习书面表达能力,一举三得。但是我们仔细研究这种做法就会发现,它抛弃了我们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说”。这明显是重书面表达、轻口语训练的表现,是应试教育支配语文教学的间接反映,它也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现代语文教育的方向,干扰了新课程下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科学评价,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这样的语文教育便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这一点不少教师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语文教育的实践目标在于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口头表达和口头交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快捷、广泛,时代为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关注学生未来语文应用水平。所以,语文作业这个教学环节必须转到兼顾口语训练这个方向上来,任何偏离这个目标的做法从根本上讲都是功利的,是不可取的。
鉴于此,语文教师应纠正过去错误的倾向,切实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不妨就先从语文作业这个环节抓起,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结合教材,设计一些适合提高口语水平的练习。如诵读、问答、讨论、论辩、复述、口头作文等等。把这个原则落实到每一堂语文课中,相信也会从另一角度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误区三:语文作业都必须要能监控
学生听课务必记下所有内容的笔记,学生阅读必须有摘录或读后感,学生自习必须有练习题上交,这也许是不少语文教师的一贯做法,也就是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包括每个细节都要在教师的监控中。这是受美国诺伯特·维纳控制论的影响,过分迷信定向控制、反馈调节理论的反映。其实,语文内容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诸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无法量化,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改变也不是直呈式的,它受社会环境、家庭因素、人际关系等影响,更多在于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尤其是那些改变学生精神气质的部分不是笔记、读后感、练习能反映出来的。课堂内教师的某句话,文中某个观点或某个优美而富哲理的句子打动了他们,启发了他们,彻底改变了他们的认识观念、价值取向,使其顿悟,这个意义远远大于一两道可以检查的习题。所以留一个空间给学生,让其自由领略感悟、涵咏体察应是语文教育的题中之意,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尤为关注的内容,因而我们教师要学会该放就放,企图监控学生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不是科学的态度,更不是明智的做法。
当然,这里要明确一点,基础教育阶段,知识的传授和继承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保证教学质量,适当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必要的,是无可厚非的。我们所讨论的是作为语文不是每课每一点都要记,每阅读一篇都要写,每节自习都要做题,教师一定要分清哪些可以而且必须监控,哪些不能且不必监控,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误区四:语文作业就是教材练习题及辅导练习题
不少教师布置的语文作业不是课后练习题,就是某种辅导资料上的相关习题,几年下来基本没什么变化,这种呆板的程式化练习丝毫激不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教说到底就是为了考,彻底撇开了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审美境界,让学生体会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性灵情趣的内容,死气沉沉的练习把一个五彩缤纷的语文世界抽吮成一个枯枝败叶的题堆,了无生趣,剥离了语文和生活的关系。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或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这实际上就明确强调了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相结合,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因此,语文作业的设计就要下工夫,要有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留意生活的内容,那些生活化不强的作业使学生脱离了对现实的感知、对周遭的观察、对世界的体悟,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力被钝蚀,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被阻遏,对世界的好奇与洞察被磨洗。
三、为优化学生作业而采取的对策
在当今的新课标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走出传统误区,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架构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作业,使学生在作业中获得乐趣,承受挫折,提高能力,促使其个性的充分发展,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加特长的新型人才。
鉴于此,笔者认为在新课程下高中语文作业设计必须让以“趣”为基础,以“精”为根本,以“活”为原则,以“创”为追求的理念深入人心。那么具体的措施可以有哪些呢?
(一)设计个性化作业,因材施教
个性化作业设计的前提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认识到发挥学生自主的重要性。孟子曾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学记》中则明确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孔子倡导的“因材施教”也应贯穿在作业设计布置当中。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现状,打破传统所有学生做同样的练习题的单一局面,应该在既可以锻炼大家基础能力的同时,在“尊重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学生本身实际,并根据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和自身特长等诸多因素,让设计的作业内容尽量趋于个性化。
比如教师在完成一首古诗的教学后,设计作业时就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差异,一方面让基础较为薄弱、迁移拓展能力暂时有困难的学生或通过基础习题或通过背诵课文等方式反复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以后知识的迁移拓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让那些基础比较扎实、知识迁移拓展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在掌握文本的情况下,可以尝试通过改写、仿写、课外比较阅读等方式,为他们提供发挥各自特长的机会,促进他们个性化地发展。
笔者在教学《荷塘月色》一课后设计了这样的作业:(1)摘录四至五个形容词,将它们连缀成一段话,不少于30个字。(2)请鉴赏文中几个通感修辞的妙处。(3)古人对月亮的描写很多,请摘录描写月亮的诗、词各一首,并写一篇100字左右的鉴赏文。(4)仿照课文,写一篇以“灵中的荷塘”为话题的作文。(自主选择二到三题)这样由容易到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设计作业,有的放矢,培养学生答题能力,又可使学生根据实际能力自主选择作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学生又是比较好强的,只要教师稍微“激将”一下,学生便会知难而进。
事实上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某种程度上也正好体现了新课程下“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的理念。
(二)设计探究化作业,训练思辨能力
探究式作业,是指学生独立地去探究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一种作业形式。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课改”不断深入,语文探究性学习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语文探究性学习不该仅仅限于语文课堂,因为它的广度和深度会受时空局限性的限制。作业应是语文课堂探究性学习的必要延伸。
例如人教版第三册语文教材《灯下漫笔》的课后习题第四题和《陈情表》的课后习题第五题。这两个作业,前者可以利用发散性思维训练展开一场开放式的讨论,重在剖析;后者可以从所给的材料延展开去,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辨析,重在质疑。这两个作业都可以作为探究性作业留给学生们。
笔者曾进行过这样的尝试:以中秋赏月为情境,在赏月、说月、咏月的基础上设计了以“月亮”为话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探究的组织形式,以个人研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的实施过程:确定研究的问题——收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形成假设——初步交流——成果展示交流。经过一阶段的合作探究,班级里竟然筛选出120句咏月诗句,涉及作品近100篇,也写出了《月与诗人》《咏月诗话》《苏轼咏月诗研究》等不少佳作。
笔者曾在讲授完《论语——君子之风》后和学生一起探讨过“为什么古代的知识分子宁愿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去安贫乐道?”“安贫乐道的精神是否适用于今天社会?”“现代人应该拥有一种什么心态?”这些问题,结果学生参与讨论甚至争辩的热烈场面让人惊喜。这样的探讨既锻炼了学生的思辨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真正理解,可谓一举两得。
值得慎重的是,新课程下要在班级教学中做好这一点,教师不可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急于求成地搞一刀切,非要所有学生把作业按统一格式写在作业本上,而忽视现在的学生大都是思维活跃、极富创意的,这样机械的模式一以贯之,很容易挫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反,如果教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完全可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新课程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语文教师也要有与时俱进的勇气,不断反思语文教育的诸多细节,更新观念、大胆探索。
(三)设计生活化作业,形式多样
生活化作业,是指利用一些有价值的生活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作业中学生活、用生活、服务生活的一种作业形式。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或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实际上这就明确强调了语文学习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要与生活紧密结合,“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语文作业的外延也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因此,教师在语文作业的设计上不仅要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而且还要关注身边事情、留意生活的内容,让语文作业形式多样化。
例如学习完郑愁予的《错误》后,可以尝试设计以下作业题:
1.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到图书馆查找中国古典诗词中发生过的类似的“美丽的错误”,并做简要分析。(口语、书面表达均可)
2.尝试把文本改写成短幕剧并表演。
3.辩论:“美丽的错误”是谁造成的?(正方观点:过客;反方观点:思妇)
4.罗大佑演唱的歌曲《错误》与文本在表达艺术上有哪些异同?
实践表明,设计这些作业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而且还极大程度地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探索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相信随着语文教学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随着新课标在全国的推行和深入,会有更多的好办法,让学生乐学、活学、会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发挥自己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建华.高中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与维持[J].上海教育科研,2003,(10).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周颖 浙江省富阳中学31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