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
2009-06-03范文来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起点。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曾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用十分生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问题意识的作用。现代教学观念认为,不会提出问题的学生,不算是学习好的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营造民主氛围
1.创设宽松环境,使学生敢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使学生敢问,需要问题有意义。学生问题意识产生萌芽于老师对学生的鼓励。事实上,每个学生都爱问问题,而且从生下来那一天起他们积压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有无数个“为什么”,很多同学为什么不爱问问题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存在许许多多的心理障碍,担心提出的问题师生认为不是个问题而惹人笑话。或者是因为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害怕提的问题过于浅显或落俗而遭人讥讽,顾虑重重。作为老师,应充分了解学生这种心理活动,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多给鼓励性评价。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知识简单,学生不感兴趣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学机智。笔者在一次教学佛教时,改变了教学方法,学生学有兴味。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
2.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后,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中学生正处于精力、求知欲旺盛时期,思想活跃,对自然和社会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新鲜感,常常总发问“为什么”,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所以,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拉大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形成师生双边交流的现代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显露灵性,展示个性,让学生说个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巧妙引思,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技巧。技巧得当,学生感到有兴趣,学起来就积极主动,满腔热情。“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是问题,是引起思考的动因,是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的最积极因素。可见,教师的点拨提问和客观评价价值极其重要。
1.巧语评价,使学生善问
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往往会散而乱,或者根本不切合教学内容。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应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羚羊木雕》中有这样的思考题:“爸爸把贵重的羚羊给了‘我,‘我把羚羊转送给好朋友,这样可以吗?为什么?”当时就有“可以”和“不可以”两种答案。认为“可以”的理由如下:因为爸爸把东西送给了我,就是我的。我有权把它送给我的好朋友;回答“不可以”的理由如下:爸爸是一家之主,东西是他送给我的,应该听爸爸的。学生对于答案的评价也都是表现为同意“可以”或“不可以”的二选一式,当学生们开始争论得面红而赤时,笔者发表了自己的评价:“我认为这两种答案都对。”但马上又把评价权交给了学生:“你们觉得我的观点有道理吗?”同学们再次掀起研讨的高潮,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思维得到完善和发展的训练。
2.巧点引导,使学生会问
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地乱问。不要为提问而提问,也不能一疑就问,每题必问。有关研究表明,学生提问是从模仿开始的,如果教师倾向于提认知水平高的问题,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提出的问题质量较高。因此,教师要做好提问的言传身教,不仅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问,为学生提出问题做示范。长期以往,学生在教师的熏陶下,潜移默化,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困难的是提出公式,而不是证明公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然要靠后天培养。由于学生学习、生活经验都不足,仅靠胆量和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不容易提出切中知识关键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并在发现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学会”需要“会问”,“会问”才“学会”。因此教师要坚持把“教”变成“引”,把学生被动的“学”,变成主动的“问”。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问”是过程,“会学”是升华,是创新。教师要抓住契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引”上下工夫。
三、挖掘教材,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多元思维的发展
1.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使思维活动由单向转向多向,由单一趋向多元,充分发挥思维多元优势。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安排一些问题让学生开展辩论,从辩论中获得真知。在此,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抓住争论的焦点,因势利导,巧妙地把问题引向深入,及时引导学生识破假象,把握本质。通过辩论,有利于打开学生逻辑思维的大门,也打开了语文教学创造性的大门,使教与学融为一体。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突破常规教学,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方位多层次的提高。
2.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杜威认为:“知识决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一部分,既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如同人们始终会遇到新的、不明确的、困难的情境一样。”可见,探究是包括学生学习在内的一切活动的本质属性。探究赋予学习者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者通过独立、深入地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从问题开始,由解决问题再到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使整个学习过程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3.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在以培养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新时期下强调由学生自己去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后,教师一般都是直接给学生以逻辑性很强的推理方式或详尽的解释。学生有问题,老师作出解答,这在传统教学中本是无可厚非的,甚至是应该的。而根据新课程理念,强调更多的是学生自己去经历,我们应将主要由老师解决学生所提的问题转变为尽量由老师引导和帮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让他们自己去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思想碰撞、小组交流来解决。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实践证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答”,更要学会“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纪尧兵.如何在数学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教学与管理,2007,(6).
[2]刘建芬.“问题意识”——乐学、勤学、善学的法宝[J].甘肃教育,2007,(6).
[3]黄丹红.物理教学与“问题意识”的培养[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范文来 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3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