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并重说教法

2009-06-03胡凤丽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文意词句文言

长期以来,高中文言文教学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始终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为目标,要求学生能读懂课外文言文片断,能解释关键实词和虚词,能把握特殊文言句式,能简要翻译重点文句,确保高考此类试题不丢分。因此,教师在教授课本文言文时,就奉行“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把一篇文辞优美、情感丰富的文章嚼碎了一点一点地喂到学生的嘴里,致使那些选入课本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品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甘蔗渣滓”。教学内容重“言”轻“文”;教学过程呈现涣散状态,说到哪里算哪里;教学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新;教和学脱节,少有师生互动。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除了按要求死读、死记外,体会不到一点美感,尝不到一点乐趣。

在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学不再是被改革遗忘的角落,追求文言文教学“文”与“言”的和谐统一应该是语文教师的新目标。这里的“言”,指的是“文言”,或“文言阅读”;这里的“文”,指的是“文学”,或“文学鉴赏”。“文言阅读”和“文学鉴赏”,是两种训练,它们虽有密切的联系,但也有很大的不同。偏重语言知识,可能把文言文教得类似大学的古代汉语课;偏重文学鉴赏,又可能把文言文教得类似大学的古典文学课。钱梦龙先生说:“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教文言文,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这里讲的不仅是“文”与“言”相互依存的关系,也是“文”与“言”和谐融合的情景。那么,中学文言文教学,如何做到文与言的和谐统一呢?“文以载道”,既然文言文是作者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的载体,那么,教它也就要遵循一般教读文章的规律,披文入情,以阅读带动鉴赏,以鉴赏促成阅读。

一、以美读培养兴趣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条途径,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但诵读应在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进行,分清句读,把握文意,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诵读还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进行。第一步,分清句读,揣摩其停顿、轻重、语气和节奏等;第二步,除读出轻重缓急和节奏语气外,力求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略作品内涵;第三步,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相关资料,疏通文意,并在教师的帮助下,真正弄清文意,然后进行表情朗读和背诵。对于那些经典精美的文章,在品味其语言美、韵律美的基础上, 教师可引领学生拉长声调、摇头晃脑、眉飞色舞、声情并茂地读,就像三味书屋里的寿老先生读“铁如意,指挥倜傥……”那样,让人的整个身心陶醉在优美的文辞里。对于不同风格的文章还可以有不同的读法。如:《陈情表》和《祭十二郎文》抒发真挚而细腻的情感,就像一首首如泣如诉的小提琴曲,要轻声细气地浅吟慢读;《赤壁赋》和《逍遥游》抒写洒脱而奔放的胸臆,就像一首首气势磅礴的交响曲,需用激越高亢的声调,酣畅淋漓地来诵读。有些诗文甚至可以试着教学生吟唱,唱得词句落英缤纷,唱得诗意摇曳生姿。无疑,这样的忘情美读会使“文”与“言”的交融达到极致,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以鉴赏陶冶情操

古典作品离我们时代较远,表意又很含蓄,讲究炼字琢句,重视用典采韵,所写的生活又不是我们熟悉和了解的,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必须对作家经历、作品内容、社会背景有较多的了解和把握,学会“知人论世”。其次,还要调动生活阅历、运用知识储备,借助艺术敏感,驰骋想象,细致入微地理解作品,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将课堂变为情感剧场,引导学生走进作品,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去与作者同喜同悲、共乐共怒,从而更深入地感动于作品的情感之美和作家的人格魅力,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产生共鸣,萌发向往。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抒写了“多可喜,亦多可悲”的人之常情;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充满了“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的歉疚之意;李密的《陈情表》,尽现了“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拳拳之心:哪一篇不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作品?品味鉴赏可以让我们领悟亲情的可贵,感受人性的美好。烛之武退秦师的胆略和智慧,勾践灭吴的忍耐和执着,王羲之知死生的睿智和进取,苏轼游赤壁的豁达和乐观,陶渊明归园田的恬淡和闲适,哪一位古圣先贤的志趣不启迪我们的心智,教会我们做人?品味鉴赏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当然,一切鉴赏活动都是建立在理解文言字句和把握文意的基础之上的,反过来,感悟鉴赏又可以加深对字句的理解和文意的把握,二者相互作用。

鉴赏之余,甚至会有人试着去模仿,2004年湖南省高考满分作文《祭弟文》(文言体悼文)就是一个明证。可以说该考生对韩愈《祭十二郎文》已烂熟于心,否则,不可能在考场之上写出如此精彩的文章。可以想象一定是韩愈在文章中所倾注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他,因此他才记住了文中那些长长短短的句子,并且信手拈来,不着痕迹,成就了高考作文满分的梦想。

三、以探究提高能力

新课程主张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文言文教学同样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共同讨论,最后解决问题。这里的学生自读不是盲目的自读,而是有针对性的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重点阅读,或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疑难问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而这样的过程更是直接培养能力、提高能力的过程;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发现教师发现不了的问题。朱熹先生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文言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也应该是多层面的,既不能忽略对“言”的积累,也不能轻视对“文”的理解。对于文言字句的学习,主张学生尽可能地借助工具书自己完成,确有疑难就应提出来讨论解决,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要求学生自行归纳整理,主动形成文言词句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探究的精力还要放在文化常识、文学掌故、思想内涵、人文情感、审美趣味等方面,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提升个人生活品位和人生境界,还可借此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如学习《兰亭集序》时,学生就提出了一个较为尖锐的问题:王羲之在文章中反对古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主张在有限的人生中积极去做点什么,表现出忧国忧民、渴望救国家“倒悬之急”的大志和旷达进取的人生态度。但他本人在写完文章两年以后,为什么突然称病去官,且到父母墓前立誓永不再仕,以寻求“当以乐死”的境界呢?探究这个问题,必须要联系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复杂的思想状况以及人性中的某些弱点。真正弄懂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且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使学生思维更加敏锐,思考问题更加深入;同时还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思维力度,大大拓宽了教学思路,并进一步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也只有这样,文言文教学中的“文”与“言”才得到并重,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因此,文言文教学不单是传播知识,更应该用古圣先贤的智慧、美德去启迪和熏陶学生,寓智育、德育、美育于一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参与,以美读培养兴趣,以鉴赏陶冶情操,以探究提高能力。如此教学,才能更好地完成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任务。

(胡凤丽 安徽省安庆一中 246003)

猜你喜欢

文意词句文言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工筆文意之大化——关于田禾虎画风格元素特征的分析
表达准确,文意清晰
借你一双明亮眼,力拨迷雾见阳光——破解文言文文意理解常见设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