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提问技巧,发展学生思维

2009-06-03林树国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课文思维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这是著名教育家斯第多德的教育格言。在斯第多德先生看来,发展思维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他说:“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真理,而且要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同样的话:“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训练,不要只顾到语言文字方面,忽略了思维的训练,要把思维、语言、文字三项一致训练,使之相辅相承。”我们教师就是要利用课堂为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条件,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我们知道,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只有教者的主导作用和学者的主体作用都发挥出来,教学才能取得理想效果。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思维,而课堂提问则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手段。一个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很讲究提问的艺术的。

下面就课堂上的提问艺术提点粗浅的看法,与同仁探讨:

一、抓住契机,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并非一开始就饶有兴趣,为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根据教材内容,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把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学生急于求解这些问题,就能激活思维,他们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所以,教师要审时度势,抓住契机提问,不能坐失良机。

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抓住契机提问。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促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于老师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一位老师教《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就提出问题:“题目中的两个‘死各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当然激发了学生对本文的兴趣,使学生急切地研读课文寻找答案。最后,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

不消说,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它不但使学生释疑,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但要注意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无的放矢,把学生弄糊涂。

二、把握深度,培养思维能力

教师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这是提问的目的所在,违背了这一原则,一切问题都是毫无意义的,一切提问都是徒劳无功的。可是,有些教师就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笔者曾经听一位教师讲课,学生已打开课本了,可是教师还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什么?作者是谁?”这样的问题,不动脑筋就能回答,根本起不到培养思维能力的作用。教师这样提问,没有把握住问题的深度。

一位教师教鲁迅的《藤野先生》时也提出问题,但学生几乎都不用开动脑筋就回答出来了,课堂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很肤浅,华而不实,没有达到教学目的。例如教文章的第一段:

“……‘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教师这样提问:“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立刻大声回答:“比喻。”

很明显,学生早已掌握这种知识,教师偏偏在这种情况下提这样的问题,这是明知故问,怎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如果这样提问:“‘清国留学生的相貌有什么特点?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思想?句中的修辞手法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色彩?”同学们就会积极思维,从而培养了思维能力。所以,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教学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逐层推进,加强思维训练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教师在备课时要构思好提问的整体思路,要能够逐层推进,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从而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

例如教毕淑敏的《我很重要》,为了深入感悟作者深邃的思想,培养学生自尊、自信,教育他们热爱生命,笔者便按文章的整体思路设计出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提问:

首先,针对文章的1—6自然段提出这一问题:“题目是‘我很重要, 可一开始为什么用排比句式连续说‘我不重要?”让学生明确:改革开放以前,社会不重视个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时代的进步,个体才得到重视。这是破旧立新。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作者认为‘我很重要的依据是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7-40自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三个问题:“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我们是否重要。那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断定‘我很重要的?”这一问题的意义更深一层,为下个问题作铺垫,为明确题旨作张本。第四个问题是:“在我们身边,有一些人认为‘我很重要就是‘以我为中心,一切从‘我出发。你认为课文中所说的‘我很重要与这些人的‘我很重要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讨论之后明确:“以我为中心”,一切从“我”出发是极端个人主义,事事处处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而本文说的是要充分了解生命的价值,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明确生命的意义(主旨)。至此,笔者趁势推进,提出第五个问题:“在生活中,你是否也认为自己‘很重要?为什么?”

这一系列问题按照一定的思路延伸,环环相扣,逐层推进,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不仅理解了文章的知识,更加强了思维训练,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四、纵横联想,发展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老师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发展发散思维。例如对一篇课文的层次关系,学生划分之后,教师要提问学生:“是否有其它的划分方法?”学生学习了“疑问句中,代词宾词前置”的句式,教师要提问学生:“宾语前置的句式还有哪些类型?”“倒装句有哪些类型?”通过这些训练,学生会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也会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学习了《“布衣总统”孙中山》一文后,可以提出问题:像孙中山这样勤俭朴素、以民为本的伟人还有哪些人?学习了希姆博尔斯卡的《底片》,可以提问学生:“我们周围的环境是否也受到污染,我们该如何保护环境?”学习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诗句后,可以提问:“在现实生活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这样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学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若只教给学生知识,不使学生学会思维,就无法教好书;学生若只会读书,不会思维,就无法读好书。教师要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或者说不能进行高质量的思维。因此,教师备课时应懂得把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编拟成一个个深度适当的问题,并抓住契机提问,给学生创造思维的条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创造力,使我们的教学达到最佳的境界。

(林树国 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 515400)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课文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培养思维能力
背课文的小偷
培养思维能力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