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修辞教学的审美性与趣味性
2009-06-03李静
李 静
修辞学是一门集理论、应用、艺术为一体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教人怎样说话,能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修辞学者,乃研究辞之所以成美之学也。”[1]“所谓修辞学,实即研究如何修饰文辞、使能充分地美妙地发挥作者情意的一种技术。”[2]由此可见,修辞学是装饰语言、使其变美的学科,是介于语言学和美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审美性和趣味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审美性原则
既然修辞学是一门艺术性学科,所以它与文学、美学的关系是很紧密的,在很多修辞学教材中所提到的修辞现象都体现了一定的美学特点,具备一定的美学内涵,所以可以把修辞学提高到美学的层次来讲授,尤其是在修辞格的教学中。
第一,运用一些美学命题来归纳辞格,就是把美学特点相似的辞格归纳在一起讲授,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如比喻、比拟、摹绘等辞格,都体现了传神之美,所以可以结合美学中的传神来理解,“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这句话指出了眼睛更能表现出一个人的风姿,表现出生命的活力与灵气。而比喻、比拟、摹绘都是通过喻体、物或人、情状来达到这一效果,体现出所描绘的物或人最核心的特点,给人以“状溢目前”的美感。
第二,把修辞教学与古典诗词结合起来。中国古人非常重视语言的美,所以在古典诗词中,辞格的运用是非常多的,并且非常巧妙。比如在双关修辞格的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明白这种修辞手法具有表层和深层两种涵义,然后又通过介绍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双关来让学生明白这一修辞手法,对于中文系学生来说,古典诗词是他们所熟悉的,笔者选了《西洲曲》中“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以及《子夜歌》中“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并且充分利用了“莲”的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在传统修辞格的教学中,常常是老生常谈,就辞格来谈辞格,不能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效果,而把修辞教学与美学、文学结合起来,既能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拓宽学生的理论思维;又能使学生在更高层次上理解修辞,认识到修辞学所蕴涵的美学特点,进而从主观上真正感觉到语言是美的。
二、趣味性原则
在修辞学的教学中,趣味性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通过新鲜生动的例子来说明理论。关于修辞学的很多内容,在很多教科书中都是老生常谈,所举的例子也是人云亦云,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任何的新鲜感,所以在教授时,要注意所举事例的生动性。这些事例既要与学生的生活有关,让他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又要充满新鲜感,这样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性,不能太迎合学生的趣味。在教授双关辞格时,笔者运用了广告语和歇后语来设计课件,这两者是大家在生活中每天都能接触到的。
广告语中的双关:1.真“橙”爱你每一天,汇源果汁;2.身在“伏”中不知“伏”(科龙空调);3.人类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电脑);4.一臭万年,香遍万家(北京王致和臭豆腐);5.汾酒必喝,喝酒必汾(山西杏花村汾酒)。
歇后语中的双关:1.外甥打灯笼照舅(旧);2.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3.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子(胆);4.盐堆里爬出来的,说咸话(闲)。
在这些例子中,都运用了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这样,学生对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就有了清楚的理解。
其次,利用影像吸引学生,电影是声画结合的艺术,在很多电影中,导演力求电影能够吸引受众,所以会运用各种手法,这其中也包括一些修辞手段的运用。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常常会给学生放映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影视片断。这样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拟人辞格教学中,动画是最能体现这一修辞格的影像的,所以笔者选了《快乐的大脚》中开头一群企鹅边唱边舞的片断,这段画面很美,在白雪皑皑的冰层中,一大群企鹅狂欢的场景,企鹅的动作非常悦目,学生们捧腹大笑,这样企鹅生动的形象就让他们把对拟人的抽象理解化为具体。
总之,在修辞学教学过程中,审美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要结合使用,大雅大俗,亦庄亦谐,既使学生获得知识,又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但要注意这两者的适度,如果过于强调审美性就使课堂变得枯燥,而过于强调趣味性就使学生只注意悦目的东西,而忽视知识的学习,所以,处理好两者之间的比例,就能使学生在开心的氛围中学到丰富的知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注释:
[1]王易.修辞学通诠[M].上海:神州国光社,1930.
[2]徐梗生.修辞学教程[M].上海:广益书局,1933.
(李静 江门五邑大学中文系529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