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语文教师的审美化备课

2009-06-03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领悟美的阶段

谭 悦

备课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要想有美的语文课堂,备课也就应该是美的。“审美化备课”就是要备“美的课”。所谓“审美化”,即将所有因素都按照美的原则包括逻辑美、形式美的构成原则加以审美转换或转化。 “备课”作为我们进行“审美化”的目标,同时也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步骤,所包含的因素应基本与其他教学活动所包含的因素相同,即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所以,所谓“审美化备课”,必须是将以上四大因素按照美的原则加以审美转换或转化的。

那应该如何转化呢?在此,笔者力图将教师完整的备课活动当作一种审美直觉感兴活动,从审美感兴的角度解决“审美化备课”的操作实施问题。

一、备课的准备阶段

备课之前,教师必须先进入一个状态,即将“日常意识垂直切断”而形成的审美状态。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审美注意。虽然审美注意会受到主客体条件的影响,但作为教师,必须努力克服个体的主体情绪,“平等对待每一篇课文”。同时,教师还会对教材、教法、学生产生一种审美期待,这和教师过去的教学经验密切相关,保持美好的审美期待,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感悟课文、准备课文。

二、备课的兴发阶段

按照叶朗先生的观点,这一阶段是“审美感兴的高潮,这个阶段包含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领悟、审美情感等多种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心理活动”。 既然我们将审美化备课当成一种审美直觉感兴活动,那它也必然包含这些心理活动,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心理活动是一种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关系,所以我们在论述审美化备课时,也力图将这些心理活动进行综合考察。

面对一篇课文,语文教师必须先仔细阅读全文,对课文产生“感觉”,这是认知活动的基础。然后再从整体上对课文进行审美知觉。在知觉过程中,感受和理解课文的结构形态、情感基调和直接意蕴。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也要进行相应的联想和想象活动,将课文语言“形象化”,这是一个“生象”的过程。例如在备《孔乙己》课时,教师头脑里应该想象出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孔乙己形象;在备《荷塘月色》课的时候,应仿佛身临其境,与朱自清先生一同感受月色下的荷塘的魅力。除了“生课内形象”外,还要发挥联想和创造性想象,在一定范围内对课文进行扩充,这可以以扩大学生知识面为目的,也可以以充实课文形象为目的,也可以以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引发共鸣为目的。

审美知觉、审美想象是在阅读过程中起作用的,至于审美领悟,则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在对课文进行整体性知觉过程中的领悟,这是一种较为表层的领悟;而渗透在教师想象中的领悟则进入了对对象深层意蕴的把握。所谓“迁想妙得”,教师在理解课文、发挥想象的基础上,所得到的属于自己独特的领悟才是备课的“精华”所在,这也往往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亮点”所在。

在备课的兴发阶段,有一种心理活动至关重要,它贯穿兴发阶段甚至整个审美感兴活动过程中,那就是审美情感。教师本身具有一些“情感因子”,因阅读课文而发现某种与过去类似的经验,从而激活某些特定的“情感因子”,这些“情感因子”对教师备课的影响十分巨大,它可以选择性地加强教师对课文某一特征的知觉,可以引导教师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方向,甚至可以使教师对课文的各个要素进行审美判断,从而直接影响到他在教学目标、内容、重难点等方向的设定,这就是“审美化备课”过程中的“动情”。必须强调的是,要激活这些“情感因子”,条件就是教师必须要进入“角色”,并且这种情感必须是一种纯洁的情感,不能有一丝杂质。

备课的兴发阶段,都必须是一种无功利性的行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领悟到课文的真谛,得到自己特有的“亮点”。

三、备课的直接效应阶段

滕守尧先生在描述审美经验的过程时,提出“直接效应阶段”,其中包含一个“审美欲望”,如果将其用在教师的审美化备课中,则是非常恰当的。这种审美欲望是“一种对于不在眼前的美的爱”。这与宋其蕤先生所阐述的“产生创造的欲望”有相通处。创造完美的课堂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为了表现与满足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所产生的这种“审美欲望”。

以上三个阶段,可以借用宋其蕤先生所举到的一个教师描述自己的备课活动的例子来说明:

“在《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的备课过程中,由于我对古代的建筑并没有了解,故浏览课文后除了知道这是说明文,介绍了亭台楼阁榭轩堂的建筑特点和用途,除此之外,便无更深的感受,反觉得累烦、乏味、晦涩难懂。为了能上好这篇课文,我只能咀嚼每个词、每句话、每段文字,慢慢地品出了味儿。这些建筑渐渐地形象地出现在我头脑里,又跟我暑假游玩时所见的古代建筑结合起来,于是这些文字便以实物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回忆”着这些玲珑巧致的古代建筑,自己不禁为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能力感叹,并产生敬佩之情,同时考虑怎样教给学生,让学生认识这些建筑物。”

四、备课的回味阶段

“审美回味是一种回溯性的心理活动……是主体在内心中不断对审美对象进行观照和玩味……在这一阶段,不仅有回味的活动,而且有反思的活动。”由于备课是一种教学活动,牵涉到对学生的教育问题,所以教师的“审美化备课”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准备、兴发、直接效应阶段”,还必须在审美回味中进行磨练,由于审美回味是“热情后的冷静思考”,带着反思意味,所以教师在审美化备课过程中,必须对自己的审美领悟、审美情感等进行理性关照,而这种理性关照,即是使“审美化备课”科学化的必经之路。

所谓“科学化”,“乃使之成为科学的意思”。赵伶俐老师在论“审美化教学”中提到,审美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强调教学的科学性与审美性的内在统一,外在形式与内在逻辑的和谐统一。所以我们提倡“审美化备课”,也绝不能只要“感性”不要“理性”。那“审美化备课”中的这份“理性”应该针对哪些内容而存在呢?

首先,就是对学生学情的考量。学生是教学活动最主要的关注对象,不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师把课备得再好也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必须将“学生意识”贯穿于整个备课活动的始终。当然,对学生的关注包括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心理、生理特征的考虑,也包括对学生能力发展要求的关注。

其次,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科学思考。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抓住重点、突出亮点等;教学目标要涉及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教学方法必须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谐统一”;“教学评价”要重视形成性评价等。在这方面的研究颇多,不乏有价值之作,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准备、兴发、直接效应阶段都是备课所必须经历的,但最后教学切入点、教学亮点的选择、教学方案的设计等还是应该在审美回味后再决定的。

在“审美化备课”中,语文教师既要有诗人般的敏感和多情,也要有哲学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理性判断,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一份责任感,教给学生真正需要的,教给学生能真正帮助他们成长的东西,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语文的美,感受到生活的美。

参考文献:

[1]赵伶俐.审美概念认知——科学阐释与实证[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宋其蕤.语文教学美学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4]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谭悦 重庆 西南大学文学院400715)

猜你喜欢

领悟美的阶段
了解“SSA” 领悟全等形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多么痛的领悟
好美的雾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吃“螃蟹”之后的领悟
文言文要诵读也要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