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出语文阅读教学的精彩来

2009-06-03伍有才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黄鹂课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高深的教育艺术,它包罗万象,广袤深邃。无论是上下五千年,还是古今中外事;无论是“字、词、句、篇”,还是“语、修、逻、文”,作为语文教师应能够做到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否则还是捧着一本“老皇历”(教材),翻来覆去地念,未免有点让学生感觉趣味索然。那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的“导”,因为教师 “导”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听课情绪和阅读教学效果。发挥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可以从“导入”“导问”“导拨”“导写”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导入”要新颖别致

“导入”就是指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导语的好坏,往往决定着教师的这堂课是成功还是失败。导语设计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切题,即导语设计必须从属教学内容,不能故弄玄虚;二是激趣,导语设计既要能够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兴趣,又能紧紧扣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浓烈的求知欲。

如在散文《风景谈》的阅读教学中,可采用表演式导入法,借助音乐这种特殊语言方式,高歌一曲《信天游》,把学生带到作品中所描述的黄土高原那美妙的意境;在赏析散文《黄鹂》时,可采用引用式导入法,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名言警句、唐诗宋词、成语典故以导入新课,开启学生思路的阀门;如在讲解《窦娥冤》这篇课文时,可从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威尼斯商人》谈起,然后引导学生联想中国版的“莎士比亚”,通过采用悬念式的导入法,引出对《窦娥冤》作者关汉卿的介绍;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学中还可采用复习式、看图式、故事式、提问式等导入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导问”要民主集中

所谓“导问”,就是指教师如何引导课堂问题的设计。语文教学要走出传统的“传授——接受”课堂教学模式,语文阅读教学完全可以尝试如何将课堂问题的设计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导问”倡导的是:学习过程中问题的最初发现者和提出者不是老师而是学生,教师只是发挥自己的协助和引导作用。虽然问题的最终设计者是教师,但教师是在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主体作用,在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后,应进行适当的归纳和取舍,然后才形成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研究性和课堂教学的民主和集中。进行“导问”这一环节时,要求教师拟定课堂问题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充分考虑不同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尽可能做到由易至难、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的思维由感性认识向理性思考的发展,达到求知的新境界。

比如在笔者教《黄鹂》这篇课文时,就把学生课前所提交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划分,最后归纳为三个问题。依次是:(1)复述文中作者写到的黄鹂的几种情况,并且是怎样展现黄鹂的美的?(2)细读课文,观察作者对黄鹂的感情和认识的发展变化?(3)黄鹂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遭遇,有何象征意义?这些问题的提出一环扣一环,每一个问题都为后一个问题做好准备,同时又是前一个问题的发展。最后在启发学生进行思索的同时,不断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触角向深处延伸。

三、“导拨”要相机诱导

“导拨”就是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抓要害、抓重点,拨疑难、排障碍。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与“悱”说的是学生的心理状态,“启”与“发”就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相机诱导,适时点拨。那么从哪些方面进行“导拨”呢?

1.“导拨”学习目的,激发求知动机。如《梦和泪》的教学,一位学生阅读课文后质疑作者冰心是一个自私自利、徒有虚名的人,理由是丈夫死了她不哭,当她写小说时她却哭了,该生认为她哭不是为别人而哭,而是为自己写不出小说而哭。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并没有强行中断他的讲话,而是因势利导地把他的话接下去。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很新颖,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不过我们仔细阅读课文就可以发现,冰心的哭并不是因为写不出文章。众所周知,冰心女士是我国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师,一生创作达600多万字,我们怎么能说她是徒有虚名呢?另外,为什么不能说她自私呢?这从她每当想起中日甲午海战那段可歌可泣的血泪史而嚎啕大哭,而自己的丈夫逝世,她却把痛苦深深压在心底这两件事中可以看出:她的哭不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是为了可爱的朋友、多难的祖国、民族的屈辱和劫祸。这正说明了她具有博大无私,忧国忧民的精神。”这样一点拨,使学生明确了做人的道理,激发了大家对语文的探究兴趣。

2.“导拨”学习重点,找着问题的突破口。古人云:“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导拨时要善于点拨学习重点,找着问题的突破口。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沉重的物体,而拨动的每一“点”是垫在杠杆下的石头,石头支撑杠杆起作用,便顺利地移动物体。这一“点”可以说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拨动这一“点”,就可以延及其余,就能抓纲显目。如在《荷塘月色》和《黄鹂》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紧紧抓住“这几天我的心颇不宁静”和“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这两个“文眼”,然后进行发散思维,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把握主攻方向。

3.“导拨”学习疑难,帮助质疑解惑。学习是一个由无疑到有疑,由解疑到领会的过程。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把嚼烂的知识送进学生嘴里的简单的包办形式,老师只能以协助者的姿态出现,灵活运用暗示引发,引进入境,辐射延展,由点及面,无疑激疑等方法,帮助学生质疑解惑。如在分析《黄鹂》这篇课文时,学生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黄鹂在江南这样的环境里,啼叫、飞翔,才是一种极致,这说得没错,那么课文为什么还要举出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鹰排长空的例子呢?”笔者及时运用了暗示点拨法,让各组同学进行分组讨论,并提示他们说:黄鹂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遭遇,只有在江南太湖边才能展现其全部美丽。那么你想一想,如果把老虎关在笼子里还能显示出百兽之王的威风吗?骆驼被安置在绿荫场上当作道具时,还能成就沙漠之舟的美誉吗?这一点拨,马上有一个小组的同学答道:“我知道了,这些举例根本不是多余,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四、“导写”要启迪激疑

导写就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切题入理,唤醒写作欲念,使之文思涌来,渐入佳境。因为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天然的对应关系,如解题对应为审题,归纳中心对应为明确表达中心,划分段落对应为布局谋篇,品评词句对应为锤炼语言,作为教师就必须指导学生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吸取课文语言精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许多中外形神兼备,文情并茂的佳作名篇,都是学习写作的范例。因此,我们除了领悟体会其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外,还要去研究文中多姿多彩、精湛高妙的写作技巧。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学习《项链》巧设悬念的写法,可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抑扬转化的写法,可以学习《雷雨》中欲擒故纵的写法。在“导写”方面,我们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1.启发学生精心选材,题材要新奇。一篇佳作并不在于词句华丽、技巧玄虚,占优势的则是题材。所谓新就是要有新观点、新素材。如目前四川大地震中出现“范跑跑事件”而引发全民道德意识大讨论的问题。所谓奇就是不寻常,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威尼斯商人》中曲折的故事情节就是范例。

2.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作文思路闭塞,文笔僵化,千篇一律是目前中学生的通病,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多角度地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立体的,多侧面、多层次的网络结构,看待这种事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扼杀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大胆质疑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和传统观念进行挑战的精神,这就要求老师及时点拨指导,发现其闪光点。

总之,要“导”出语文阅读教学的精彩来,关键在于转变师生角色,教师由“专家”变为“公仆”,学生由“问题的回答者”变为“问题的发现者”。教师要凭借敏锐的观察力、知识的综合力、思维的催生力,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形成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伍有才 广东省华立高级技工学校511325)

猜你喜欢

黄鹂课文阅读教学
好的作风从哪里来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两只黄鹂
背课文的小偷
问黄鹂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自媒体探索路上的“两个黄鹂”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