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农村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及对策
2009-06-03宋金红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改革的日渐深入,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课外阅读又是中小学生阅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优秀的书籍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健全的人格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也指出:“让学生在图书世界里生活,这是当今学校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他还说:“我把人类宝库中最优秀的图书给自己的学生们读。”话虽这么说,但我们广大的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又是如何呢?
带着这一问题,笔者对初中一至三年级、小学五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是读过名著的初中生占12%,小学生仅有2%;接触过外国名著的微乎其微,除辅导书外,订阅文学艺术或科普类读物的初中仅占4%,小学只有0.8%;更有过半的学生很少进行课外阅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以下几点是值得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思考和努力的:
一、学生、家长以功利之心对待课外阅读
每个语文教师都知道仅凭“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的课堂教学是很难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考试内容和命题方式的制约与导向使得课外阅读被打入“冷宫”,甚至是“禁区”。如今,家长给孩子买书决不会吝啬,但买什么书必须经过严格“审查”。学生的书桌上堆满了一本本的教材辅导:不是这个“通”就是那个“灵”,这些也就被顺理成章地称作学生的“课外读物”。据调查,农村约有90%的家长认为给孩子选择课外读物首先应是教材辅导书,让他们的孩子拿出更多的时间用在对学业进步“看不见、摸不着”的名著阅读上,肯定是坚决反对。家长们对教材辅导类读物所表现的“情有独钟”,其动机和目的是一目了然。家长们更看重“一导就灵”的直接性的辅导书,而对文学性较强的课外读物则视为“闲书”加以封杀。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学生的课外阅读直接变成了课堂教学的第二战场。现在尽管有双休日,可除去补课、做作业,学生能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所剩无几。学业的压力,激烈的竞争逼着学生们心无旁骛,再加之家长们的督促,迫使学生与“闲书”绝交,哪里还有时间看课外书呢?
二、课外阅读目的不明确,导致阅读内容杂乱
在问卷调查里进行过课外阅读的半数学生中,中小学生最喜欢的课外读物是武侠小说、笑话幽默等休闲轻松类读物。据了解,个体书店、书摊上卖得最好的书除辅导类外,就是以中学生为主体阅读对象的通俗文学类、武打、言情小说。金庸、古龙的作品长盛不衰;另外,一些花花绿绿的来自日本的言情系列卡通漫画本,如《仙子情侣》《梦幻情人》等,逐渐形成“动画片”热,且成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主流。透过这一现象,让我们看到了在知识潮涌的今天,中学生在自我选择中的不成熟、盲目性、课外阅读面过于狭窄的不良倾向。学生们不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不知该读什么,又怎么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向他们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一般而言,中学生选择文学读物居多,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都是经过作家心灵过滤,情感理智酝酿,再进行精心艺术提炼而成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成为审美主体,进入情感介入认识过程。当其生活经验被激活,情感被诱发时,他们便主动进入与作品对话状态,以其易感动的情感特点而言,中学生情绪容易进入饱满激扬状态,甚至可以达到物我统一、物我两忘的境界。小学生应选择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书籍,多读读科学家、伟人的传记或奋斗史以及科普类书籍,以此改变阅读的浅层化。
三、课外阅读指导中的误区
由于家长及各个老师的理解和认识的倾向性不同而导致了阅读误区的出现。误区一:偏了名著而轻了杂书。那些久经时间的洗礼却没有被淘汰的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当然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文化精华,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接近并亲近名著。因为名著的诞生大多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大都离我们的生活时代较远,书中反映的重大主题、历史生活画面及人物风情并不能被涉世不深,阅历肤浅的中小学生所理解和认同。因而阅读起来感觉艰涩难懂,也就提不起兴趣。即使读了,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读罢便忘,根本体会不到家长与教师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良苦用心。现在的小学生宁愿看“奥特曼”而不愿读安徒生、格林童话;中学生不读“四大名著”而钟爱F4和韩寒。许多家长和老师对如今的孩子如此不识相表示不可理解,其实并不难理解,且不论安徒生童话特别是格林童话因为地域风俗的关系,我们许多年幼的孩子根本就听不懂,而“奥特曼”却能以其独特的画面和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调动孩子们丰富的想象世界和感官刺激;“四大名著”里所描绘的社会生活并不为现在孩子所熟悉和了解,而F4和韩寒作品却真实流露了他们内心的冲动和体验。所以虽然许多教师一味强调学生多读名著,却又不能给予相应的指导点拨,致使学生读起来味同嚼蜡,不仅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增加了他们的逆反心理而对名著大打折扣,低估了名著阅读的应用作用和力量。如果教师能客观实际地针对学生的现状,在允许学生看闲书、杂书的同时,鼓励他们向纵深发展,再阅读名著,效果就会好得多,因为名著阅读也是需要基础的,并不是任何一个人在任何阶段都可以读得懂的。
误区二:偏了杂书而轻了名著,许多教师很识时务地看到名著的“高处不胜寒”而完全否定了名著的作用,一味只指导学生读闲书、杂书,更有甚者,只是让学生读作文书,这就大大缩小了学生的阅读面,这样哪怕读得再多,也只怕是多而不精,杂而不专。闲杂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学生的阅读品味和阅读兴趣,但它与名著相比毕竟还存在一个表与里、粗与精的不同。读得多,却不能相应地予以拔高,也只能是徒耗时间而已。
四、课外阅读急待正确、有序的组织和指导
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还未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健康有序的状态。学校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试做正确有序的组织和指导。
(一)健全组织,统筹安排
可以以班为单位,由语文教师牵头,组建读书社。制订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包括阅读的目的、要求、步骤、方式、书目等;把课外阅读计划纳入语文教学计划,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紧密配合。举办征文活动,开设文学讲座,交流阅读心得,刊出读书专辑等。通过这些活动,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他们积极地、主动地去进行课外阅读。
(二)开展课外阅读导读
每周抽一节课外活动课作为课外阅读导读课,分教师导读和学生导读。教师导读应从名著入手,介绍古今中外文学流派中的代表性的作家及作品,可介绍文学作品的故事梗概以及原著中的精彩片断,也可给学生开书目,引发学生去搜寻去阅读。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寻找好书。先让语文素质较好的学生介绍书目,然后扩大到全班同学人人参与介绍。当然不限于介绍文学作品,还可介绍报刊杂志中的新闻报道、随笔、杂文等。要求一周之内每人必须寻找一篇好文章。“导读课”可以是一人介绍,也可以是多人介绍;可以是学生自愿的,也可以是抽签决定的。每次导读课都评出最佳导读奖,予以奖励。即激励学生每周精读一篇课外文章,又能引发学生去读更多自己想读的书。
(三)开放阅读大课堂
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学生的读书时间。午饭后学生一般不休息,学校可开放阅览室。教师重点指导学生阅读方法,使学生避免低效的阅读。阅读长篇小说、专著或报刊的大块文章,宜用速读法,即运用直读、跳读、捕捉“路标”等方法,快速阅读,把握主要内容;阅读精彩片断、精美诗文、重点章节宜用精读法,即细致读,圈点读,吟诵读,研究读。不仅了解作品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还应理解作品透视的微妙的思想情感、揭示的复杂的社会现象、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阅读时,要求学生勤做读书笔记,及时记录格言警句、名著概要以及自己的感想;对语文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要求他们作一些专题阅读,并学习制作读书卡片。双休日可组织学生进图书室攻读专著。
(四)充分利用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学生课外阅读书源问题可以采取“一添二筹三交流”的方法来落实。“一添”是学校拨出专款添齐添足图书馆的课外读物;“二筹”是班级自筹、学生自筹,建立班级课外阅读图书角。“三交流”是同学交流,师生交流,班级交流,保证阅读书源供应不断、常读常新的同时,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校闭路电视可录制“文艺广角”“读书时间”等优秀栏目;校广播站可开设“佳作欣赏”“名著导读”“作家传记”等栏目;校宣传橱窗可以推出“名作推荐”“美文点评”等专栏;定期开展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活动。
(五)借助网络提供课外阅读的优势
首先,网络大量的信息承载提供丰富的阅读素材。学生可以随时查询有关资料,并通过网络与他人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其次,网络独特的视听形象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课外阅读而言,学生的兴趣尤为关键,而网络资源形象的动画、生动的语言、迷人的音响、绚丽的色彩,是使学生“胃口大开”饱食精神食粮的上好“调味品”。在网上阅读,孩子们就像看动画片一样开心,这比单纯的文字阅读不知要鲜活多少倍!
第三,网络特有的异地交互功能留给学生自由的阅读时空。网络就像一个万能的魔术师,能在一瞬之间把古今中外的“相似”文章呈现出来,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开发极其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切实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支配阅读的时间。这就为个性化的探究式阅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更为方便的是,同学之间可以互发电子邮件或互相推荐一些好的读物,实现异地同步的协作化阅读。
总之,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活动的开展,激起学生的阅读热情,使阅读成了学生生活的需要、学习的需要。课外阅读活动一旦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那么学生不仅语文能力能得到切实的提高,而且在思想认识上,以及心灵和人格上都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宋金红 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鹅湖中学 333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