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在语文课中开展对话教学
2009-06-03庞加栋茅珠丹
庞加栋 茅珠丹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教材内容的不同,综合考察相关的变量后设计有利于学生接受的实施方法,以保证学生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所规定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的要求。
语文教学应突出师生之间的互动。缺少任何一方的配合,教学活动都是不成功的。在对话教学十分普及的今天,语文教师应担当起组织对话、引导对话、评价对话的重任。现实教学中对话表面化,糊里糊涂地倾听、思考、发言、总结。一切都浮在表面,教学的重难点并未能落到实处,教学如同在演戏,更多的是表演的成分:不是教学内容上的创新,而是教学方法假象上的求新,给专家们以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印象。教师疲于应付,学生疲于接受,教来教去,比来比去,教学反而在不断倒退。教师应形成一个明确的认识:对话教学的目的和成果是“谋求对某件事达成一致”,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促成教学相长。
那么,在现实教学中该如何展开对话教学呢?
一、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毋庸置疑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存在着盲目性、无序性的缺点,容易偏失方向,走入误区。我们应该用教师的强势主体性去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换句话说,只有教师获得了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才能生成。
二、重视问题的设计
1.当我们为了问问题而设计问题,我们问出的往往是平庸的问题,惟有在我们自己感到非问不可的时候,才能问出有价值的问题。所以应重视问题产生的必要性。
在此,教师需珍视自己的提问权。问题与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话题,没有问题的教学是无效的教学,没有提问的教学是没有深度的教学。好的问题是思维的提示,情感的脉搏。抓住了问题以及答案,也就意味着抓住了文章的结构或主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思考和回答中获得求知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堂课,应有一个支柱的主问题,若干个辐射开的小问题。设计问题的原则是少而精,紧扣主题,避免出现自己提问自己回答的尴尬,也应避免只接受自己所期望的答案的尴尬。教学应以“人”为本,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创新。
2.应保障学生有充分表达交流的机会。问题不一定让教师来设计,学生也可以在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来设计问题,学生问学生答,教师也可以参与回答,这不正是很好的体现新课程理念吗?
问题的设计应来源于对学习内容、学生知识结构、学生思维特征、学生兴趣的综合思考,以一个刺激点来诱发学生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次大爆发,使“思考——提问——再思考——回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促进知识的生成和能力的提高。
3.提问应注重艺术性。不讲艺术性就不可能收到预期效果。教师在提问时注重艺术性,运用循循善诱的手法,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手段来进行发问,效果就会明显提高。
三、鼓励学生拓展阅读面,教师努力“充电”
教师不应该只停留在教材、教师用书所提供的写作背景、篇章结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等桎梏内。教师除了对教育理念的研究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对文本的理解与探讨,发现教材编写中的一些问题勤加思考,深入探究。现实教学并非“一书在手,万事无忧”。教师的阅读并不仅仅是获得新信息而已,更多的应是在获得信息的基础上求得理解,教会学生掌握各类文本的阅读方式,进而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学生要多读文学作品,包括默读、诵读。学生凭借自己的朗读进入文本世界,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诗歌的意境当中。“朗读是学生与文本及文本作者的‘对话,是朗读者以自己的生命律动去叩问,探究文本的生命律动,以求达到某种程度的契合。”(王尚文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通过这样的练习,在无形中培养言语表达的流利性和表达内容的丰富性,同时提高感受、领悟他人传递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学生多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让他们明白除了生活着的现实世界,还存在着一个“自由的世界”。在这个“自由的世界”里,可以自由想象,任意创造,思维可以驰骛八极,进而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这个角度出发,完全可以采取从儿童本位角度出发的教学,吸引儿童自己去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只有做到这样才能真正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反之,如果一味强调死记硬背课堂内容就违反了现代教育理念。
生活质量的要素体现为:创造、享受、体验。文学作品不正能让学生体验这三要素吗?师生素质提高,不就容易开展双向性甚至是多向性的交流了吗?
四、要教会学生能针对课外文本自主设计问题、解答问题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不单单是一个接受的过程,还应该是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要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前提条件是留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只有在经过自主学习以后,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认识和发现“未知”的事物。
学生能回答问题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在答了之后再去问。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再精彩,充其量也只是一座引导学生过河的桥梁。
对话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一座平等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对话是方式,是手段。在对话中,教学相长,特别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提高,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这也符合新课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一目的。
(庞加栋 浙江省天台中学 317200;茅珠丹 浙江省天台学校 31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