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方法初探

2009-06-03张凤英严旭东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语段现代文读书

张凤英 严旭东

提高阅读教学能力的关键是阅读教学的方法问题。多年来,我们运用“导、读、练”的方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导”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

对于讲读课,我们常坚持一个“导”字。所谓“导”就是导读,即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一般说来,导读是在教师由浅入深的诱导后,让学生主动读书。讲授课文前,先让学生预习,借助工具书消除字、词等文字障碍;接着让学生在速读、细读的过程中,分析文章层次,划分段落;然后再对学生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播、解释;精讲课文重点、难点,使学生融会贯通;最后再指导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我们在教《包身工》时,首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提出几个问题,如:文章的作者是谁?体裁是什么?文章以什么为顺序组织材料?文章写了包身工们哪些生活场景?这些生活场景反映了什么问题?文章在记叙时是怎么进行议论和抒情的?本文的主题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且组织学生进行逐题讨论,明确主题,集思广益,求得最好的解答。

钱梦龙说:“学生自读的成功,关键在于旺盛的求知欲;而求知欲的激发,关键又在于教师灵活的自读设计。”对于课文讲解的方法,根据文章难易程度,采取灵活方式。遇到难度较小的课文时,我们便采用“练习法”:课前,精心设计练习题,并且刻印成活页;课堂上,当学生阅读完课文后发给学生做,或者边读课文,边做练习题,如果遇到疑难问题还允许同桌同学商议。通过这种方式,不但激发了学生主动读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这样,一套练习做完了,就可能把课文中涉及的知识点学到手了。

二、“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

学生掌握了读书的方法,只能算读书,但不等于能读好。实际上,读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

那么,阅读能力包括哪些方面?怎样才算是阅读能力提高了呢?

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鉴赏能力等。就教材讲,阅读可分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两者中尤其要以现代文阅读为主。现代文阅读包括字词的读音、句子、句群、语段、篇的理解,以及标点、修辞、文章艺术特点和工具书的使用等方面的知识。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读课文,而且能较好地弄懂以上所述的知识点,就可以算是阅读能力有了提高。因此,我们说现代文的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语文技能,不仅需要掌握构成一篇文章的各种语文基础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在阅读中积极实践,不断完善。

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按上述要求逐一进行落实。对于字、词的读音,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词典;对句子、句群、语段、篇的理解及标点、修辞和文章艺术特点等知识,采用以语段为突破口,以段带篇的教学方法,每篇文章大都精选一两个语段,让学生分析。因为对一个语段来说,它的范围小,知识点容量也较少,学生力所能及,易于驾驭,所以他们阅读的兴趣就越来越高。

三、“练”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在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我们以训练的形式分阶段检验学生阅读水平,提高阅读能力。

实际上,阅读能力就包含着鉴赏能力。“鉴赏是对理解的进一步深化,使学生对文章的认识达到理智上的领悟和情感上的沟通、融合。”我们认为鉴赏的最高境界就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把自己的认识、理解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阅读理解的水平和层次,又可以在自己的授课中体现出示范性的特点,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教一年级课时,经常从课文中拿出一个自然段让学生阅读后分析;教二年级课时,一般让学生阅读分析课文的某一个部分;教三年级时,我们干脆拿一篇完整的课文,让学生阅读分析,这时,学生也有能力把整篇课文阅读理解得很好。此时,学生阅读的过程和学生备课的过程就结合起来。这种做法,由于给了学生上讲台讲课的机会,因此受到同学们热情的欢迎。学生能够将在语文课中学到的阅读方法、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并且熟练自如地掌握应用。这样,老师只当导演,让学生当演员;学生有疑点时,及时引导,学生有难点时,适时点拨,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灵活,取得较好的效果。

由于教材内容的不同,学生学习实际也有差别,因而导读的方法也不能固定不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分别采用重点突破法、比较自读法、主动探索法、提示法和练习法等方法组织导读。

重点突破法:把一课中的重点和不易理解的内容讲给学生。例如,我们教《祝福》时,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进行了重点分析:

祥林嫂初到鲁镇,“脸色青黄,但颊却还是红的”,说明她在初寡时尽管有难言的痛苦,但还具有青春的活力,对生活还怀有希望。

祥林嫂再到鲁镇,穿着虽与初到鲁镇完全一样,但面色和眼神却大不一样:“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说明经历了再嫁夫死子亡的极度悲痛之后,她的身心受到巨大的创伤,她的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祥林嫂在河边和“我”相遇时,“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表现了她在长期严重的打击与折磨下,极度悲哀,内心的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

这三段肖像描写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比较阅读法:黎见明说:“读书要比较。有比较,才能鉴别。事物的好坏、是非、新旧、美丑,往往通过比较而更加明显。”我们在授课时,常常让学生阅读两篇文章并加以比较,以提高其阅读鉴别能力。

比如,我们讲《诗经二首》时,在分析完两首诗的内容后,让学生自己通过比较阅读,区分一下他们的表现方法。《关雎》主要表现手法是“兴而比”,即兴中有比。比如雎鸠之情谊专一,兴淑女之应配君子;以荇菜之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以荇菜之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之得而“友之”“乐之”。《硕鼠》之主要表现手法是“比而赋”,即比中有赋。诗中前四句用比,把奴隶主比作吃奴隶们的果实的大老鼠,活化出了他们可憎可鄙的贪婪嘴脸,揭露了他们的凶残本性。后四句用赋,直接抒发奴隶们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之情。

通过比较阅读使抽象的赋比兴概念变得具体形象,更加突出事物的特征和特性,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主动探索法:为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我们把阅读不同文体的注意事项和方法介绍给学生,然后让他们自己在阅读实践中主动探索。学生掌握了读书的方法,在阅读中就减少了随意性和盲目性。他们边读边记,用不同的符号标出重点难点,感受深的地方还可以下批语写看法,有的还可以写读后感。这样长久坚持,勤于实践,学生就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对其终身有益。

对于自读课,我们常采用“提示法”和“练习法”让学生认真阅读。我们常对难度较大的自读课文采用“提示法”。在学生自读前,老师先对一课中的重要问题作简明扼要的提示,并安排好阅读的顺序。这样,学生按事先安排好的顺序阅读,不走弯路,既省时又省力,易于领会文章的主旨精神。这样给学生授课,收到了很好的实效。

“练习法”做法是:先让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讨论并写出简易教案,最后学生分析完课文后我们再评课。三年级时,也可以让学生之间自己评课,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参考文献:

[1]黎见明.“导读”指要[A].朱绍禹等主编语文教育学参考资料[C].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

[2]钱梦龙.“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探索[A].朱绍禹等主编语文教育学参考资料[C].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3]祝新华.语文能力结构研究[A].朱绍禹等主编语文教育学参考资料[C].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

(张凤英 河北昌黎县第三中学北校区 066600;严旭东 秦皇岛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开发区校区图书馆066004)

猜你喜欢

语段现代文读书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我爱读书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让概括思维成为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利器”
我们一起读书吧
高考现代文阅读应关注的几点
读书为了什么
依存消解、一致性计算与浮现和语段计算理论
如何压缩新闻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