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009-06-03杨发辉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读书主体语文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处于被动、从属地位,还是处于主动、主体地位,这不仅是传统教育观与现代教育观的一道分水岭,而且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一条分界线。著名德国民主教育家第斯多德说过:“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这一论断明确地指出了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与完善,必须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教师应以个性观念指导、服务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个体有独立的人格,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生活、学习方式,并能够独立交流,教师应予以尊重、信任、指导,处理好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一、实施主体性教育,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

主体性教育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变学生被动、从属地位为主动、主体地位,学生不应仅仅是观众,也应走上“舞台”当“演员”。主体性的诠释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主体性不是专属于德智体美哪一“育”,而是综合地表现出来。只有少年儿童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才能实现社会化、个性化的发展。教语文归根结底必须让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其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教和学的矛盾,感动“学生”这个“上帝”,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是否成功,是否有效,只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学生只有主动学习,才能学到方法,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在组织领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致力于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的能力,发掘智力,加快学生学习的节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例如《药》一课,由“买药”“吃药”“谈药”“结果”几个情节组成,在讲读“买药”时体现方法的指导,然后让学生按老师提示的方法读议“吃药”“谈药”“结果”几个情节,最后设计作业,让学生独立阅读完成对全文的阅读。采用“扶——半扶——放”的教学结构,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明确自己的身份,起好主导作用。教师的教是学生顺利获得方法进而获得知识的关键,是学生提高素质的前提。教师的教只是外因,学生的学才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求知,积极探索,自觉锻炼。

二、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尊重差异、体验成功是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信任、理解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比较顺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课堂教学便会呈现出生动活泼、富有生机活力的景象。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独立进行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不仅可以产生较强的记忆力,还能活跃思维,发挥智力潜能,有利于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把自己由传统的班级教学中客体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者。学生在横向交流中学会学习,敢于探索,主动合作,使自己变得更加自尊,充满自信,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三、培养自主能力,养成质疑习惯

自主性表现为自尊自信、自我调控、独立判断、自觉处理;主动性表现为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社会适应力、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即主动读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主动读书,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而敢于质疑,有疑而乐于与人讨论的良好的读书习惯是非常必要的。所谓独立思考,指学生能根据学习内容,确定思考的方向,并坚持不懈地用心读书,不人云亦云,不满足于同学、教师的释疑,能不断地于无疑处生疑。遇到问题后,能深入思考,寻找有关资料、获得问题的解决。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求能力,教学时教师应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阅读、品味、思考、想象,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生一旦具备这些能力,定能在学习的天地里自由翱翔。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潜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养成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

四、合作学习,实现多项互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合作学习是对语文班组教学形式的补充和改进。它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交往,活动形式多样化,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生生相互合作的社会性活动。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不断“发现”,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学会创新,也学会做人。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改革课堂教学,讲究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重新焕发生命的色彩。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杨发辉 甘肃省临夏州卫校731100)

猜你喜欢

读书主体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我爱读书
我们一起读书吧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读书为了什么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