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具性、实践性、人文性

2009-06-03陈大林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职业中专工具性实践性

语文教学,特别是职业中专的语文教学,应该怎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书育人呢?长期以来人们争论不休。关键就是对语文的工具性、实践性、人文性这三者在教学中的权重如何,有不同的看法,无法做到三者的和谐统一。普遍表现为过分强调工具性,而忽视了实践性和人文性的重要作用。

一、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

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提出语文是一种工具。以教会学生使用这种工具为目的的语文教学,自然就具有了工具性。随后由于历史原因,对语文课程的定性又经历了许多变化。重新将语文定性为工具性课程,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意在强调要抓语文的双基训练,这本来是具有积极意义的。[1]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使得语文的双基教学越来越走向功利主义。在语文教学中,过分强化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的训练,并形成标准化模式。对一些感性的东西,如阅读、写作等也都统统标准化、格式化了,亦即过分强调工具性中理性的内容。蕴含在语文课中的道德、情感、审美,及人文的关怀、情操的陶冶等感性的东西都已消失殆尽。许多中、高考应试作文的工具化、格式化便是明证:有多少学生原本父母健在,家庭幸福,但为获得考场高分而强说谎,硬说自己父母双亡,家破人亡,家境贫寒,逆境拼搏,才有今朝。难怪批卷老师无奈,考生家长无语,社会各界人士进而口诛笔伐,大呼:“语文课:误尽天下苍生!”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锁定在“要培养与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2]以后,在职业中专的语文教学中,又出现了“够用即可”的实用主义,主张语文课只要教一些应用文,即只要教《计划》《总结》《求职信》《应聘信》《如何使用说明书》之类就够了。这实际上就是过分强调其工具性,而忽视了它的实践性、人文性的重要作用。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所教的学生对学习语文毫无兴趣、毫无文学素养。这既是对语文工具性的歪曲,更是对语文实践性、人文性的否定。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二、认知语文实践的重要性

职业中专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是通病。来读书是因为自己考不上普高,只是为了家长而在此“混”一张文凭,或者因为怕做事,而以读书为名躲避劳动,因而他们不会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没有目标,一切顺其自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些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学习自觉性差、自信心不强、厌倦并逃避学习。尤其是理论学习,上课纪律极差,注意力不集中,不愿做作业,害怕考试或对考试麻木不仁。透过这些现象不难看出,职专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学习热情、兴趣与自信心。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针对职专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组织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以期能够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重塑他们的自信心。

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为课例,教学时笔者就开展了“我喜爱的毛泽东诗词”诗歌朗诵会。这不但能使他们更加了解毛泽东的诗词,而且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那艰难的岁月里,正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情壮志,激励革命者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更重要的是为这些从来不被人重视的“丑小鸭”,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重塑。再如,在教《我国古代几种建筑》时,课前就布置学生去收集有关我国古代的“厅堂楼阁亭榭轩”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到上课时,有的学生拿出了回老家亲自拍下的实物图片,有的拿出了从网络上下载的相关图片及文字说明。这节课不仅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更重要的是重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从而使他们明白:是“智商低、接受能力差、脑子笨”这些不正确的归因损伤甚至泯灭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成为“惯于接受失败者”。由此可见,在职业中专的语文教学中,加强其实践性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只片面强调其工具性而忽视了实践性的重要作用,我们就将失去重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兴趣,重塑他们的自信心的良机。[3]

三、感悟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文的人文性可理解为语文具有人文属性。汉语言的人文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它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这种教育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本精神的教育和熏陶,通过对理性与信念的追溯,使之获得“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义,从而把握人生的真谛。在享受人的尊严中,感悟人生的胜境。所以它是一切教育的共同基石,丢掉了这个根本,就失去了教育的精髓,就是失败的教育。

我们语文教学在走过了将语文课文学化和政治化的弯路之后,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最终获得了共识。渗透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及道德修养。简而言之,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它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强调关心他人、集体及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二是在道德教育方面,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重视培养对他人、民族、国家的责任感,也重视培养对世界与人类的责任感。

近些年由于人文教育缺失导致各类学校血案频发。如前有云南大学生马加爵的杀人案,临刑前他曾自言:“后悔自己没有理想,没有生活目标。”近有 2008年10月4日,在山西朔州二中的课堂上,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的惨烈的惊天血案,一个23岁的生命消失了。而弑师的学生,却在其留下的一页 “死亡笔记”中,自称 “我就是个坏学生,还坏到家了……我恨老师,更恨学校、国家、社会……我要发泄,我要复仇,我要杀老师”;还有2008年10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师程春明被学生砍死的惨案。所有这些都是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最好的例证。学生杀师已是文明教育的悲剧,发生在一所政法大学里,更是极具讽刺意味,发人深省。不难看出,我们的教育只教会学生“如何而生”,而缺乏“为何而生”的教育,结果导致相当多学生精神生活贫乏,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可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或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4]这便是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最好的诠释。

职业中专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从老师到家长都极少给予他们人文的关怀,陪伴他们成长的大多是嘲笑指责甚至打骂。“笨”“蠢”已经成为他们的代名词。他们因成绩差,从小受人歧视,自尊心、自信心早已丧失殆尽。如果不注重对这一群体的人文关怀,他们是极有可能由弱势群体蜕变为危险群体,破坏我们社会的和谐。所以在职业中专学生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而语文教学在职业中专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语文既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更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最重要的媒介。那些说文言文现代不用可以不教的人,是只看到了它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它的人文性,孰不知文言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现代文明所无法取代的。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告诉我们要对学生始终如一地予以人文关怀。所以在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片面强调它的工具性而忽视它的人文性,就必将会本末倒置。如果我们重视在语文课中融入人文教育,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与实践,将丰富他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人生品位。我们的学生将学会做人。

四、工具性、实践性、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语文的工具性实践性人文性不是互相排斥、各自独立的,而是有机的统一体。二千年前的教育家孔子的“格物致知”,说的就是语文的工具性;“学以致用”说的就是语文的实践性;“修齐治平”说的就是语文的人文性。所以我们既要重视工具性的理性与科学,又要注重实践性的感性与参与,更要兼顾人文性的体悟与升华,不可有所偏废。只有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科学的、丰富的、灵动的,才是我们职业中专所需要的语文课。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注释: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0.

[2]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Z].1998.

[3]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教育中心.语文(基础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王旭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N].光明日报,2006-10-28.

(陈大林 福建省屏南县职业中专352300)

猜你喜欢

职业中专工具性实践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
职业中专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基于网络技术的职业中专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论芬兰高等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