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情感教育与情感影响

2009-06-03王曼丽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情感教育教师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现象所作出的喜、怒、哀、乐等的心理反应,是一个人对于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它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情感教育”,实际是一个与认识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属于教育心理学的范畴。它是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这种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通过情感教育和教师的情感影响,可以培养学生对人生对社会产生积极态度,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促使他们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提高审美能力,完善道德修养,有利于学生社会化的发展。

一、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情感是人们进行活动的心理基础,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调节支配作用。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所带有的情绪是积极向上的还是消极怠慢的,将直接影响到事情完成的结果。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对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充满着非常喜欢的情感,无比热爱自己的工作或职业,那就会在工作中发挥出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做出可喜的甚而是意想不到的成绩。如果对自己从事的事情不感兴趣,或根本不喜欢,那就很难圆满完成任务。美国畅销书《情商》的作者戈曼认为,人们认知、理解、掌握情感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样,可以影响人一生的际遇。其实,情感不仅影响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工作事业的完成,还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因为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情感不仅是个体心灵的窗口,社会精神文明的标志,而且也是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动力。

目前,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都在探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问题,强调“发展智力绝不能以牺牲儿童的社会性情感的发展为代价”, 美国现已有700多所学校制定了旨在塑造学生心灵和充实学生头脑的“情感教育”计划,英国南安普顿梅森·穆尔小学校长尼科尔森就认为:情感教育和学生的课业学习一样重要。我们国家新的教学理念也提倡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新的课程理念更是把“情感教育”内容融会在各门课程之中,国家颁布的新的课程标准又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贯穿于小学、初中、高中等各个学段。这都说明,我们国家把情感教育也列入了教育的议事日程。

首先,现在在校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宠爱、祖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他们唯我独尊的性格,从小就缺乏爱护幼小、关心长辈的观念。同时,多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步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一切唯应试、升学是从,情感教育处于不屑一顾的地位,由此造成的后果是令人震惊的。课堂上,面对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焦裕禄这些闪光的名字,学生的评价往往令老师瞠目;在学习这些英雄人物惊天地、泣鬼神的光辉事迹时,学生所表现出的情感又常常令老师心痛。在影院或剧场里,我们可能都不止一次地碰到过以下现象:当舞台上出现严肃、壮烈的情景时,有些年青人常常会报以轻浮的哄笑;而当银幕上映出悲怆、感人的画面时,引来的不是沉痛的、崇敬的共鸣,而是无所顾忌的嘘声。为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难道不是刻不容缓和十分必要的吗?

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商品意识越来越浓,对金钱的欲望越来越强;而相对的道德意识、情感意识却越来越淡漠。这种现象无形也影响到了学生。在学校,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一个学生家庭遇到了困难,大家倾囊相助,但总有个别人不以为然;在班级体里我行我素,从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对父母给自己的付出理所当然,从没考虑过如何报答等等。其实这些都是缺乏情感的表现,故而我们认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很有必要,而且有着深远的意义。一方面,情感是人生命的本质力量,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如果没有人类的情感,那么过去、现在、将来都永远不能寻到人类的真理,人类的情感是寻求人类真理的强大动力。很难设想,一个感情冷漠者能为国家利益、为他人利益而无私地奉献。另一方面,情感教育正好弥补了目前应试教育的缺失。现在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技巧的培养,学生在获得一大套知识的同时,却缺乏对现代生活的真正理解,缺乏良好的心理情感素质。因而,教育的片面性与人的精神生活的完整性相背离,致使学生成为不懂情感、只会考试的畸形人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 列宁也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所以,没有情感的学校教育,就不是完整的教育。

其三,我国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三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了出来,强调以人为本,体现了学生作为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表明了国家对情感教育的重视。近几年来,这种新教育理念已引起教学界的广泛关注,激发了无数教育界同仁对教学情感领域进行探究的兴趣。我们现用的语文教材,其中大量的作品文质兼美、形神俱佳,也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情感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有对理想、对信念的追求;有对事业、对工作的执着努力;有对朋友、对爱人的忠贞不渝;这里有莫逆之交,有手足之情,有男女之爱,有赤子之心。这一切的一切都为我们的课堂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学习、效仿、崇拜的范例。在这个世界里,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点燃学生心头的火花,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丰富情感,达到披文入境、以文传道的目的,从而促使他们健康的成长。

二、教师的情感影响与情感教育

对中小学教育来说,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年龄不满十八岁的未成年人,对于心态不够成熟、心理素质相对不稳定的他们来说,在学习过程中,情绪的好坏将对其掌握知识的效果及其学习成绩产生直接影响。我们曾经做过一份关于“我最喜欢的老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5%的学生认为“喜欢某位老师,也喜欢他所教的课程”;80%的学生认为“不喜欢某位老师,也不喜欢他的课”;有98%的学生表示自己喜欢“有幽默感、有爱心、和蔼友善、让学生感觉像亲人一样的老师”。因为学生的情感往往表现为直觉性和不稳定性,直觉上的好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感知,缺乏理性分析是中小学生在面对事物时普遍存在的现象。当学生对老师本人感兴趣时,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满腔热情、积极投入,进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如果他不喜欢这个老师,那对这个老师的讲课也会觉得索然无味,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就会疲于应付,敷衍了事,其学习效果和成绩可想而知。由此可见,情感教学作为一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应用性教学理论,应该得到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也应该引起特别的重视。

“言传与身教”是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着每一位学生,成为学生随手可得的感性材料。因此,教师不论是言谈,还是举止,都应该做到温文尔雅,给学生以效仿的榜样,让学生真正受益。还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环境的变化,学会正确控制自己的情感,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高涨的情绪,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即使在自己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者经受了难以忍受的打击时,也要切忌冷若冰霜、板着面孔,更不要凶神恶煞、怒容满面。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学会从正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努力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性格,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以自己的情感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以自己的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师要打动和感染学生,其一是人格魅力,其二是知识魅力,其三是语言魅力。从人格魅力上讲,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行为品质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完善作用。总的来说,教师具有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巨大的,其价值也是无法估量的。如教师对家庭、对父母的敬爱,对事业、对工作的挚爱,对同事、对学生的关爱,都将潜移默化地陶冶润泽着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情感熏陶中受到的影响也是长期的、终身的,他们将会在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下,铸造自身完美的灵魂、健全的人格,以德行天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语言的魅力在于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只有发自内心的语言才能听到心灵的回声,才能成为沟通师生心灵间的信使,才能打动学生。如: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不管是正的评价或是负的评价,教师都应该采取真诚的态度,认真的倾听学生的意见,倾注一个情字,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这里的“倾听”并不仅仅是指听清学生的每一个发言,而是心里要有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注学生,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有这样一个例子,在美国课堂上,一个学生得出“4+5=8”的结论,老师用了三句话加以评价:“很好!”“很接近!”“谁还有不同意见?”第一个评价是对学生敢于发表意见的赞赏,第二个评价是对学生积极思考的肯定,第三个评价则揭示了回答不正确的信息。这样的评价既尊重了学生,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也显示了教师的耐心、诚心和博爱之心。当然,课堂教学语言是多方面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但无论哪种教学语言,首先都要健康、符合时代风尚。只有具有时代感,洋溢着生活气息的语言才能感染学生。其次要语汇丰富,富有感染力。丰富多彩的语言,是调动学生积极情感,使其产生心理共鸣的基础,也是把课堂教学搞得生机勃勃的重要手段。

(王曼丽 河南省新乡幼儿师范学校 453100)

猜你喜欢

情感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