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养殖不同材料附着基的利弊分析
2009-06-03宋宗岩刘政海
宋宗岩 刘政海
近几年,我国刺参养殖业发展迅猛,据有关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此,全国刺参养殖面积已达100万亩,养殖产量达10万吨以上,刺参养殖业已成为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浅海投石筑礁增殖、潮间带围堰养殖、池塘筑礁养殖多种养殖模式,但不论采用那种模式,其共同点是必须投放附着基,做为人工鱼礁来提高刺参养殖产量。生产实践证明,投放不同材料的附着基,直接影响刺参养殖成活率和产量。笔者通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对投放不同材料附着基的利弊进行分析和探讨,供参考。
一、投放附着基的种类
目前,我国刺参养殖投放的附着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重量型不便移动式附着基,主要有石块、瓦片、空心砖、水泥管、瓷管等;另一类是轻便型便于移动式附着基,主要有旧扇贝笼、旧网衣、旧编织袋、树枝、旧汽车轮胎等。
二、投放不同材料附着基的利弊
1. 投放重量型不便移动式附着基的利弊。①投放方法、数量。投放石块做附着基,石块大小一般为10~20千克,堆成条形和锥状,堆距1.5~2米,行距2~3米,高距0.8~1米,每亩投放量为60~90立方米。投放瓦片附着基,可将瓦片搭成“人”字形,按2米间距“一”字形排列;也可将3片瓦为1组捆绑成三角形,20组为1堆,堆距1.5~2米,行距2~3米,一般每亩投放500~650组,每亩投放瓦片1500~2000片。空心砖、水泥管、瓷管附着基的大小要便于搬运,一般规格为15~20厘米,人工排列成条形或“韭”字形,主排距1~1.5米,支排距0.5米,每亩投放量为4000~5000个。②利弊分析。重量型不移动式附着基通过堆列,中间可形成多层、多孔状空隙,很容易沉积有机碎屑、浮泥和附着底栖硅藻,并适宜于藻类的繁殖与生长,便于刺参的藏匿栖息和摄食,更有利于刺参的度夏与越冬。其弊端是建池投入高,工程量大,劳动强度大,底质稀软的池塘极易淤陷,影响附着基的利用率和刺参的成活率。养成清池时比较麻烦与不便,若转产养殖其他品种也将带来很大难度。“一”字形排列的瓦片附着基很容易被潮水冲跨,会降低附着基的利用率,并影响刺参的栖息和度夏的成活率。
2. 投放轻便型便于移动式附着基的利弊。①投放方法、数量。投放旧扇贝笼附着基,一般3个扇贝笼为1组,将两端固定扎紧,堆距1~2米,按行距2~3米排列,或将扇贝笼连接在一起,按2~3米的行距,“一”字形排列,每亩投放400~500组。投放旧编织袋和旧网衣附着基,有的在池底平铺一层编织袋,再在其上按堆距1.5~2米、行距2~3米堆放装满泥砂的编织袋,每堆3~5袋,每亩投放量为2000~3000袋;或将旧编织袋和旧网衣底面绑上坠石,上面绑上浮子,撑直形成一道窄墙,高度为1米,间距为1米,每亩投放500~600条。投放树枝附着基,先将10~15千克的树枝捆绑在一起,内放3片瓦沉入池底,按养殖池塘面积的50%投放。用旧汽车轮胎作附着基,可将汽车旧轮胎截成30~50厘米的碎块,投放于池底,每亩投放量为8000~10000块。②利弊分析。投放轻便型便于移动式附着基能够减少养殖建池投入,降低养殖成本,有利于底栖硅藻的附着和繁殖生长,尤其是软泥池底不会造成附着基淤陷,有利于清污和转养其他养殖品种。特别是旧编织袋附着基,转产时收净刺参、割破泥袋即可,非常简便。其弊端是不能形成自然的多孔洞穴,影响刺参的度夏和越冬以及养殖成活率。底部平铺编织袋的池塘,由于长期淤泥和刺参粪便的沉积,在高温季节往往会起泥皮,污染池水,更容易生长大型海藻及杂草。投放的旧汽车轮胎附着基,在夏季高温期也易产生异味及有毒物质,造成发病和降低刺参养殖成活率。
三、几点建议
在自然海区中,刺参多栖息于潮间带下的岩礁、珊瑚礁或乱石与泥滩结合部,尤其以礁石的背流较静且隐蔽处和海藻丛生处聚集较多。根据刺参的习性,笔者认为应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投放适宜的附着基。
1. 养殖区底质较硬,自身资金充足,附着基材料充裕,运输距离较近,价格适宜,养殖期又较长,最好选用重量型不便移动式附着基,尤以选择石块附着基更佳。石块间能形成多层、多孔空间,既适于底栖硅藻的附着,又能为刺参创造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更有利于刺参的安全度夏和越冬,提高其养殖成活率。清污难的问题可采用高压水枪冲洗、冲刷的方法来解决。
2. 养殖区域底质稀软,自身资金又不充足,重量型不便移动式附着基资源比较短缺,运输距离较远,价格又较昂贵,养殖期较短或处于试验阶段,最好选择轻便型便于移动式附着基,既节约了资金,又降低了养殖成本,劳动强度小,省工又省力。但轻便型便于移动式附着基效果与重量型不便移动式附着基相比是有差异的。
3. 旧汽车轮胎或未经养殖试验的其他材料附着基,在目前尽量不要采用,容易产生异味、有毒物质以及其他不良反应,从而影响刺参的养殖成活率。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文登市文山路50号文登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邮编:26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