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枯萎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措施
2009-06-03唐锷
唐 锷
苦瓜在我国南方地区栽培历史悠久,现全国各地均有种植,是我国夏秋季的主要蔬菜种类之一。近年来,由于保护地设施的广泛采用,苦瓜重茬地面积不断扩大,致使土壤内枯萎病病原菌大量积累,发病日趋加重。据报道,一般发病率为15%~25%,严重时高达60%~80%,病害流行时田间出现大量死藤,严重影响了苦瓜的产量与品质。为此,我所对该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发病症状 苦瓜整个生长期都可发病,幼苗受害较早时不能出土即在土中腐烂,或出土不久后顶端出现失水症状,叶色变浅,子叶萎蔫下垂,茎基部变褐收缩,病苗枯死,剖开可见维管束变黄。成株期发病,初期通常从基位叶发展,同一张叶片顶部向基部枯萎,发病缓慢时萎蔫下垂不明显,瓜蔓生长衰弱、矮化,中午萎蔫下垂,早晚可恢复,3~6天后全株叶片枯萎、死亡。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时,病势发展急剧,常有“半边枯”现象出现,或全株突然由上而下全部枯萎,表皮多纵裂,常有胶状物溢出,皮层腐烂与木质部剥离,根部腐烂易拔起。在潮湿条件下,病部有粉红色霉状物,干缩后成麻状,剖开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褐。
2. 发病特点 苦瓜枯萎病为真菌性病害,由半知菌亚门尖镰孢菌苦瓜专化型侵染引起。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在土壤中有顽强的生命力,可存活6~7年。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菌丝体可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通过灌溉水、土壤耕作、地下害虫或土壤线虫传播。该病的特点是从侵染到发病的时间很长,一般在1个生长季节只进行1次侵染,少有再侵染发生。
3. 影响发病因素
①温、湿度。该病在5~37℃均可发病,最适温度为24~29℃。2007年、2008年5~6月份我地降雨量分别为686.1毫米、738.6毫米,平均温度分别为27.4℃、28.5℃,6月下旬在我所苦瓜试验地调查,枯萎病病株率分别为16.4%~31.2%、19.5%~40.3%。说明温度大于24℃、空气相对湿度大于90%时发病加重,特别是在雨后及土壤含水量突然增加时病害发展迅速。
②苦瓜品种。调查不同品种苦瓜地318块,湘早优1号、蓝山长白苦瓜和衡阳本地苦瓜的病田率分别为16.4%、33.6%和39.3%。调查结果表明,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各品种间发病率存在一定差异,以湘早优1号最为抗病。
③连作年限。调查湘早优1号苦瓜不同种植年限地块127块,种植第一、二、三年的田块分别有45块、40块、42块,病田率分别为4.4%、17.5%、35.7%,病株率分别为0.6%、4.1%、26.5%,这表明连作时间越长,发病越重。
④田间管理。氮肥施用过多、过勤田块发病重于普通管理田块;亩种植1200~1500株的田块比800~1000株的田块发病重;浅沟、低畦、长行田因排水不畅,发病重于高沟、深畦、短行田。由此可见,田间通风透光差、土壤湿度大的田块发病更为严重。
4. 综合防治措施
①嫁接。在目前尚无特效药剂防治的前提下,嫁接是控制枯萎病发生的最有效途径。建议选用抗病性好、亲和力强的瓜类作物做砧木进行嫁接,我所进行了不同砧木的嫁接试验,黑籽南瓜嫁接成活率高达95.7%,嫁接苗种植后长势旺盛,抗病能力强,在重病区都表现不发病,所以黑籽南瓜是目前苦瓜嫁接的最好砧木。
②品种选择。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是仅次于嫁接的防治方法。
③种子消毒。用高锰酸钾100倍液浸种30分钟,用清水洗净后再于55℃温水中浸泡30分钟,晾干后置恒温箱中催芽,待种子露白后播种,播种前每亩苗床用代森锰锌150倍液均匀喷洒,播种后用药土覆盖。营养钵育苗时选用灭菌土。
④土壤消毒。大田在翻耕前每亩施石灰75千克等,并于移栽前充分晒白土壤。
⑤药剂防治。在苗期施药防效最为理想。移栽到大田后,可用5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1200倍液淋根,每株浇500~800毫升,间隔15~20天1次,至盛花坐果期为止。在苦瓜现蕾开花期间,每7~10天喷洒1次下列药剂的一种:退菌特1200倍液,抗枯宁500倍液,50%安克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药液应均匀喷湿所有茎叶(以有水珠开始滴落为宜)。以上药剂最好交替使用,以便取得更好的防效。
(作者联系地址:湖南省衡阳市蔬菜研究所 邮编:4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