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情感溢课堂
2009-06-03项华芳
项华芳
(江苏省张家港市锦丰中心小学215636)
以读为本,这是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翻开每一篇课文,几乎都有如下教学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两个要求学生基本都能做到,可是有感情地朗读,却是需要老师引导的。有感情地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更富有魅力,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
可时下,有些课堂上很难听到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声,而且老师在指导方法上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只靠“轻、重、停、连”等技术行为去支撑整个朗读过程。出现了重朗读形式,轻方法指导;重齐读,轻个别读;重大声地读,轻入情入境地读;重读的次数,轻读的有效性等现象。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现结合一些案例谈一些体会。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的情感,也是学生情感的“发源地”。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能够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因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 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调动起他们的想象、联想,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可以用教师的语言描绘情境,用图画展示情境,用表演模拟情境,用音乐烘托渲染情境…… 学生进入情境,甚至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而读出情感。
如:在教学《花瓣飘香》一课,指导学生感悟小女孩摘花的情景时,我是这样引导的:
出示句子: “一天清晨,我看到有个小女孩俯在花前,从花丛中小心地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然后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
(1)自由读,边读边圈点出描写小女孩摘花的词语。
(2)交流:你找到了哪些词语。
(3)指名一生读,一生做动作。
(4)再指名一生读,全班做动作。
(5)师生谈话。
师:某某,你为什么那么小心地摘花瓣呢?
学生的回答也是各不相同,我珍视学生的个别感悟。
生1:因为我只摘一片花瓣,怕弄坏了其它花瓣,影响整朵花的美。
生2:因为上面有露水很美,怕露水滚下来就不太美了。
生3:我怕被主人发现。
……
(6)师:你们都谈出了自己的感受,那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吧。
注意轻一点,再轻一点,别忘了花瓣上还带着露水呢。
以上教学片段中,通过让学生表演模拟情景,揣摩小女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情感,学生很快就走进了小女孩的内心世界,并能入情入境地读好这段话。
又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海伦•凯勒》,理解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时,是这样来指导朗读的:
(出示)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1)师:老师要告诉你们,盲人的书写也比我们困难多了。需要用食指的指节用力叩击盲文笔,在厚厚的纸上扎下一个个突起的盲文点。长时间书写,手腕、手指都会酸痛,甚至变形。
(2)了解了这些知识,再来读这段文字,你会有新的感受。
(3)生读,我发现你读得已没有刚才那么轻松了,想说什么?
(4)其实,试着想象画面读,一定能更好地读好这段话。
师叙述:也许这是一个早晨,太阳还没有升起,可是你看到海伦已在……
早过了吃午饭的时间,但海伦依然在……
夜很深很深了,万物进入梦乡,海伦还是在……
一阵阵倦意袭来,海伦打起精神,她仍在……
手指头都摸出了血,血一滴滴落在书上,海伦忍住疼痛,她还在……
(5)孩子们,看到画面了吗?相信此时的你,已把这感人的场景深深地烙在了你心里!再读这段话,你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
在上述片段中,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来描绘情境,用图画来展示情境,学生通过想象画面,仿佛看到了海伦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学习盲文的情景,由此走进了海伦的内心世界,与海伦、与文本、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在此基础上的朗读真是感人至深,荡人心弦。
珍视个性化阅读,点燃智慧火花。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切忌将自己的主观意见强加于孩子,尊重孩子对课文的理解和读法,提倡孩子个性化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情感。
《花瓣飘香》中,在指导学生读懂小女孩介绍爸爸一段话时,我是这样引导的:
自由读。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的眼眶里为什么闪动着泪花,这是怎样的泪花?
生1:我看到其他孩子在假期都有爸爸陪着,而我的爸爸不能陪我。我很想他。
师:这是思念的泪花。你能带着思念的感情读好这段话吗。
生2:我在介绍时想到我的爸爸虽然是不在身边,但他是为保卫祖国的边疆而去南沙当解放军的,我感到很自豪。
师:这是自豪的泪花。你能带着自豪的感情读好这段话吗?
生3:爸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我做到了,我还学会了照顾生病的妈妈呢,妈妈的身体马上就会好的,我很高兴。
师:你流的是高兴的泪。那你就高兴地读一读吧。
生4:我想到爸爸远在南沙,而妈妈又病了,我真担心她的身体。
生5:我想到以前惹妈妈生气了,我很后悔。
听着这一句句感人的话语,看着一个个眼睛里闪动着泪花的孩子们,我被感动了:孩子们已经完全走进了小女孩的内心,读懂了小女孩的心思。试想,如果我把主观意见告诉孩子们,让他们用一样的语调来朗读,课堂上又怎么会出现异彩纷呈的精彩发言和一声声打动人心的朗读呢?
所以,在朗读指导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感悟、体验与理解,而不是强行“传授”,这样的课堂才会是生成的,才会有智慧的火花的迸发。
3.引导智慧评价,促进感情朗读
在课堂教学中,朗读评价至关重要,恰当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而朗读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参与评价,更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同伴的评价会让朗读的同学感到亲切,乐于接受,易于提高朗读同学的水平;而听的同学,为了作好评价必须认真听读,还得拿同学的朗读与自己的朗读进行比较,取长补短。这样一来,无论是听的人还是读的人,都受益,真是一举两得。
在教学《雾凇》的课堂上,我尝试用同伴评价的方法来组织教学,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下面的课堂实录:
在学习雾凇变化“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这段内容时,我是这样指导的:
引读:正因为松花江面上弥漫着阵阵雾气,因此,每当夜幕降临,这些雾气笼罩着十里长堤,渐渐地……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最初像……逐渐……最后……
出示句子,自由读后,请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生:我体会到了雾凇的形成是逐渐的、缓慢的、轻柔的。
师:谁来读读这段话。
指名读。一生读得动情流畅。
师:谁来评价一下她读得怎么样。
生1:她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里?
生1;她读得一会儿快,一会儿慢。
师:你知道她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1摇头。
师:谁能知道她为什么这样读?
生2:我知道她为什么这样读。因为雾凇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的、缓慢的、轻柔的过程,所以要读得慢一点,轻柔一点。最后读得响亮一点,高昂一点是因为看到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惊喜万分。
师:你已经真正读懂了这段文字,也真会评价。(问生1)现在你明白他为什么这样读了吗?(生1点头。)你也能用这种方法来读读这段文字吗?(生1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文字。感受一下雾凇的神奇变化。(学生都动情地朗读起来。)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朗读评价中来,学生不仅学会了朗读这段文字,更明白了为什么这样读,而且学生的兴致极高。这样,潜移默化之下,学生的朗读技巧定会有所提高,语感能力也会得到培养。
4.体验生活中的事物,唤起学生的朗读情感
在教学指导中,教师借助对生活中事物的体验,达到表象和情感的统一,获得认知,就会生蕴出情感,此时的朗读就如一首美妙的乐曲,激荡人的心怀。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月光启蒙》中的片断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出示句子: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1)“三月的和风”什么感觉?(轻柔的,柔和的)
“小溪的流水”什么感觉呢? (轻快的)
师:那么怎样来表达这种感觉呢?你试着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指导读。
(2)师:对,生活中的民歌,歌者就是编者,是边想边唱,边唱边想的。读时,轻轻地,慢慢地,柔柔地,有一种悠长飘逸、舒缓自由的感觉。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体验“三月的和风”、 “小溪的流水”给人的感觉:轻柔的、缓缓的,从而读懂母亲所唱的童谣中的韵味,激起学生心中的情思,达到情韵而生的效果。此时,学生的朗读也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课堂里弥漫着芳香的音韵。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得到了很好的统一,所谓“三情合一”,令人感动。
一篇课文,只有通过感情朗读,才能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当然,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很多,但切忌千篇一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改进指导方法,潜心探索,才能提高孩子的朗读技巧,才能让孩子们读出情趣,读出思想,读出境界,让孩子们的情感通过朗读得到彻底的宣泄,思想通过朗读得到提升,从而切切实实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收稿日期:2009-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