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成就精彩
2009-06-03赵琳
赵 琳
(江苏省张家港市大新中心小学215636)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项老师的《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堂课教学语言精练、简洁;教学理念新颖,贴近学生生活。师生融于一体,气氛活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了新知识。
1.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片段一:
教师出示一个红枣、一个荔枝、一个桃子
师:这三个物体,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生:桃子最大,红枣最小。
师:我们的文具盒和课桌比呢?
生:文具盒小,课桌比较大。
教师出示两个土豆。
师: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两个土豆,他们一个看起来小但圆,一个看起来大但扁,你们猜猜看哪个大哪个小呢?
学生一致认为看起来大但比较扁的要大一些。
[思考]:新课标提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红枣、荔枝、桃子、土豆以及文具盒与课桌都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作为教具出现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到新鲜而不陌生。学生是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走进课堂的,虽然两个土豆不是很规则的形状,比较土豆的大小,教师向学生提出猜想,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验都基本能猜的一致。这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亲切感,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为后面的学习作了有效的铺垫。
实验操作,激发兴趣
片段二:
师:你们都认为是看起来大而扁的那个土豆要大一些,这是大家光靠眼睛看出来的,那么你们有什么方法来证明吗?
生:把他们放在水里。
师:怎么放呢?
生:分别放到装有同样多水的容器里再比较。
师:是个好办法,我们可把他们分别放在盛有同样多水的容器中,来比比哪个大,把土豆放进水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水位会上升。
师:为什么水位会上升呢?
生:不是,是土豆占去了水的位置。
师:看来是个好办法。那么放下去以后怎样比较谁大谁小呢?
生:看放下去哪个水升得高哪个土豆就大。
师:大家都同意这个方法吗?
生:同意。
师:那我们就来试试看。我们把两个土豆分别放在装有300ML水的容器中,来比比哪个大。
师:看出来哪个大了吗?为什么?
生:水位升的高的大。因为大的土豆它占去水的位置多,水位升得高。
师:对呀,因为土豆它占有一定的空间,把它放到水里,就占去水位,水位自然上升了。谁的水位上升的高,就说明谁大些。
师:从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两个土豆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它们占空间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其实,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教师揭示体积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比较土豆大小的基础上,老师提出: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为课的顺利展开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学生自主思考想到放在同样多的水里来比较。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杯中水面的变化,思考水面为什么会升高?使学生明白土豆在杯子里占有一定的空间。这样就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又通过比较两个杯子里的水面高度,明确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通过实验使得学生明白了所有物体都要占住一定的空间。很抽象的'体积'概念这一下子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明白了。
3.动手操作,亲身感悟
片段三:
师:这是一个土豆,它的体积是150立方厘米;一盒扑克牌体积是100立方厘米;一块小积木体积是36立方厘米。同学们估计一下,1立方厘米大约是多大呢?
生: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
揭示1立方厘米的概念。
师:老师记性不太好,能不能想个办法怎样记住1立方厘米的大小呢?它和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差不多大?
生1:我们平时吃的零食,一个牛肉粒差不多是1立方厘米。
生2:宫爆鸡丁
生3:小脚指头
生4:牙齿……
师:同学们说得真多、真好。你能用橡皮泥大约的捏出1立方厘米吗?试试看!
学生操作,展示学生作品。
师:同学们都捏得差不多,那么,我把你们捏的这个橡皮泥躺下来放,它的大小变了吗?竖起来放?我把它搓搓圆?我再把它压压扁呢?
生:还是没变!
师:也就是说,橡皮泥的体积和它的什么没有关系?
生:橡皮泥的体积和它的形状没有关系。
……
师:怎样记住1立方分米的大小?
生1:婴儿的脑袋
生2:牛奶盒
生3:皮球
……
师:我们到墙角来围围看1立方米大约是多大。
实验操作:教师请两个学生帮忙,在墙角搭了一个1立方米的框架。
师:同学们,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呢?让我们来亲身感受一下吧!想钻到这“1立方米”里来的,可以自由上来。
(学生蜂拥而上,钻进“1立方米”中)
师:看来是钻不下了,现在我们来看看1立方米里面究竟可以容纳多少同学。
生:1、2、3、4、5……15
师:1立方米居然可以容纳15个同学。其实很多同学还是蹲着的,他们的头顶上还能容纳一些同学,看来1立方米可真大呀!
教师拿出平时喝纯净水的桶:这一捅水是18立方分米,老师告诉大家,大约要54桶水才能装满1立方米。
学生惊讶万分,感受1立方米的大小。
[思考]:在认识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项老师都注重学生的感悟。比如:先让学生看一看150立方厘米的土豆,100立方厘米的扑克牌,36立方厘米的积木。让学生自己来估计一下1立方厘米的大小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为了使学生能更清楚直接的感受1立方厘米的大小,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来说一说,在大家都捧腹大笑的同时,学生对于1立方厘米的大小感知想必是根深蒂固了。然后把1立方厘米的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明确形状虽然改变了,但体积不变,从而加深对1立方厘米大小的感悟。在认识立方米时,还设计了“1立方米的空间能容纳多少位同学?”这样一个环节,使学生也比较直观地感悟到了1立方米的大小。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估计的能力,加深对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整堂课,师生配合默契,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把陌生的材料熟悉化,抽象的知识趣味化,让学生感到亲切和得体。体积的意义比较抽象。通过实践操作,就把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事实。而且创设的情境具有现实性,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素材,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的学习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可见,创设具有现实性的情境,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主动,探究知识欲望更加强烈,课堂自然就多了一份精彩!
收稿日期:2009-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