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地区殡仪工作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2009-06-02宋道科孙宏涛

活力 2009年25期
关键词:殡仪馆健康状况东北地区

宋道科 刘 洋 孙宏涛

一、问题的提出

受传统思想意识的影响,在中国从事殡葬工作历来是受人歧视的职业。新中国建立后,在公有制下殡葬工作归属政府民政部门管理,员工收入实行平均分配,文化素质高的人就更不愿意从事殡葬职业。这不免加剧了社会公众对这一职业的冷漠乃至鄙视。另外,我国的殡仪工作场所都处于一些远离城市而比较偏僻的地区,导致殡仪工作人员人际交往受到局限。加之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行业存在偏见,许多人忌讳与他们接触,一些正常的人际交往受到阻碍。当前,随着中国的老龄人口日益增多,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随之而来的医疗卫生、健康福利等社会问题凸显,其中也不排除对殡仪工作要求与压力的增大。虽然,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殡仪职工的经济收入与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工作性质的和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及长期以来遗留下来的人们头脑中的传统思想意识的影响,殡仪职工面临的来自家庭、社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很大。那么这些客观因素对殡仪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无影响,对他们的工作态度及工作效果有无影响,应该是值得研究的社会课题之一。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题下,政府职能部门及社会学研究者对殡仪工作人员及其工作、生活状况有了比较多的关注和研究。如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王夫子在1993年做的调查研究揭示到这一行业的落后、社会对这一行业的不良看法,如殡葬职工的文化素质非常低,殡葬行业遭主流社会排斥,还从殡仪馆的服务水平殡仪馆的设施状况等方面做了调查。纵观已有研究文献可以发现,现有的研究中对殡仪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人员素质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人们普遍还是比较关心的是殡仪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社会评价等,还没有从个体的心理状态角度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及工作满意等方面的研究。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东北地区殡仪工作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课题。本研究旨在了解殡仪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初步的因素分析,以丰富对殡仪工作人员研究的信息资料,使人们能更客观、更深入地了解、理解殡仪工作人员。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吉林市、四平市、哈尔滨市殡仪馆工作人员共70人,其中男32人,女38人;年龄最大60岁,最小21岁,平均年龄35.43±11.03岁。

(二)研究工具

采用症状量表SCL_90与人格倾向量表EPQ为调查工具,于2008年12月——1月间深入三所殡仪馆,共发放问卷共发放EPQ、SCL_90问卷各96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回收率为73%。

(三)数据统计处理

两套问卷结果依照EPQ和SCL_90指导书进行标准分计算,并将测量标准分

输入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东北地区殡仪人员心理健康状况

1.东北地区殡仪工作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的总体情况

经统计,有效问卷70名殡仪工作人员中SCL_90总分>160分的有16人,比例为22.9%。经统计检验,被调查对象9项因子的平均得分均小于2,与常模差异不显著。从总体上看,东北地区殡仪工作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也有个别人员表现出异常。

2.东北地区殡仪人员SCL_90各因子分与常模比较

与全国成人SCL_90常模比较,东北地区殡仪工作人员的强迫、精神性两项因子都略高于常模(见表1)。可以认为东北地区殡仪工作人员在强迫和精神性方面的特征比较突出,偶尔可能会出现那种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行为等表现;还有一些比较一般的感知障碍,如脑子“变空”了,记忆力不好等。

3.东北地区殡仪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因素分析

通过对殡仪工作人员的性别、年龄、工龄、工作岗位、文化程度5个特征与SCL-90中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分分别进行相关分析,并进行显著性统计检验,结果均为p> 0.05。表明殡仪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间与性别、年龄、工龄、工作岗位、文化程度等人口学因素的相关不显著。

(二)东北地区殡仪人员人格特征

1. 东北地区殡仪人员EPQ各因子分与常模比较

东北地区殡仪工作人员EPQ各分量表均分与常模做Z检验比较,结果发现E、N量表与常模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表2东北地区殡仪人员EPQ各因子分与常模比较(±s)

2. 东北地区殡仪人员人口学因素对人格特征的影响

同样对殡仪工作人员的性别、年龄、工龄、工作岗位、文化程度等5个因素与EPQ中E、N、P、L因子进行积差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工龄段都在E量表上表现的差异显著(见表3与表4)。文化程度越低其掩饰性越强(见表5)。

四、分析与讨论

(一)对东北地区殡仪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讨论

1.就业压力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的物质需要仍为人们的第一需要

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追求更多的还是物质的利益,人们每天都在努力工作去换取更多财富,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通过访谈了解到,在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多数是合同工,很多都是下岗后再应聘上岗的,他们都认为在就业紧张,工作难找的境况下,能有一份稳定收入的工作来满足自己及家庭的物质生活需要,很是知足。因此,没有感到这份工作和其他工作有什么特殊,每天与逝者接触就是他们的工作,因此,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面对逝者亲人的悲伤也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而变的不那么敏感。

2.面对逝者,殡仪人员更能看开生活中的问题

俄国著名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说过:“谁能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就会成为新人。谁能战胜痛苦和恐惧,他自己就能成为上帝。”人生永远没有终点,唯一的终点就是死亡,所以人生只是一个过程。访谈中了解到在殡仪馆工作的人每天接触无数逝者,给他们生活中最大的启发是,生前你争我夺,追名逐利,到死后都化作虚无,要乐观向上,积极生活。所以在殡仪馆工作的人员在对生死看开之后,也就不再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斤斤计较,经历过无数次的生死离别的场面,回过头来更能珍惜自己当下的生活,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3.殡葬行业的正规化和管理体制的完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殡葬行业也逐步走向正规化,殡仪馆的场馆建设更加合理,停尸楼、告别厅、火化楼、骨灰寄存楼一应俱全,办公室、餐厅、休息室等配套设施也相当完善;殡仪馆的环境建设也相当优美,青山环绕,绿树成荫,许多殡仪馆都打出绿色殡仪馆的口号;殡仪馆的设备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近些年随着新设备的引进和新技术的应用(比如:二次燃烧法)减少了很多烟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的排放,保护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1997年7月11日国务院第60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殡葬管理条例》,为了推行殡葬改革,规范殡葬的行为,使殡葬行业与市场接轨,2006年国务院法制办立法规划修订《殡葬管理条例》使得殡葬行业管理的科学化、服务的优质化,殡仪员工的工作分配也更加明确合理。工作环境的改善和管理体制的改革都给殡仪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带来很多正面影响。

4.殡葬行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

我国解放初期,受人们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经济的落后,我国殡仪馆从业人员大多为社会闲散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缺少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而随着社会的发展,1995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开办了全国第一个殡仪专业后,我国的殡仪从业人员逐步走向专业化,据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被调查员工大学以上学历的占45%,高中以上学历的占89%,由此可以看出,当今殡仪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正逐步提高。近几年国家开始组织殡仪技术工人的职业技能培训,使殡仪工作更加正规化。殡仪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使得他们能更全面的、具体的、科学的看待和认识自己的工作,更好的去做自己的工作,也能用更科学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敢于破除封建思想,客观的看待工作上的事情。

(二)结论

1.东北地区殡仪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但在因子表现上,东北地区殡仪工作人员在强迫和精神性两项因子略高于常模。

2.东北地区地区殡仪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性别、工作岗位等无关,但与年龄、工龄、文化程度等人口学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3. 东北地区殡仪工作人员的内外倾和神经质两项与常模差异显著。一般地,年龄越小、工龄越短,其内外倾水平与常模差异越显著。而文化程度越低其掩饰性越强。

【参考文献】

[1]熊 英 王夫子 罗艳珠 殡葬职工职业声望的调查与分析[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9月第13卷第3期

[2]梁芝国 罗维肖 谭海鸥 贵港市殡仪馆工作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2003年第十五卷第11期

[3]范玲 要高度重视殡仪职工的心理健康问题[J ] 中国民政 2005年02期

[4]王夫子 在中国的院校开设殡葬教育的论证报告[J ]

[5]SCL_90症状自评量表使用指导书[M]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监制 1994年3月

[6]龚耀先 修订艾森克人格特征问卷手册[M] 长沙湖南医学院出版社 1993年2月

[7]冯中梅 王贵领殡仪馆环境污染物分析[J ]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5年8月第30卷第4期

本文为北华大学2008年度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东北地区殡仪工作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成果之一

指导教师:陈立

猜你喜欢

殡仪馆健康状况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去殡仪馆
魂锁殡仪馆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
“如果挤得下的话”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
殡仪馆生意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