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笔墨继承与发展之我见
2009-06-02张羽
张 羽
【摘要】中国画之所以美,主要美在它的笔墨情趣,而笔墨情趣的浓淡有无,又全在画家的笔墨功夫和艺术观念。时代不同,笔墨风格也不相同。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首先要传承,传承就不能丢掉老祖宗的笔墨技法及章法布局,当然,传承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承接薪火,并在遵循国画思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新首先应强调在传承基础上发展,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创新。
【关键词】中国画;笔墨技法;继承;发展;笔墨情趣
中国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画是对天下事物进行变通处理的一个大法则,山川的形势,造物的陶冶,气韵的流行,都可以借笔墨的书写得以呈现。由于中国画是用毛笔、墨、色在宣纸上作画,作出的画介于写实和抽象之间,因此它属于表现力最强的意象艺术,它的笔墨情趣给人们带来的美感,不光被东方艺术界接受,也堂而皇之地走进了世界艺术之林。
虽然中国画的表现语言在发展的环境中并不局限于传统的笔墨技法,其笔墨的现时内涵被扩大,但仍用笔墨代指绘画的表现语言。所以,笔墨只不过是山川形质的修饰和修饰。根据事物形体的生长规律,其他材料也可以把这个物体的形象书写出来。中国式的审美思想始终是中国画笔墨书写的核心,画面的形式通过笔墨具体呈现出来的,笔墨的安排和限定随形式而生发。笔墨对事物形象的组织要以实物为参照并对审美客体进行描写,在表现审美客体时具有极大的个性化的选择性和发挥性,每位画家用笔墨应对现实生活时都有一个可发挥的空间。
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每个时代的笔墨风格都不相同。许多中国画家在传统中国画技法表现思维方式的熏陶和影响下,对传统的表现艺术有所突破与超越。这种突破和超越是在对中国画独特的东方神韵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体验中完成的,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吸取西方艺术或其他艺术流派营养的时候,仍然不能迷失了自我。诸多名家认为线条、笔墨是中国画的慧根,从而用实际行动护守中国画的底线和光鲜。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位知名的地方士绅庆六十大寿,不仅大摆晏席铺张,还请来四方画家为其作画助兴。庆寿当然多以寿桃为题,于是,工笔寿桃、写意寿桃、泼墨寿桃挂了满院,但在场的文人雅士却不屑一顾,认为手法陈旧,毫无新意。此时,一位画士出现,持一二尺方宣纸,取一脸盆,倒入半盆墨汁,声称技不传人,关门作画,仅两分钟功夫,一颗占满尺方的大寿桃出现。众雅士一片喝果,说比作系旷世之作,有虚有实,有浓有淡,意如泼墨,可见桃之毛绒,而且一挥而就,真神人作画也。后交杯喝酒,酒后众雅士求教,画士醉后传艺,原来就是将宣纸铺在地上,脱下裤子,往墨盆里一个虚蹲,再往宣纸上一个俏坐,按一下裆里的东西,出现一个桃梗,一个被雅士们叫绝的寿桃作品就大功告成了,这怎能不叫众人目瞪口呆呢?!
故事当然是虚构的。但每每与圈子里的人谈及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或每每参加一些中国画展,特别是看到一些新大师的新作,就忆起了上述故事,让人浮想联翩。
进入新时期以来,艺术界敞开的大门更大了,学习外国当然是中图画发展的一条路径,一些走在中国画创作前列的先驱们大胆创新,使中国画出现了多样性,丰富了中国画的内涵,拓展了中国画发展的途径。向前发展当然是可喜的,但发展中的无序性、无政府状态也却令人担忧。赵绪成先生在《该骂娘,还是该欢呼》一文中,对当前中国画的多样与散乱归纳了这样条:一是艺术观念的多样与散乱;二是表达方式的多样与散乱;三是艺术标准的多样与散乱;四是艺术层次的多样与散乱;五是艺术市场的多样与散乱;六是艺术德性的多样与散乱;七是艺术组织的多样与散乱。对画界的乱哄哄现象分析得极为透彻,读了让人沉思。
中国画之所以在发展中出现这种种散乱状态,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对笔墨的轻视是一个重要因素。吴冠中先生曾对中国画发展状况发出了“笔墨等于零”的情绪化感叹,有些想在艺术上走捷径的画家便果真将笔墨视为零了,画出一些五花八门闹不清是中画是西画是拓印是工艺的反正冠以“中国画”的“新作品”,其实是他们将吴老先生的话误解了。中国画古代、近代、现代都出现过笔墨功夫的辉煌,眼前想创造出一种超越老祖宗的笔墨之法的确是很难的, “笔墨等于零”并非不要深厚的笔墨功的,而是在创新上从零开始,然后才能形成新时期的中国画风格。就吴老先生而言,他的笔墨功夫在大师级的画家中也是不多见的,他若不将古人按法师承研透,敢说这句话吗!
中国画之所以美,主要美在它的笔墨情趣,而笔墨情趣的浓淡有无,又全在画家的笔墨功夫和艺术观念。“有笔有墨谓之画”,可见笔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作用,画者利用笔墨状物、传神、抒情、达意,观者通过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得到审美的满足。“用笔须平,如锥画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全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堕石。”无论是工是写,是线是面,画家总要用笔墨说话,用他心境中的绘画语言,通过手中的笔、砚中的墨、色盘的颜料,现有的其他材料,在中国宣纸上绘出有意境的中国画作品。让世人感受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倘画家功底不深,一味追求材料的效果,画出的东西鬼都不知道是什么,自己也说不清,还让观者去悟,这种作品能代表中国画吗?
诚然笔者绝非厚古簿今论者。时代在发展,中西文化的融合,必然会使中国画的笔墨又有新的突破,笔墨当随时代,人们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发展,笔墨技法也在不断丰富变化。从零开始就是传统的技法全部娴熟后新的创意开始,有的画家大胆地将矾水、豆浆、胶、盐、饮料,用于绘画材料之中,通过笔墨的应用,笔墨情趣更为丰富,何尝不好?当然好。只是有的运用是成功的如巧夺天公的妙笔;有的则一塌糊涂,如一纸馊饭稀粥,还要硬着头皮打出创新的口号,冠上个大奖,这不是将中国的发展往死胡同里引吗?
象青挑的故事一样,当雅士们对一幅谁也不明白的画叫绝时,咱最好是先擦一下自己的眼睛,看真了再说话。总之,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首先要继承,继承就不能丢掉老祖宗的笔墨技法及章法布局,当然,传承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承接薪火,并在遵循国画思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新首先应强调是在继承基础上发展的,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创新。继承的目的是发展,发展中当然对老祖宗的东西可扬可弃,对外国的东西可受可拒,这样才可以突出我们的民族特色,不至于将中国画变成东不东西不西的变种萝卜,对不起发明中中画的老祖宗。
作者简介:
张羽(1964--),男,安徽涡阳人,现为涡阳县第四高级中学高级美术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