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恶搞”
2009-06-02公羽
公 羽
比尔·盖茨的“恶搞”——放蚊子
今年2月份,“世界首富兼世界首善”比尔·盖茨应邀参加了TED2009大会,并发表了演说。他演讲的主题是“疟疾”——这种在大多数国家已经基本绝迹的病仍然在非洲和亚洲的一些贫穷国家蔓延,导致每年很多人特别是儿童的死亡。他呼吁人们重视这种疾病的影响,并采取更多的措施、投入更多的药品与疟疾作斗争。
说到这里,令人意外的一幕发生了。只见盖茨拿出一个玻璃瓶,里面关着几只蚊子。“疟疾主要是通过蚊子传播的,”盖茨说,“今天我正好带来了几只蚊子。”说罢,他打开了瓶盖,把这些蚊子放了出来!整个会场顿时陷入了一片惊恐……
足足一分钟后,盖茨向大家保证说这些蚊子并没有感染疟疾,他这么做只是为了“通过这种方式使大家对疟疾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希望在座的各位人士慷慨捐款。
盖茨的“恶搞”吸引了足够多人的眼球,但也招致现场一部分人,尤其是坐在前排的人的不满——好端端来听你演讲,没想到遭遇“恐怖一分钟”,心里能舒服吗?
那么在座的都是些什么人呢?TED指的是科技、娱乐、设计,来参加这个大会的是“卓越的思想家、企业家和艺术家”,换句话说,都是有钱的精英人士。他们大都出则香车,入则豪宅,被蚊子咬到的机会少之又少,何况是“传播疟疾”的蚊子!所以,一时的惊慌失措也在所难免。
假想一下,如果坐在台下的是整日生活在蚊蝇肆虐的贫民窟里的儿童,他们又会作出怎样的反应呢?
比尔·盖茨说:“没有理由只是让穷人体验被蚊子攻击的滋味。”他还介绍说,由于有钱人为秃顶而烦恼,所以用在研究治疗谢顶上的费用远远超过研发抗疟疾药物的资金。盖茨希望自己的“恶搞”能让他们意识到什么是更严重的问题。
世界上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差距。曾经一毛不拔的盖茨正是在访问非洲时,被亲眼所见的贫穷景象震撼后开始他的善行的。请关注苦难,至少,它能让我们在为减肥难、为作业多、为爸妈不给买手机而郁闷时,知道还有许许多多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人从来就没有机会拥有这些“幸福的烦恼”。
复旦大学的“恶搞”——蛋炒饭怎么做
因为不知道蛋炒饭怎么做,所以有可能被复旦大学拒之门外……
这是在“恶搞”吗?不是。在今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的面试考场上,考官就拿这样的问题来考前来应考的高三考生。你额头上是不是已经冒出了三滴汗?
同样“汗”人的问题还有:“你对‘范跑跑有什么看法?”“石英钟为什么叫石英钟?”“怎么看待‘山寨版春晚?”“你认为金融危机的影响什么时候结束?”“小布什与奥巴马的执政政策有什么不同?”“不用公式,怎么求出一个圆的面积?”“洗衣机由哪几部分组成?”“你爷爷什么时候生日?”“谈谈对身边一个同学的看法。”……
“汗”归“汗”,但仔细想想,只要你平时不是一门心思扎在作业和模拟考卷堆里,偶尔抬头看看“窗外的事”,留心“身边的事”,再多看一点报刊书籍,加上一点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对付这些问题不是什么难事。可惜的是,不少长久以来被迫习惯了为考试而学习的同学一下子适应不了,懵了。
复旦大学的招生老师说,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不可能也没必要事先准备,它要靠平时积累,考察的是同学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和责任感。对有些一看就是在“背答案”的考生,他们会“无情”地打断并予以淘汰。
说到底,复旦大学要的是“人”,而不是一台台精良的“考试机器”。这不仅是像复旦这样的名校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读书成“人”,而不是变成“机器”,这需要进行教育制度改革,也同样需要各位同学的自觉努力。
美俄卫星的“恶搞”——撞出一个阴谋论
今年2月10日,地球上空大约800公里的地方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两颗分别属于美国和俄罗斯的人造卫星迎头相撞,同归于尽!
这可是破天荒头一遭。正当美俄两国科学家忙着找原因的时候,有人发现,俄国的“宇宙2251”是一颗军用卫星,而美国“铱星33号”的客户名单里有美国国防部,于是各种版本的“人为操纵说”流行一时。
这种认为“事件背后必有不可告人的内幕”的论调,就叫做“阴谋论”。
果真如此?至少目前来看,证据不足。“宇宙2251”是一颗早就废弃了的“卫星尸体”,俄罗斯对它已经失去了控制;就算俄罗斯有意也有能力操纵它去撞美国卫星,他们也很清楚美国一直在监控太空中每一个人造航天器的运行情况,对俄罗斯的卫星也不会放过,如果某一颗俄罗斯卫星变轨,美国肯定第一时间掌握;至于美国,本来就对数量庞大的太空垃圾头痛不已,这一撞产生的大量新垃圾会威胁它的“铱星群”,并影响新的航天飞机发射计划,何况美俄两国都还有航天员呆在国际空间站里呢。
略懂些航天知识和国际关系的人应该不会轻易相信这些“阴谋论”。恐怕最靠谱的“内幕”还是:人类不能再对自己制造的那么多“太空垃圾”掉以轻心了!
我们千万不要生活在“阴谋论”的阴影之下,相信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人和事还是善良和真实的。
·有人说·
希望校方给他以继续学习的机会。
——2月2日,在温家宝总理发表演讲的英国剑桥大学现场发生了干扰事件。那名干扰演讲的德国籍学生随即被校方送往当地警方并被起诉,英国首相和剑桥大学都就此事向中方表示了歉意。事后,温家宝表达了他对这名学生的意见,希望剑桥对该生以教育为主,并寄语该生“浪子回头金不换”,希望他用发展的眼光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
·小纸条·
前不久,杭州的中小学生每人领到了100元的消费券。大家都把它花到哪里去了呢?当地一家媒体经过调查后发现,城市孩子用来购买书籍和学习用品的支出不足40%,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此项支出的比率达到70%左右;在商场购物以及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方面,城市孩子的支出大大超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老师分析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条件普遍较差,这次正好可以用政府发的消费券来买平时想买却没钱买的东西,而文化生活对他们来说多少是一种“奢侈品”。
此外,有些同学把消费券直接跟家长换了现金,而有些同学则送了父母一份“压岁钱”,或主动给父母买了礼物;有的给老家的弟弟妹妹买了玩具,有的却用来向同学“买”作业答案……
凡是健康、合理的消费都是好的。只是这笔不大不小的“财富”,也足以映照出我们这小小世界里的人情百态。
牛年春天,17岁的湖南株洲女生张昕异常忙碌,她在全国各地穿梭,参加60所艺术院校的专业考试,几乎每天都要考一场,有时一天两场,光考试费就花了2万多,人也快累趴下了。
一切都是为了进入艺术院校。为此,曾学过8年舞蹈的张昕拿起了双簧管,因为“冷门”,竞争的人少;报考中国传媒大学时专门挑了自己并不了解的“录音艺术”专业,因为“冷门”,被录取的机会大……
衷心祝愿张昕梦想成真。然而我总是担心,如愿以偿地进入艺术院校后,她对艺术还剩多少热爱和激情?而缺少了热爱和激情的艺术,还能叫艺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