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砥砺思想明晰思路

2009-06-02杨建华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克己复礼克己韩非子

杨建华

《〈论语〉选读》的学习有不同层级的目的和要求:掌握文言知识,学习文章技巧,探讨文化思想。根据2009年高考要求,笔者认为,备考的重点应是第三层级。

怎样才能比较全面而且准确地把握《论语》的相关思想?有对比,才能有认识。下面,笔者通过例题解答的形式,将《论语》思想与后代儒家思想作纵向对比,与同时代的道、墨、法家思想作横向对比,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论语》的思想精髓。

一、关于“克己复礼”

例1阅读《论语》选段,回答文后试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宋代理学家将孔子的“克己复礼”阐述为“存天理,灭人欲”。你认为“克己复礼”与“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这是一道将《论语》思想与后代儒学继承者的思想进行纵向比较的思想评析题。解答此类试题时,一般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判断两者的概念是否相同;二,判断两者概念提出的前提是否相同。如是,则可基本判定两种思想相同;如否,则可明确两者不同。此题题干中没有涉及概念提出的前提,解答时只要重点考虑两者的概念是否相同即可。

宋代理学家的阐述很明显将“克己复礼”的思想进行了“扩大”和“拔高”,因此我们可以判定,两种思想虽有某种传承关系和相似之处,实质上却并不相同。

参考答案: [判断] 不相同。

[解释] “克己复礼”是指约束自己,遵守、践行社会的礼节仪式、规章制度。“存天理,灭人欲”是指要保存天理,泯灭人欲。

[辨析差异] 宋代理学家将“克己”理解为“灭人欲”是扩大了“克己”的内容。从“非礼勿视”等解说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克己”仅仅是约束自己违反礼仪、制度的行为,并不是完全泯灭人性的欲望。同样,宋代理学家将“复礼”理解为“存天理”,也拔高了“复礼”的含义。另外,“克己”“复礼”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存天理”“灭人欲”之间的完全对立的关系。

[总结] 因此,“克己复礼”与“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有本质不同。

一般来说,有关《论语》思想的评析题都是开放性试题,所以同学们在上题中回答两者思想相同或相近也可,只是答题的重点必须改为论述两者之间的承继关系以及对“人欲”和“天理”内涵的重新界定上。比如,认为“天理”即社会规范,“人欲”即违背道德规范的贪欲,如此一来,两种思想就有极大交集,甚至是完全重合。

二、 关于“知其不可而为之”

例2《论语》中有许多履历不明的奇士,如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石门晨门、荷蒉者等,他们秉持着与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截然不同的人生观——“知其不可而安之”。

(1) 就其思想而言,你认为这些奇士应该是诸子百家中哪一流派的代表人物?

(2) “知其不可而为之”与“知其不可而安之”中,你更倾向于哪种人生态度?为什么?

本题要求将儒家思想与同时代的其他思想流派进行横向对比。

参考答案:(1) 道家。

(2) [判断] 赞成“知其不可而为之”。

[正面解说]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反映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和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认为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驳斥对立观点] 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动乱就得不到抑制,而且会愈演愈烈。

[总结] 人生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将永远存在,所以只有“为之”才有希望。

(或者:赞成“知其不可而安之”。乱世之中,靠一己之力无法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明知不可而为之,虽然精神可嘉,但实际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所以,“知其不可而安之”是一种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

三、 关于“爱”

例3阅读《论语》《墨子》选段,回答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

——《墨子》

儒墨两家都主张“相爱”,但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却斥责墨家,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你认为墨子的主张与孔子及其弟子的主张有何不同?

前面已经讲到,判定两种思想是否相同,主要看其概念是否相同、概念提出的前提条件是否相同。此题中,儒墨两家“相爱”的概念是相同的。因此,答题时主要考虑两个概念提出的前提的不同。

参考答案:[判断] 墨子与孔门的“相爱”观念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他们提出各自观点的前提条件有着天壤之别。

[辨析差异] 墨子的“兼相爱”思想是建立在人与人普遍平等、取消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的基础上的;而儒家的“仁爱”“泛爱众”思想则以“孝悌”“忠君敬上”为前提,是建立在“尊尊”“亲亲”的宗法等级制度基础上的。两者的理论基础有着本质的区别。墨子的“兼相爱”思想甚至能从根本上颠覆孔门坚守的孝悌思想、宗法观念、等级制度。

[总结] 正因如此,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才会对墨子提出严厉的谴责。

四、关于“义利”

例4对于义利关系,古人有着各种不同的解说。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长久穷困)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完人)矣。”韩非子说:“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怨望)。”董仲舒说:“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试对这三种主张作简要评论。

本题将孔子的思想与战国法家思想、汉代儒学思想进行横、纵两向的比较,综合性较强,难度较高。一般而言,“思想对比评析”题的答案包含两项内容:一是各种思想的不同点,二是各种思想的优缺点。

参考答案: 孔子、韩非子、董仲舒有关义利关系的叙述,存在着较大分歧。

[辨析差异] 孔子强调重义崇德的价值观,反对见利忘义,但并不绝对地反对正当的求利;韩非子强调利的重要作用,认为在求利动机的驱使下,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才智、力量;董仲舒走向了韩非子的对立面,他排斥求利,认为世人行事应该只求义不言利。

[评价优劣] 韩非子的主张把人们的求利思想合法化、绝对化,其做法在短期内可以提高个人(或集团、国家)的竞争力,但会破坏人际关系、败坏社会风气,从长远看会给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董仲舒的主张反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基本的人性追求,无限抬高道德追求的正当性,会使人产生追求道德目标不利于自身利益的错觉,从而丧失追求道德目标的动力和勇气,反而不利于道德教化。孔子的主张在某种程度上协调了“义”“利”关系,更显辩证,因而也是比较恰当的。

以上例题探究了《论语》与其他诸子思想的差异。希望同学们在平时能更多地了解先秦诸子的基本观点及其优缺点,以充盈腹笥、砥砺思想。唯如此,遇到类似的考题才不至于无从入手。

猜你喜欢

克己复礼克己韩非子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鲁人徙越
韩非子:察古今之变 倡刑名之学
滥竽充数
人人培育“克己”根苗撑起法治蓝天
纠缠
韩非子的“解老”与法治大一统
从《论语》中弟子问仁探究颜渊地位
孔子道德论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